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搗筒

竹搗筒,高山族落擊體鳴樂器。高山語稱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於台灣省。

由盛水器具發展而成的竹搗筒,是高山族邵部族人民創製的民間樂器。在日月潭附近的每個村社裡,都有許多長短不同的竹搗筒,每根高130厘米~170厘米,將中間竹節打通,只保留底節。每逢祭祀娛樂的時候,青年們就用它撞擊地面,發出咚咚的音響。當地村民稱它“竹鼓”,當“竹鼓”響起,姑娘們便圍攏在一起,踏著“鼓”點的節奏歡快起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搗筒
  • 拼音名:zhú dǎo tǒng
  • 所屬民族:高山族
  • 類別:樂器
  • 材質:竹
  • 流行區域:台灣省
形制特徵,演奏方法,傳統樂曲,

形制特徵

竹搗筒,用一節或數節毛竹製作,上端敞口並在口邊一側開有凹形缺口,打通中間竹節,底端留節封口。高20厘米~100厘米、直徑5厘米~10厘米,竹筒外表無飾。
竹搗筒竹搗筒

演奏方法

20世紀20年代,竹搗筒已用於旅遊業的觀賞節目中。在日月潭畔的空地上,當數名或十幾名姑娘用樂杵演奏、邊歌邊舞的時候,還有數名婦女蹲在一起,手執尺余長的竹搗筒 輕輕碰擊石板,發出動聽的音響,來為鏗鏘的樂杵聲伴奏,供旅遊者觀賞。
20世紀80年代初,福建省年輕的音樂工作者蘭雪霏、劉一虹等人,製成十餘個大小不等、 有固定音高的竹搗筒,最短的只有17厘米,最長的73厘米,它們可以在石板上敲擊出旋律,顯著地豐富了竹搗筒的表現能力。

傳統樂曲

1980年10月,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福建代表團用這套竹搗筒參加了富有台灣地方特色的高山族民間歌舞《杵樂》的演出。天幕現出日月潭夜景,杵歌委婉,姑娘們邊歌邊舞。圓潤明亮的竹搗筒聲,清脆悅耳的木葉聲,伴隨著渾厚的樂杵聲,姑娘們踏著輕快的節奏翩翩起舞,把觀眾帶到日月潭畔和阿里山下。這種用樂 杵和竹搗筒演奏的《杵樂》,淳樸、清新而富有詩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