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灸

竹灸是一種以特製的竹灸筒,在竹灸湯中蒸煮後趁熱置於穴處吸拔至出現瘀斑的特殊灸法,又稱藥罐法、藥筒法、煮拔筒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灸
  • 需要:特製的竹灸筒
  • 部位:置於穴處
  • 實質:吸拔至出現瘀斑的特殊灸法
釋義概念 ,操作方法,主治病證,注意事項,臨床套用,

釋義概念

竹灸法,是一種以特製的竹灸筒,在竹灸湯中蒸煮後趁熱置於穴處吸拔至出現瘀斑的特殊灸法。由於它類似拔罐,故又稱藥罐法、藥筒法、煮拔筒法等。竹灸法,早在唐代就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即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外台秘要》)後世多以藥湯煮之,意在增強療效。

操作方法

灸具製備
(1)竹灸筒:長約8.5cm,壁厚2mm,口徑1.5~2cm,口周整齊光滑,壁薄但不漏氣,整個筒質輕,光滑,另一頭為盲端。
(2)竹灸湯:
方一(適用於各種痹症):羌獨活、制二烏。蘇葉、麻黃、防風、川花椒、秦艽。牛膝、桂枝、威靈仙、蒼朮、荊芥、川芎各15g、紅花15g、艾葉60g,為一劑量。
方二(適用於各種痹症):荊芥10g、血竭3g、地骨皮10g、透骨草12g、紅花12g、當歸10g、防風15g、草烏10g、川烏10g、杜仲12g、木瓜15g、徐長卿15~20g、絲瓜絡15~20g.
方三(適用於慢性咽炎):銀花30g,紅花15g,桔梗 15g,艾葉30g.
具體操作
將上藥以布袋裝好,放入煎藥葙或鍋內(容積約為50×30×30cm),加水2/3左右,煮沸,以藥液不外溢,持續熬15min為限。再將竹灸筒若干個放入藥液中煮1~5 min.讓患 者預先作好準備,醫者左手持大鑷子,取出竹筒,右手戴棉紗手套,接拿竹灸筒底部,輕輕甩動,以排除筒內多餘藥液。迅速將其吸拔於穴區,根據不同部位和病情,約在10~30min後取下,局部出現瘀斑或散有小水泡,不須處理。每日或隔日1次,藥物用2~3次後即可更換。7~10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各種痹證、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腰腿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征咽炎等。

注意事項

1.吸拔時要甩乾筒中的沸水,防止燙傷。
2.上述竹灸湯僅供臨床參考,讀者可根據不同的病證進行組方,亦可僅用自來水煮沸後吸拔。

臨床套用

1.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
取穴:地倉、頰車、下關、上關、聽宮、顴髎、瞳子髎、耳門。
治法:按“方一”配好藥物並煎製成湯,將竹灸筒置入沸騰的藥液中備用。上穴可同時取用,均患側穴。以上述操作法取8個竹灸筒密排吸拔於各穴區,留罐15~20min.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一般治療2療程左右。
療效:共治76例,結果痊癒46例,顯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
2.風濕痛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痛點)。
配穴:病變部位周圍經穴。
治法:先將“方二”配好藥物。用小圓竹去竹青後按竹節截成一端有節的竹筒若干個,口部磨平,備用。“方二”藥物浸泡1小時後,將竹筒浸入再泡1小時後文火煎30min備用。以阿是穴為主,根據循經取穴的原則選病變周圍的穴區。常規消毒後用手術刀劃破表皮長約0.2cm,使切口處出現少許血染為度。然後從熱藥液中取出竹筒拔上,每次可治療2~3處,每處可拔10餘個竹筒。每次竹灸15一20min,每周治療1次。不計療程,以見效為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