竹葉草

竹葉草

竹葉草(學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是禾本科求米草屬植物。稈較纖細,基部平臥地面,節著地生根,上升部分高20-80厘米。葉鞘短於或上部者長於節間,近無毛或疏生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多少包莖而不對稱。圓錐花序長5-15厘米,主軸無毛或疏生毛;分枝互生而疏離,長2-6厘米;花柱基部分離。花果期9-11月。

全世界東半球熱帶地區都有分布,分布於東非、南亞、東南亞至大洋洲、墨西哥、委內瑞拉、厄瓜多等地。在中國分布於江西、四川、貴州、台灣、廣東和雲南等省;生長於疏林下陰濕處。

全草入藥,性味甘、淡、平,無毒。能清肺熱,行血;消腫毒。治咳嗽吐血。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稈較纖細,基部平臥地面,節著地生根,上升部分高20-80厘米。葉鞘短於或上部者長於節間,近無毛或疏生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多少包莖而不對稱,長3-8厘米,寬5-20毫米,近無毛或邊緣疏生纖毛,具橫脈。
圓錐花序長5-15厘米,主軸無毛或疏生毛;分枝互生而疏離,長2-6厘米;小穗孿生(有時其中1個小穗退化)稀上部者單生,長約3毫米;穎草質,近等長,長約為小穗的1/2-2/3,邊緣常被纖毛,第一穎先端芒長0.7-2厘米;第二穎頂端的芒長1-2毫米;第一小花中性,外稃革質,與小穗等長,先端具芒尖,具7-9脈,內稃膜質,狹小或缺;第二外稃革質,平滑,光亮,長約2.5毫米,邊緣內卷,包著同質的內稃;鱗片2,薄膜質,摺疊;花柱基部分離。花果期9-11月。

主要變種

無芒竹葉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submuticus S. L. Chen et Y. X. jin):葉鞘無毛,邊緣被纖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8-14毫米。花序軸粗糙,疏生毛;小穗孿生,長約3毫米;第一穎頂端芒長0.5-1厘米,第二穎頂端無芒。分布於中國四川和雲南;生長於林緣濕地。
台灣竹葉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 L. Chen et Y.X. Jin)與原變種區別為:葉片披針形,長9-13厘米,寬12-25毫米,小穗長3.5-4毫米;第二穎的芒長達3毫米,第二外稃頂端芒尖至具長約0.5毫米的芒。分布於中國四川、貴州、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生長於草地疏林陰濕處。
中間型竹葉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intermedius):葉鞘密被疣基硬毛,邊緣被纖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軸及穗軸密被長柔毛和長硬毛;小穗孿生,稀上部者單生,長3-3.5毫米;兩穎均具5脈,第一穎具芒長5一10毫米,第一外稃頂端具小尖頭,具7-9脈。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浙江(南部)、台灣、四川、廣東、廣西、雲南;生長於山地、丘陵、疏林下陰濕地。
大葉竹葉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稈纖細,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葉鞘、葉片、花序軸密生長柔毛或疣基毛,葉片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5-30毫米。小穗孿生,長約4毫米,第一穎的芒長約8毫米,具5脈;第二穎有長約1毫米的芒,具5-7脈;第一外稃頂端具小尖頭,具7-9脈。分布於日本、泰國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貴州、台灣、廣東和雲南;生長於山地疏林下陰濕處。

產地生境

全世界東半球熱帶地區都有分布,分布於東非、南亞、東南亞至大洋洲、墨西哥、委內瑞拉、厄瓜多等地。在中國分布於長江流域或至南部各省,主要為江西、四川、貴州、台灣、廣東和雲南等省;生長於疏林下陰濕處。
竹葉草竹葉草

栽培技術

在靠近根基部附近。只留下10-20厘米後剪除,等新的枝條發出來後,植株就得到了更新。在觀察整體平衡感的同時,用手把芯(技條的中心軸)拔去,以調控樹形與大小。也可以使用剪刀,但是剪下口顯眼,會影響觀賞。要限制高度的話,只要在6月左右拔芯(枝條的中心)即可。在根基部附近修剪時,新枝條萌發出來後就可更新植株了。但是,在盛夏季節進行修剪。有可能原封不動不長出來。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性味甘、淡、平,無毒。能清肺熱,行血;消腫毒。治咳嗽吐血。
竹葉草竹葉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