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岸村

竹岸村在黃澤江上游丹坑溪和棠家洲溪匯合處的河谷小盤地上,由竹岸、東岸等自然村組成,四面青山環抱,宜耕宜居。村居在村東有五聖殿崗,隔江與東岸相望,溪江在東岸村頭轉彎,形成一個U字形半島陸地,東南有花樹坪尖、牛頭山,南面有篰籮山,西南有彭頂山、大旗崗,村西有來龍山,村北有後門山,村前一片大溪灘田。

村前有岸椿潭,又名“門口潭”,民國《新昌縣誌》記載:“岸春潭,縣東四十里,在水簾北。有石澗自峁山匯於,潭深不可測,兩旁石壁高數丈,水流無聲。上有椿樹甚怪,覆潭上,俗傳有龍潛焉。”明萬曆《新昌縣誌》收錄《明里人禱雨有應詩》:“大雨雲霓嘆望多,神龍為我放天河。田疇水足枯苗秀,從此家家鼓腹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岸村
  • 行政級別:村
竹岸地處新昌東部地區水陸交通要道,古時驛道幹路和竹簰水運的交叉口,商貿運輸業比較發達,留下不少古蹟,建國後興修水利、造田造地,促進農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辦廠辦場,農工商業全面發展,經濟繁榮。
梅溪胡氏第十九世祖得祥(十七世仕新之孫,十八世壽炎長子),字本心,行彬十,配王氏,子五,世倫、世仿、世豫、世象、世良,墓葬後門飛鳳山。他“愛竹岸之山明水秀,始卜築其地”,子孫從此繁衍。清代,竹岸村胡氏建造宗祠光裕堂,道光葵卯年,三十世孫胡廷槐撰《光裕堂記》,時房長鬍育忠。光裕堂在村前街中段,正廳三間,側屋各二間,坐北朝南,占地150平方米。現已不存,改建成養豬場。村邊的大墳山、小墳山有胡氏祖先墓群,長約100米,寬約60米,從挖出的陶瓷、銅鈿、材釘、墓碑看,以清初的居多,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是明萬曆乙卯(1615)年胡繼泉墳碑。墳山在建國後已造田造地造房屋。
隨後,俞氏從縣城更樓里遷入,陳、黃、袁、梁、呂、潘、竺、龐、吳、姚、劉、李、王、皇、婁、張、石、施、葛、應、范、邱、章、朱、何、林、崔、唐、宋、顧、葉、徐、許、賈等35個姓氏陸續遷入。到2009年6月,全村有37個姓氏、365戶、941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