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徽州竹編)(黃山區),中國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傳統美術,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竹編(徽州竹編)(黃山區)
- 主題詞:傳統美術,竹編,黃山區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美術
- 起源時間:唐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竹編,即用毛竹或小野竹剖成竹條和篾片,編制生活用品和觀賞陳設品的一種手工編制技藝。竹編製品曾經是山區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不可缺少的一種器具,尤其在以制茶為主的地區,它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龍門竹編是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農民藝術,是農民思維與物質觀念的產物,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民生產生活和農村居住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具有造型多樣、題材廣泛、美觀實用、高雅別致、色彩鮮明等藝術特點。龍門竹編對於研究我國農耕社會的生產發展以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既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又有實用價值,更具有經濟、裝飾和收藏價值。經濟環保,充分體現了精湛而又傳統的純民間工藝。2004年、2007年胡根炎的工藝作品曾分別參加上海農博會和黃山區旅遊產品展示會並受到一致好評。2005年龍門鄉政府邀請他扎制的“鯉魚躍龍門”參加了首屆黃山太平元宵燈會,獲得了三等獎。
歷史淵源
黃山區龍門鄉的竹製品工藝就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良渚文化遺物中,人們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過竹編器具。“徽州竹編”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傳世的明清竹編實物,以碗、杯、盤瓶等為主,還有篋盒、書箱、禮盤、果盒等。如安徽省博物館收藏的明萬曆年間的“描金五彩漆果盒”和清代的“金漆堆花圓果盒”,均用竹製骨架,外用細篾編織成花紋脛,塗彩漆描金花而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竹編工藝品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創新,也使竹製品工藝不斷的得到升華。黃山區龍門鄉是當地享有盛譽的毛竹之鄉,自古以來就用毛竹來編制各種簡樸實用生產、生活用具,從而誕生出了很多竹製品藝人,曾經生產出過種類繁多而又精巧細緻的竹製工藝品。文革過後,由於受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衝擊,竹編製品已不再盛行。目前,精於竹編工藝的藝人僅有該鄉鎮秀湖村舒家村民組年逾七旬的胡根炎老人了,其製作的主要竹器有:農家日常生產生活用品,如籃、筐、茶籮、涼床、碗櫥、烘籃、各式方圓禮品盒等;工藝作品,如“福祿壽喜、花好月圓、松柏長青”等吉祥間距條屏壁掛。
基本內容
徽州竹編為“民間奇籃”,並作為貢品選送進京,黃山地區盛產翠竹,歷史悠久,竹製工藝品分竹編、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編工藝形成於唐,發展於明清,產品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圖案新穎,大多融實用與觀賞於一體,傳統產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禮品,現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竹編畫和竹編動物等新工藝品。近年來,為適應外貿和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徽州竹編”突破原來的長、圓、方、扁造型和簡單的圖案,發展成竹編畫、竹雕、竹製人物、竹編獸禽等。其中,山水花鳥,珍禽異獸造型複雜,圖案紛繁,篾工往往要把不到一寸寬的竹片分成10-140根頭髮絲細的篾條,是軟似絲棉,細如髮絲,還增加了燙金、燙花、貼花、染篾、漂白和防霉、防蛀等工藝。竹編的色彩,由黑色和本色兩種增加了紅、黃、綠、藍、紫等多種顏色,運用編花、透空、夾筋等手工編織手段,使竹編工藝品更加絢麗多彩。1983年,屯溪動物造型竹編參加全國行業評比被列為第三名,獲百花獎。
主要價值
徽州竹編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具有造型多樣、題材廣泛、美觀實用、高雅別致、色彩鮮明等藝術特點。龍門竹編對於研究我國農耕社會的生產發展以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既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又有實用價值,更具有經濟、裝飾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