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劣競爭就是比拼誰比誰更劣質,更突破下限,試圖以此從中獲利獲勝,甚至不惜在這過程中也傷害到自己。但由於這樣做很容易取得效果,於是頻頻被使用,最終就造成不想或沒有如此操作的參與者,被“劣幣驅逐良幣”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競劣競爭
- 解釋:比拼誰比誰更劣質,更突破下限
- 套用:非誠勿擾
- 補充:炒作達到了引發廣泛關注的效果
套用,效果,
套用
在相親類節目風行時,《非誠勿擾》以“拜金女”馬諾,“不雅照”閆鳳嬌為先鋒,引起爭議,迅速占據輿論制高點,然後贏得收視率。同樣,在求職類節目成熱潮時,《非你莫屬》以張紹剛為核心,通過對應聘者的誇張或過分舉動,引來爭議,然後實現了收視率的飆升。
通過這兩件案例,可以直觀地觀察到中國當下的競劣競爭,這種情況在社會各個領域裡都存在。
效果
炒作達到了引發廣泛關注的效果,一般的程式是先製作話題與爭議,然後在泥沙俱下的爭議中,將所有的聲音轉化為收視率。批評得越激烈,參與者越多,它們就越高興,而所有的批評,在這個意義上,恰好中了圈套,構成了炒作者期待的“逆向爭議”的形成,從而達到競劣競爭的結果。
這是網路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正如大部分網路論壇或者網路跟帖一樣,說著說著,最終都要走向地域攻擊與人身攻擊,將嚴肅的話題,拖入到胡攪蠻纏之中,最終消解了爭議或者討論的必要性與價值。在微博上,多少人正是因為藉助這樣的爭議而迅速走紅,也是這種爭議,成全了韓寒與方舟子的大半年的持續狂歡。最後,在這個“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其在生活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於它是否新奇有趣”(尼爾·波茲曼)的情境下,這種爭議的增多,提供大部分都是愚樂年代的娛樂素材,大家都愚人一般,樂呵樂呵就過去了。
這樣的爭議大量存在,也便有了“競劣競爭”,不斷地在產生著“逆向淘汰”“劣幣驅逐良幣”等社會效應。
競劣競爭 - 危害 這種競爭的破壞性與傷害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儘管這個過程,劣幣驅逐了良幣,但這種競爭蔓延之下,就會有“更劣幣驅逐劣幣”,競劣到最後,只能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傷人又傷己的雙輸,大家一起被攪進沒有原則與道德底線的惡性競爭當中。如此,一個原本多樣化的自由的競爭市場,就此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突破底線不斷沉淪。還有,像《非你莫屬》節目中大家普遍反映出的主持人與Boss團對於求職者的不尊重,甚至羞辱,而這種行為的實施者卻毫無意識,或者說意識到了卻沒有歉意、不思悔改。這樣的社會心態是很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