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峪村

竹泉峪村

竹泉峪村在沂南縣縣城西北12公里處,是山間的小村。四周矮矮的山嶺,裸露著蒼黑色的山脊和渾白的岩石。傍著發源於三山溝的寨子河,竹泉峪村注視著“遠望生煙”的河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竹泉峪村
  • 地理位置: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
自然景觀,歷代英才,傳統文化,地圖信息,

自然景觀

竹泉峪村與周圍的幾個村莊並無二致,但走入之後,才發現這裡的確別有洞天。綠竹夾道的村中小路彎彎曲曲,路中的流水隨坡勢而下,安靜的時候,甚至能聽見流水潺潺,就仿佛跌進了一個神秘而幽靜的世界,那一份寧靜,那一份幽深,那一份閒適,讓人不覺迷醉其中。雖已是初冬季節,但竹泉峪村小路上汩汩而出的泉水,依然讓人忍不住伸手輕撫,卻又怕打擾它原有的安靜,甚是矛盾。沿泉水溯源而上,竹泉峪村的那方泉眼在村子的中央安然待著,被人工建築修葺了一番,夾在一堵平房和一圈磚牆之內,形成一眼泉水滾涌的井。通過開孔,激盪的泉水噴涌而出,蜿蜒而下,沿途便有了這些靠水而居的人家。
戶戶流水的竹泉村原叫“泉上莊”,是村中高姓望族於明朝末年立村所建。將“泉上莊”改名叫“竹泉村”的,據說是那個在當地大名鼎鼎的督堂大人高名衡。老人們說,高名衡當了大官之後,曾經在泉上莊避過暑,竹泉的名字就是他起的。當時,他在泉眼的北面修建了“避暑山莊”,並且沿著泉水修建了水榭涼亭。那時的泉水量較大,他在涼亭里喝酒吟詩,讓廚子在泉口上游燒了菜、斟了酒,簞食壺漿順水放流。酒菜來到涼亭之下,就會被亭下的竹籬笆攔住,聽到竹籬上有鈴聲響起,喝酒的人一彎腰就可把酒菜端上桌來。這種類似南方人曲水流觴的意趣,也許只有這位督堂大人想得出、做得來吧。
走在村中的古色小道,兩邊的竹子觸手可及。據說,清朝雍正初年,高氏的後人高淑增,在安徽六安做知縣,他千里迢迢帶回來了竹子,栽在了族長的院內。南竹北移,居然落地生根,高氏族人認為這是興旺的徵兆,便精心呵護,每年各家移栽新竹。竹隨人走,人隨竹旺,發展到今天,竹子無處不有,鬱鬱蔥蔥,成為江北少有的景觀。

歷代英才

有竹有水的竹泉峪村人傑地靈,成就了歷史上許多英雄人物。為竹泉村改名的督堂高名衡就是其中之一。清道光七年《沂水縣誌》載:“高名衡,崇禎辛末進士,巡按河南,即升河南巡撫。辛巳冬,闖寇八十萬圍汴城,攻二十夜,賊以火炮穴城下數百洞,東城十五里磚石俱飛。名衡夜縋人城下修城,天曙修完,賊駭而去。”清朝乾隆四十一年,旌表明朝忠君殉節的臣民,其中賜予“忠節”諡號的有一百二十二人,高名衡也在其內,所以後人尊稱他為“忠節公”。
在竹泉峪村,提到駙馬府,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老百姓所說的駙馬,實際上是明朝青州衡王府王爺的女婿,明朝叫做“儀賓”。這座駙馬府的主人,便是竹泉村先祖高熛的六弟高炯,以及衡王府郡主的鄉間別墅。五百多年過去了,山東境內與儀賓有關係而且脈絡比較清晰的地方有三處:一處是濰坊市昌樂縣朱翰村的高氏儀賓,另一處是青州市井塘村的吳姓儀賓,還有一個就是沂南境內的高姓儀賓。
竹泉峪村的駙馬府,雖然是在舊址上重建起來的府邸,但儘量保持其原狀。走近駙馬府,大門上赫然入目的“駙馬府”牌匾,讓人心生敬畏,房檐上彩繪的壁畫依然透露著當年的繁華,雕花的屋頂和起翅的翼角仿佛訴說著皇家別具一格的大氣奢華。“夢裡說夢,筆端幾度桃源夢;天內有天,泉上一壺竹洞天。”大門兩邊的這幅對聯成為駙馬府主人心境的寫照。意思是,千百年來,人們憧憬著人人平等、無有戰亂的社會環境,文人達仕的筆下也寫了許多“桃花源記”這樣的理想社會,但這都是虛幻的夢境。這片竹林茅舍的泉上莊,才是人間的福地洞天。
再往裡看,正門上懸掛的“靜廬”牌匾,便是當年的駙馬為這座鄉間別墅起的雅名。整個駙馬府,設定前院為堂,後院為室,即前院會客,後院居住。前院是四合院,後院是借竹林入景的半敞開院子。整棟建築精巧別致,可見當年工匠的精工細作,匠心獨運。

傳統文化

在古村落中成長的村民,沒有完全被現代化的生活所影響,依然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手工藝技術。
67歲的王西貞老人清晨開始,又做起了昨天還未完成的虎頭鞋。虎頭鞋做工複雜,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針線和布縫製而成,需要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這一雙虎頭鞋,王西貞需要用5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
老話兒講究,穿上虎頭鞋可以辟邪惡保平安,保護孩子健康成人。但現在,村中的孩子已經很少穿虎頭鞋了,但王西貞依然樂此不疲的堅持著,她說,老東西不能丟,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和王西貞相仿年紀的豐紹德老人,每天還堅持著手編蓑衣。蓑衣的編織工藝十分繁瑣,為身高170cm的人編一件蓑衣,需要4.5公斤油草,按照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大約需要15天才能完成。油草選取非常講究,需要不老不嫩的油草,不然蓑衣的結實度就會受影響。採回來還得將秸去掉,只保留葉,僅是這一項,就需要一天的時間。
據老人介紹,自己從15歲就開始跟從事手編工藝的父親學習編織,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4年的光陰。在這54年的時間裡,豐紹德不斷學習與改進,現在已經掌握了七八種產品的手編工藝。葦笠、席籠、柳筐……這些早已難不住豐紹德。雖然很多產品早已失去市場,但豐紹德依然選擇堅持,因為這不僅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更關乎“傳統手藝的傳承”。
不僅是王西貞和豐紹德,村中的很多老人都掌握著傳統手藝。像從事62年竹編的高壽會,74歲手工紡線的莊富蘭等老人,他們手中掌握的手工藝技術在很多地方早已是聞所未聞,目前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能幹多久算多久,只要自己還能動,這門手藝就不能丟。”老人們希望這些傳統手工藝能夠在年輕人的帶動下,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代代相傳,因為這“不僅是營生,更是文化。”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竹泉峪村村民委員會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