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陵

端陵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穆宗李恆的第五個兒子,文宗李昂之弟。繼文宗為唐代第十六任皇帝,公元840年至846年在位。唐憲宗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814年7月7日),宣懿皇后韋氏生於東宮,初名李瀍(chan)。長慶元年三月戊午(二十二日,821年4月27日)穆宗封為潁王。文宗開成(836-840)年間,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正月二日(840年2月8日),文宗李昂病危,密召宰相李珏、知樞密劉弘逸輔佐太子李成美監國。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為了專權,偽造詔書,立李瀍(chan)為皇太子,“權色當軍國政事”。正月四日,文宗駕崩,李瀍於柩前即皇帝位,時年27歲。次年改年號為“會昌”。會昌二年四月丁亥(二十三日,842年6月5日),群臣上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初一,群臣上徽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會昌六年三月壬寅(初一日,846年3月31日),下詔改名為炎(《舊唐書.武宗本紀》卷18上)。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於陝西三原縣徐木原西邊(今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東北),東距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端陵
  • 地理位置:陝西省三原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海拔:540米
基本信息,建築特色,藝術價值,李炎,武宗評價,

基本信息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於陝西三原縣徐木原西邊(今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東北),東距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端陵端陵
位於鹹陽城東北45公里處三原縣徐木鄉。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正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間(840~846),對宦官和藩鎮勢力稍加抑制,曾籍沒仇士良家財。擊敗企圖割據澤(治今山西晉城)、潞(治今山西長治)的劉鎮。會昌五年(845),詔禁佛教,拆毀寺院,令僧尼26萬餘人還俗,收奴婢15萬人,並為稅戶,沒收了大量良田。現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1件、石人1尊、翼馬1對、鴕鳥1對,皆殘破仆地。

建築特色

端陵位於鹹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號會昌。會昌六年(846)崩於大明宮,同年八月葬於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東西58、南北60、高15米。陵台位於陵園中央。
陵園東西540、南北593米。陵園四個角闕址雖均已平掉,但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角闕址遺蹟尚可看出,下宮離陵2公里。
現存四門石獅二對,形制同莊陵。石獅在神門外10米。石獅身高170、身寬100厘米。
神道石刻現有華表1、翼馬和石馬各2、石人4,鴕鳥一對(其中1個遷展於陝西省博物館),東西列間距66米。
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65米。華表高677厘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柱身八個棱面均線刻蔓草花紋,但以南面保存較好。形制同建陵。
翼馬位於華表北9.8米,形制同莊陵。翼馬身長285、身寬280厘米。
鴕鳥位於翼馬北約10米。形制同景陵。鴕鳥身高和長均177厘米。鳥首回顧,身軀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鴨。現遷至陝西省博物館。
在西列翼馬附近有石馬2,均殘。從殘存部分看,仗馬置鞍韉、披障泥無馬鐙、飾鞅,尾下垂。
東列現有3個石人、南數第一個在翼馬北80米、第二個在第一個北13.15米,第三個在第二個北14米;西列現存1個石人,在翼馬北98米。石人身高289厘米。形制同莊陵,唯東列石人的左側不佩劍,腰帶下無前後花結長帛。
據當地民眾見告,北神門外原有二門獅,其北有石馬和牽馬者。
《新唐書·后妃列傳》載:“武宗賢妃王氏,……審帝已崩,即自經幄下,當嬪媛常妒才人專上者,返皆義才人,為之感動,宣帝即位,嘉其節,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在端陵附近地面之上尚未發現其陪葬墓。

藝術價值

唐代帝王石刻反映了唐代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同時也反映了唐代歷史狀況和唐代文化的特點,這些石刻或高大雄偉、氣勢磅礴,或鬼斧神工、玄妙莫測,或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都是珍貴的藝術品。但是晚唐國事衰落,唐陵的雕刻藝術也走入衰落,雕刻水平有所下降,端陵石刻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變的卑小,線條粗略,有形而無神,視覺效果較差,除少數屬於精品外大部分都不能與前期相比。
唐陵中的壁畫,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所有陵墓那長長的墓道,深深地斜伸墓宮,且需通過一道一道石門。墓道拱形牆壁上描繪著主人生前各種活動,線條流暢、造型生動。

李炎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穆宗李恆的第五個兒子,文宗李昂之弟。繼文宗為唐代第十六任皇帝,公元840年至846年在位。唐憲宗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814年7月7日),宣懿皇后韋氏生於東宮,初名李瀍(chan)。長慶元年三月戊午(二十二日,821年4月27日)穆宗封為潁王。文宗開成(836-840)年間,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正月二日(840年2月8日),文宗李昂病危,密召宰相李珏、知樞密劉弘逸輔佐太子李成美監國。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為了專權,偽造詔書,立李瀍(chan)為皇太子,“權色當軍國政事”。正月四日,文宗駕崩,李瀍於柩前即皇帝位,時年27歲。次年改年號為“會昌”。會昌二年四月丁亥(二十三日,842年6月5日),群臣上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初一,群臣上徽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會昌六年三月壬寅(初一日,846年3月31日),下詔改名為炎(《舊唐書.武宗本紀》卷18上)。文宗即位以後,一度想立長兄敬宗皇帝的兒子晉王普為嗣,不幸的是晉王普於太和二年(828)六月5歲時夭折,文宗追賜他皇太子的名號。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兒子魯王永為太子,第二年八月舉行了冊禮。文宗的楊妃不滿意太子永,一直謀求廢掉他,因為朝廷上阻力重重沒有成功,但太子永在開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劃上了句號。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傷感,認為自己枉為天子卻不能保全兒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賜兒子為“莊恪太子”外,還把火氣發到太子身邊的宮人身上,從此文宗也抑鬱成疾。開成四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楊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成美為太子,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開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監國。但是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為貪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據理力爭,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軍的仇士良、魚弘志,他們假傳聖旨,將文宗的五弟潁王瀍立為皇太弟,從十六宅迎入宮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陳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駕崩之後,潁王柩前即位,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後,將已過世的生母韋氏追冊為皇太后。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這年,已是27歲。多年來他迷信道教,周圍經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王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常騎馬遊樂,還常常帶著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實,很多時候他敢於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渡過難關。
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脅迫下,大開殺戒。文宗的妃子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均被賜死。在開成五年(840)八月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把樞密使劉弘逸等殺死,以解除對其權勢所造成的威脅。
宰相李珏、楊嗣復被罷相貶往外地,武宗本來已經下令將二人處死,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赦免了他們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擁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們見皇帝十分信任李德裕,便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卻被武宗巧妙地化解了。會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為由提出退職,武宗也就順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軍權。仇士良在手下宦官送他退居私邸時,曾經對這些人有過一段絕妙的表白。仇士良說:“諸君善事天子,能聽老夫一句話嗎?”眾人唯唯諾諾。他說:“天子不可令閒暇,一有閒暇必定讀聖賢之書,見儒學之臣,就會聽到大臣的勸諫,天子就會因此而智深慮遠,就會減少玩樂、放棄游幸而專心理政,我等所受的恩寵就會變薄而權力就會變輕了。為諸君考慮,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廣殖財貨,多養鷹馬,每日以打球狩獵聲色迷惑天子心志,越是極盡侈靡,就越會使天子喜悅,他就越不知道停息。這樣一來,天子必定排斥經術,倦怠政事,我等就可以萬機在手,恩澤權力還愁不牢固嗎?”一席話,使眾人心服口服。這也正是仇士良專權跋扈、恩禮不衰的經驗之談。只是,他的辦法對武宗似乎不是很靈驗。仇士良退職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武宗在位期間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就是滅佛。武宗滅佛,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合稱“三武之厄”。
武宗這次大規模的滅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稅戶15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3000餘人還俗。武宗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
武宗雖滅佛,自己成仙的願望卻沒能實現。武宗由於服用所謂的仙丹妙藥,身體受到極大損傷。藥物作用之下,他開始變 得容顏消瘦、性情乖張。趙歸真告訴他這是在換骨,是正常情況,所以身邊的人規勸他少服丹藥,他也不聽。對於長生的狂熱追求使武宗難以自拔了。會昌六年(846)的新年朝會,由於武宗病重也沒有舉行。這時候,道士們依然編造鬼話欺騙他。他們告訴武宗,生病是因為皇帝的名字“瀍”從“水”,與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勝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應該改名為“炎”,炎從“火”,與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災禍。然而,改名並沒有給他帶來鴻運,且病情日漸加重,旬日之間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求覲見,也沒有得到允許。
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後的12天,宮中就傳出了武宗駕崩的訊息。他的妃子王氏殉節自縊而死。武宗成為太宗、憲宗、穆宗、敬宗之後,又一位因為服食仙丹妙藥而死的皇帝。

武宗評價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李德裕平定了河東地區澤潞鎮節度使劉稹的叛亂,成為這一時期常常為人稱頌的政績。不過,從憲宗元和時期延續下來的朝廷官員的朋黨之爭,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諸朝,逐步形成了所謂的“牛李黨爭”。牛黨一派以牛僧孺為首,主要成員有李宗閔、楊嗣復、李珏等;李黨一派以李德裕為首,主要成員有鄭覃等。牛李兩黨在出身上,前者重進士,後者重門第。在朝廷議政之際,兩黨成員往往互相攻擊,意氣用事,是非蜂起。他們之間似乎也沒有原則性的政見分歧,無疑進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機。文宗也曾經嘆息:“去河北賊(指河北藩鎮)易,去此朋黨難。”不過,李德裕主張對藩鎮武力討伐,派兵戍守邊境,支持武宗的治國理政,給當時的朝廷帶來了一些新內容。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夠在武宗面前替牛黨的楊嗣復、李珏求情,說明了李德裕的個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時期被罷貶到崖州(今海南瓊山)時,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的說法。這一場歷時達40年之久的黨派之爭,最終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終結。然而,這一天的到來,已是宣宗大中年間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