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飛人

竹海飛人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石門村村民獨有的一項民間獨特技藝,也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海飛人
  • 地理標誌:奉化
簡介,來歷,現狀,傳承,

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石門村村民獨有的一項民間獨特技藝,也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來歷

奉化石門村共有13000多畝竹林,成千上萬棵毛竹漫山遍野,蒼蒼莽莽,蔚為壯觀。
石門村的竹農們往往會在颱風季節或冬季大雪來臨前後,帶著竹刀,爬上竹梢,將竹腦砍去,以減輕毛竹受風和竹葉的壓力,使其免受損害,一些藝高膽大的竹農,嫌上下毛竹費時費力,就創造出砍完一株毛竹後,利用毛竹自身的彈力,跳躍到另一株毛竹上再砍竹腦而腳不著地、快速轉移、讓人感覺是在竹林上飛行遊走,當地人稱之為“竹海飛人”。
這是一種集技巧、膽魄、耐力與智慧於一體的勞動技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較長時期的實踐與磨練才能運用自如,其操作步驟一是磨刀準備:刀要鋒利,通常要一刀見效;二是砍竹腦:腰間系牢刀簍後,憑經驗選擇一株好竹爬到其離頂六分之五處,砍去一株竹腦,就勢拉住另一株將其竹腦砍去;三是縱身飛躍:如自己立身的那株竹已夠不到旁邊的毛竹時,就要搖晃幾下身下的那株竹,以借力跳躍至第三、第四株乃至更多毛竹上再砍。如此往復,動作利索,轉移速度快。

現狀

現在,石門村還有三位“竹海飛人”,均已年過半百,他們分別是58歲的毛木信、53歲的毛裕自和52歲的毛紹興,都是當地普通的山民,之所以稱他們為“竹海飛人”,是因為他們對這種功夫已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
這一絕活始於何時已無證可查,據一些老人回憶,至少能夠追溯到清代末年,那么,至今也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上世紀70年代,村里還有十多個人會這個活兒,如今這些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經不在人世,身手利落的,只剩下毛裕自、毛紹興、毛木信三人。
竹海飛人
竹海飛人
據毛木信說,幹這個活兒一定要膽大心細,除了從小鍛鍊出來的手腳功夫外,眼力也很重要,要學會從竹的顏色、粗細、根部,對一棵竹的年齡和承受能力做出一個迅速而正確的判斷,2年以下的新竹,竹梢較小,承受能力較差,一般不用理它。另外帶有傷疤的竹子,極可能遭到了蟲蛀,也不能用來支撐體重。毛木信從小在竹林中玩大,十幾歲就能徒手爬上毛竹,18歲開始以“削竹腦”為生,最多的時候,一天能“削”四五畝竹林,一千四五百棵竹子。一般情況下,早飯後上竹直至午飯時下來,吃完飯休息一會,再上竹幹活,直至太陽西下。有時候,為了趕活兒,早晨上去時,也將中午的飯菜帶上去,到中飯時間,將相鄰的十來棵“大毛筒”的竹梢綁到一起,做成巨型鳥窩的樣子,自己坐在上面拿出飯菜吃飯,吃完飯就躺在上面,休息一會後,繼續幹活。中午飯菜一般由僱主家提供。夏天,竹林中蚊蟲較多,但坐在高高的竹梢上面,卻是非常地舒坦自在。他說年輕時,對這門技藝是隨便玩玩的,不過,現在年紀大了,是得小心點了。

傳承

據當地人介紹,由於該技能又苦又累又難學,因此,繼毛木信、毛裕自、毛紹興之後,就再也沒有年輕人學這門功夫了。學這門功夫沒有專門的傳承譜系,全靠小時玩出來的,不是從小就在竹林中玩大的年輕人是無法學會的。全國各地前來學習種植毛竹經驗的人,每年都有不少,惟獨這門獨門功夫沒被人學走。看來,這一技藝的消失是必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