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巷(杭州竹竿巷)

竹竿巷(杭州竹竿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杭州竹竿巷東起永豐巷南端,西出延安路,長440米。宋名純禮坊,亦名後洋街、竹竿巷,杭城編籬插花之細竹竿在此集市,故名。1966年曾名筆桿巷,1981年復稱竹竿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竿巷
  • 地點:杭州
竹竿巷東起永豐巷南端,西出延安路,長440米。宋名純禮坊,亦名後洋街、竹竿巷,杭城編籬插花之細竹竿在此集市,故名。1966年曾名筆桿巷,1981年復稱竹竿巷。
天長淨心寺位竹竿巷西段與廣福路交叉口,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錢氏建。宋室南渡後拆為軍寨。鹹淳元年復興,元季毀,明景泰間重建,有僧講《法華經》,頓時大雪紛飛,遂名龍華。其時寶閣穹壯,冠絕郡城。民國初年,天長寺被定為杭州城內八寺之一,占地22畝。1955—1957年間拆毀,建浙江省兒童保健醫院。
白澤廟在竹竿巷東,《乾隆府志》:白澤廟,在純禮坊。宋景德中,遣中尉梁元帥監督漕運,行至海中,有一名“白澤”的猛獸出沒水中,洪濤陡作,漕船幾乎沉沒。忽見空中一人,乘著龍馬,揮鞭驅逐,白澤趨服,洪濤頓息,糧運以全。於是建祠祀之,後請敕封土神。康熙年間,里紳顧豹文、鳳文等捐資重建。白澤為傳說中的神獸,黃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于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後因以為章服圖案。白澤廟於1958年拆除,建造武林會場。
周(1126—1198),字昭禮,錢塘(今杭州)人,世居竹竿巷。南宋紹興年間曾應試博學鴻詞科。第宅毀於陳通之亂,晚年移居清波門。著有《清波雜誌》、《清波別志》、《北轅錄》等。
趙密(1095—1165),字微叔,太原清河人。建炎初,從張俊征戰,平“苗劉之亂”有功。紹興元年(1131),破叛將李成、馬進,轉康州刺史。十年,敗金兵於亳、宿,後轉太尉、殿前都指揮使,進少保致仕。晚居後洋街(竹竿巷)。
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號西河,蕭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中博學鴻詞科,授檢討。乞病歸,居竹竿巷。西河先生是個全才,通史纂志,好治儒家經典,工於劇作,通曉音律,貫通詩詞,著有《西河合集》等121種,計493卷。
顧豹文,字秀蔚,號且庵,錢塘(今杭州)人。居竹竿巷。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河南汝寧真陽知縣,後擢江西道御史。著有《世美堂集》、《三楚秦議》、《六書古韻》等。
梁文濂(1672—1758),字次周,號溪父,錢塘(今杭州)人。歲貢生,諸暨縣訓導,不赴。以子詩正顯貴。累封光祿大夫。著有《桐乳齋詩集》、《後洋書屋詩鈔》等。詩正未第時,家中甚貧,其《貧嘆》詩云:“欲問陶朱術不傳,謀生日拙事堪憐。一椽居欠三年僦,八口家無半畝田。有客僅能供茗荈,非僧已笑絕腥膻。截長補短天公意,粗識之無傲守錢。”
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錢塘(今杭州)人。御賜府第竹竿巷。雍正八年(1730)一甲三名探花,歷任戶、兵、吏、工、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編撰《西湖志纂》等。其父梁文濂、其子梁同書(書法家),皆一時鄉賢。
梁同書(1723—1815),字元穎,號山舟,晚號石翁,世稱山舟先生。居竹竿巷,梁詩正子。乾隆十二年(1747)中舉,十七年特賜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能詩善文。尤以書法聞名,為“晚清書法四大家”之一,著有《頻羅庵遺集》、《直語補正》及《梁山舟楹帖》等。
施安,字竹田,號石友,居竹竿巷。仁和監生。著有《舊雨齋詩》。
竹竿巷與井字樓巷(永豐巷)交叉口東舊有梁園,乃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御賜東閣大學士梁詩正府第的花園。清陳春曉《晚晴書屋詩鈔》有《梁園八詠》,今錄如下:《花台》:“本是富貴花,猶開相國宅。群花聚此園,鼠姑尤愛惜。照耀紅綃燈,回護青苔石。宛如絕世姿,登台炫色澤。”《藤架》:“園中有古藤,雙蟠八幾丈。宛如兩龍蛇,勢挾風雷莽。花開紺白分,各自邀清賞。賴爾架可支,拿攫彌藤上。”《竹樓》:“我登憶鴻樓,樓下多種竹。三竿與兩竿,漸欲齊樓屋。夕陽半角遮,明月二分逐。安得常樓居,便是神仙福。”《桂屏》:“八月木樨開,花發自多露。一帶列為屏,時有濃香度。密密與疏疏,障隔小山路。秋士此中居,不須雲母護。”《蓉池》:“芙蓉生秋江,種向池塘湄。朝吐冰雪姿,暮滴胭脂淚。須臾紅白殊,花亦有時醉。明鏡照澄波,妝罷還酣睡。”《梅石》:“逋仙曾妻梅,米老還拜石。一石間一梅,昔人有奇癖。石瘦梅亦臞,梅疏石更窄。梅石兩相依,我情你愛惜。”《藥塢》:“將別與將旌,贈之以芍藥。主人常家居,看花免離索。眼前金帶圍,不羨豐臺樂。芳塢夕陽多,且倒玉缸酌。”《松壁》:“口口雲氣繞,迴廊繚而曲。不聞寒濤鳴,忽訝虬龍逐。大筆出何人,疑有神靈伏。壁上未留名,嘖嘖齊驚服。”梁詩正府第及梁園毀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當時竹竿巷口居民失火,延燒千餘家,兩日始熄。
據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曆第五次南巡,至海寧觀潮,閱視石塘堤工後抵達杭州。游西湖時,在西泠橋邊尋訪蘇小小之墓,有當地人說只一堆黃土而已。乾隆問陪同大臣梁詩正等人,小小墓究竟在哪裡?四年後(1784)春天,弘曆第六次南幸杭州,蘇小小的墓已用石料砌築,外觀呈八角形,墓碑上大書“錢塘蘇小小之墓”字樣倩立在西泠橋頭了。從此以後,憑弔芳魂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及無賴遊民等均不必到處打聽和尋尋覓覓了。
竹竿巷與山子巷交接處原有“圓昭園”,建於1932年左右,歐式風格,鑄鐵大門,篆體書寫園名,布局頗饒江南園林風味。房主趙觀濤為中將銜軍閥,欲解甲後過寓公生活。不久,日寇入侵,趙攜家眷逃難異鄉。抗戰勝利後把宅園出售了,新房主是東南日報社社長鬍建中。解放後由杭州市軍管會房管處接管,分配給省委直屬新聞單位,始作辦公用,後為浙江日報社高層幹部宿舍。陳冰、吳江、於冠西、秦風、高光、江坪等先後住過。“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老幹部打倒靠邊搬出,新幹部入住。竹竿巷幾成報業人員歸宿的一條巷。
杭州竹竿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