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龍

竹節龍

竹節龍是一種浙江金華的傳統民俗舞蹈。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竹節龍由龍頭、龍身、龍尾、排燈、龍珠五部分組成。“龍頭”有“滾地龍頭”和“翹頭龍頭”二種。“龍身”因人多少而定,一人一節,每節約一米五長。“龍尾”想圖騰中的龍尾,也有點像魚尾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節龍
  • 類型:圖騰
  • 含義:“龍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 構成:龍頭、龍身、龍尾、排燈、龍珠
簡介,構造,製作,舞龍方法,來歷,

簡介

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向上、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內涵,是人們喜慶和祈福時節最常見的娛樂形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最為珍貴的文化娛樂活動。

構造

竹節龍由龍頭、龍身、龍尾、排燈、龍珠五部分組成。“龍頭”有“滾地龍頭”和“翹頭龍頭”二種。“龍身”因人多少而定,一人一節,每節約一米五長。“龍尾”想圖騰中的龍尾,也有點像魚尾巴。

製作

“竹節龍”顧名思義是用毛竹製作的。先砍下山上新鮮的老竹(老竹不宜蟲蛀),把竹子破成一公分左右寬,0.5公分厚的篾片,箍成直徑五十公分的圓圈,用青麻線穿起五十個圓圈成一節。每節的中間插進一根鋤頭柄粗細,長約一半的“燈柱”。燈柱頂端橫放一塊木板,用作點蠟燭或放置電瓶燈。一般龍身長九到十三節,算上龍頭、龍尾,大約三四十米長。龍身外面用寬約15公分的彩紙剪成魚鱗狀,用麻繩串成,綁在圓圈上。到時,龍舞到哪個村或哪戶村民家門口,恰巧有老母雞孵小雞或準備孵小雞,女主人都要在龍身上撕下幾片“龍鱗”放在雞蛋下方。據說這樣小雞的出生率會高些,小雞也更強壯。如今沒有人孵小雞了,身上的鱗片也沒人撕了,所以後面彩紙就改成黃、綠、白、藍的綢緞了。“龍頭”也是用毛竹片做成的,一般做成翹頭龍,這樣看上去比較威猛。龍角用梅花鹿的長犄角,眼睛用木頭做成拳頭大小,用黑漆刷過的。嘴巴長約三四十公分,分上顎、下顎,能自動張合,嘴中含一圓球(也用木頭做成)。龍頭用一根長約一米五的木棍撐著,龍尾有點兒像魚尾巴,每個篾圓圈的直徑逐一變小,每個大約小直徑一公分,最小的,也就最後面的一個直徑約25公分,尾根做成魚尾狀,外圍也用彩色魚鱗布縛著。龍尾中間像每節龍身一樣插一龍柱。“龍球”由一根二米長的木棍,大小兩個圓球(用篾做成花格狀,貼上彩紙)組成,大球套小球,大球直徑35公分,小球直徑25公分。木棍的頂端有一鐵釘,用來插蠟燭。大球、小球隨著木棍的舞動會不停地旋轉。“排燈”共四盞,一根二米長的木棍,上頭一個長40公分,寬30公分,厚12公分的長方體,中間插二根蠟燭,外面用油紙封面,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喜慶的詞語。
竹節龍
竹節龍製作

舞龍方法

舞龍一般都在晚上天黑以後,第一步是連線龍身,把龍頭、龍身的每一節,龍尾全用麻繩綁牢,防止中途斷節,每節點上兩支蠟燭(現改用兩盞小電瓶燈)。龍嘴、眼睛裝有亮閃閃的電瓶燈(古時候用手電筒),每節一人,手抓舉燈柱。出發了由嗩吶、鑼鼓開道,外加兩面直徑60公分的大銅鑼,舞時隨著餵龍球的優美舞姿,龍身上下、前後、左右翻滾,全像真龍在騰雲駕舞,隨著音樂聲的快慢、高低與輕柔,龍身的舞姿也在不斷變化。最精彩的要算盤龍表演,盤龍時四盞排燈會在東南西北四面,龍頭帶動全身繞著排燈繞圈、轉箍、十字交叉各種形式,俗稱“盤四柱”,還有“蛟龍入海”,又名“雪花蓋頂”,當整條龍盤於廣場中央,此時龍頭高昂(約2.5米高),迎龍球,人把龍球從高空急轉直下,龍頭跟著龍珠一個俯衝鑽入地面,好象是蛟龍鑽入大海。盤龍一旦開始,場地上鞭炮齊鳴,鼓樂喧天,龍頭立於圓圈之中,嘴巴一張一合,搖頭晃腦,尾巴跟著龍頭也左右擺動,活像一條真龍從水中躍出。

來歷

傳說,宗宅的竹節龍,自晚唐開始就有龍騰龍舞過春節的習俗。“竹節龍”不同於其他龍,其他龍只在元宵前後迎一個夜晚,竹節龍是從大年三十晚一直舞到元宵節的夜晚才結束,歷時半個月。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遇上了大旱,河水乾涸了,井水枯竭了,莊稼顆粒無收,渴死了人及牲畜無數,人們祈求老天爺下場大雨,大家用盡各種辦法求雨,這雨總是下不來。這事被東海龍王里的一條水龍知道了,它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從此,萬物復甦,人們歡悅。水龍由於違反了天條,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丟向人間,人們忍著萬分悲痛,把一段段龍身擺在一起,不分晝夜地朝拜,希望它能活下來。為了紀念這條水龍,人們在每年的正月都要舞龍,這個舞龍習俗由此而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