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籠機

竹籠機

竹籠機是一種竹編花本織機,機架中部和上部有兩個槓桿結構,分別用來提拉地綜和懸掛、提拉編結有花本的竹籠。竹籠機因此而得名。竹籠機在我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套用較廣,一般用來織制壯錦等提花織物。早在宋代即已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籠機
  • 外文名:Bamboo cage machine
簡介,分類,

簡介

由於竹籠機的開口提花機構形似用竹編成的豬籠,所以又稱豬籠機。傳統的竹籠機具有體積小、結構簡單、操作方面等特點,它在提綜機構上以少綜來控制多躡,與多綜多躡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有所區別。
竹籠機是織錦機的一個種類,這類織錦機主要在少數民族地區使用,有壯族竹籠機、毛南族竹籠機等等。

分類

壯族竹籠機
這類織錦機主要分布在南達忻城賓陽,北到環江的範圍內。以賓陽竹籠機為例,機台長173厘米,從前端到後端呈倒梯形,前端寬65厘米,後端寬79厘米。機架高109厘米。機架中部和上部有兩個槓桿結構,分別用來提拉地綜和懸掛、提拉編結有花本的竹籠。竹籠機因此而得名。懸掛竹籠的槓桿長約150厘米,後端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竹針編排在竹籠周圍 ,整個竹籠就是花本 。織花時根據編好的程式順次取下竹針 ,拉起一組提花通絲就能牽動經線形成開口。竹籠機上的竹針數可達100餘根,少的也有30多根,根據織錦圖案的繁簡增刪。竹籠機只用一片地綜,配以踏桿,就能完成平紋地的制織 。這片地綜由綜絲與綜桿組成,每根綜絲帶動一根底經 。綜桿上連槓桿,槓桿後端連 著踏桿。竹籠機地綜形成梭口的過程是,在卷經軸稍前的位置有一個直徑約14厘米的分經筒,使底經和面經上下分開,形成第一次梭口。踏動踏桿,因槓桿作用提起地綜,底經跟隨而起,變成面經。這樣形成的第二次梭口很小,還需要通過一個竹筒以加大梭口,便於引緯。取出竹筒,放開踏桿,便復回原來的形態,又形成第一次梭口。
壯族還有另外一種織錦機,如靖西、龍州、環江等地的織錦機都不是竹籠機,靖西的織錦機機架與織布機同,只是多了一套提花綜絲,織好的錦 用卷布軸捲起來。環江的織錦機則是專門的織錦機,原理與靖西織錦機略同,但沒有固定的卷布軸。
毛南族竹籠機
毛南族竹籠機分布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下南鄉 ,外形原理與賓陽竹籠機大致相同。尺寸略小,機台長160厘米,機架高約80厘米 。分經筒尺寸較大,呈三角形。竹籠小巧,竹針數一般在40根左右。懸掛竹籠的槓桿後端直接連著踏板,這樣,工作時腳不能離開踏桿毛南族竹籠機沒有梭子,茬通過地緯時用刀杼。刀杼背部剃空裝置緯管,兼有梭子的功能,又能起打緊經紗的作用。由於竹籠很低,故不需要降低竹籠拔動竹針。毛南族竹籠機和壯族竹籠機一樣沒有固定的卷布軸,織成錦的一端繞在夾棍上,再用布帶捆在腹前;經紗的張力需要織造者的腰脊來維持 ,因此勞動強度較大。毛南族織錦圖案與周圍壯族地區的織錦圖案相似。據當地毛南族織錦藝人介紹,有些織錦的圖案是到川山、溫平等地的壯族地區學來的。一般的毛南族織錦是緯線顯花的三梭織法,一梭織表面花,一梭織底面花,一梭織平紋地,也有採用二梭織法的,二梭織法沒有底面花。這樣二梭或三梭不斷循環操作。
廣西少數民族的織錦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富有卓越成就。據史籍記載。早期的織物有緂、壯錦等。考古發現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出士的紡織品和紡織機械實物。這些資料反映了廣西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種類和性質的織物情況。綜合現代的調查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廣西織錦大致的情況。
廣西少數民族織錦機的技術特點之一是棉絲合織,棉為經、絲做緯,壯錦、瑤錦、苗錦、侗錦、毛南錦等都有這樣的特點。織出來的錦結實厚重。現在的壯錦、瑤錦、侗錦、毛南錦等大多採用彩色絲光線、晴綸線代替絲線。織錦機的狀態呈現出早期的、發展的過程。如壯瑤苗侗織錦機的系軸於腰、用打緯刀、沒有花本等。
廣西少數民族織錦的圖案風格總體是寫實的,如壯錦圖案就是以花卉為主,原因大體是壯族人信奉花王聖母,壯族人是花王的後代。如壯族人求子叫求花。苗錦、侗錦也多是花鳥魚蟲。而瑤錦是一個另類,瑤錦的圖案以文字為主,多是一些有吉祥意義的詩句。瑤錦與漢文化有著密切關係。
廣西少數民族的織錦機有逐步減少的趨勢,如壯錦機在民間已經很少了,基本上是在賓陽、靖西的工廠、作坊中使用,而且數量是越來越少。瑤錦、苗錦、侗錦的生產在民間,也比過去減少了。但由於近年來政府對民族文化保護的重視,以及旅遊業的帶動,廣西少數民族織錦又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廣西的工藝美術研究所有專門的壯錦研究和開發基地,東協博覽會期間開發的產品反響很大,預示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