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

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

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的民俗,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圃鎮賽龍舟是中山市黃圃鎮一帶流傳百年的大型民間習俗活動,每年端午節期間舉行。黃圃賽龍舟習俗主要分布在五古坊(崗東、北頭、靈會、鼓樓、三社)地域,即現鰲山村、鎮一村、三社社區等範圍。

2012年11月23日,黃圃賽龍舟習俗入選中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編號Ⅹ-10。2013年11月22日,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入選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
  • 批准時間:2013年11月22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型:民俗
  • 申報地區:中山市黃圃鎮
  • 非遺編號:Ⅹ-15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龍舟類型,主要流程,相關用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譜系,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黃圃賽龍舟習俗誕生於明末清初。
清同治版《香山縣誌》記載:“五月端陽以粽祀神。龍舟競渡,畫船彩色”。過去,“水面扒龍船,岸上游飄色”是黃圃鎮的盛景。中山市黃圃鎮當地各坊都有自己的龍舟,其中北頭坊龍舟與順德上地村龍舟還結為姐妹船,每逢端午划龍舟互訪。
20世紀60年代,黃圃龍舟兩次重修,遭遇“文革”停止。
20世紀90年代,黃圃賽龍舟習俗恢復。

民俗內容

龍舟類型

黃圃龍舟主要集中在五古坊。龍舟由坤甸木製作而成,兩頭略尖,中間寬1米至1.1米,有文船和武船之分。武船專門用於比賽,長近30米,可坐60名橈手,由龍頭、龍尾裝飾而成,用樟木雕刻,比賽時才安裝於船體頭尾上;文船用於巡遊,船體稍寬而長,由羅傘、高標、彩旗、神樓及八音鑼鼓裝飾而成,龍頭安裝於船頭上,可左右扯動。

主要流程

黃圃賽龍舟習俗包括日間賽龍船、出飄色、執(燒)彩炮,夜間看大戲、聽西秦等,如遇三年一期之“通鄉打大蘸”習俗,則持續三天。黃圃賽龍舟的儀式繁複,有起龍、旺龍、訓練、競渡、游龍、食龍舟飯等程式。
“起龍”:每年四月初八浴佛節後,村中長者擇定良辰吉日從河泥中將埋藏一年的龍舟挖出來養護。
“旺龍”:擇潮水上漲的吉日良時進行,備好生果禮品,在龍船塢附近祭拜神靈。請法師做法祈禱。同時把坊間供奉的廟神請到文船神樓中座鎮,以煮好的黃皮葉水拂灑潔淨船身。當坊中有名望者為龍頭點睛後,舵手將龍頭龍尾安裝於龍船上,全部橈手下船就位,用一隻大紅公雞摘冠滴血於龍頭上,交眾橈手逐一從頭上後傳至船尾,謂之“生雞過頭,消災避禍”。還有一種形式是把一盆盛裝了姜醋的砵頭由各橈手從船頭到船尾依次傳遞,喻之為“添丁發財”。待向選手派發利是後,即鳴點鞭炮,眾橈手便起橈划水,讓龍舟在船塢附近前後進退兩次(三進二退),喻平安返家。隨後借漲潮之勢出海。旺龍期間,不允許孕婦及污穢之人觀看。橈手在訓練期間,要禁慾,集中祠堂食宿。按照中山市黃圃鎮當地風俗,經過旺龍儀式的龍舟才可使用。
訓練:黃圃的龍舟每艘大概可以容納55—60名橈手,訓練目的是使眾橈手按鑼鼓點擊節奏劃橈,龍舟進行過程中,鼓手以不同鼓韻節奏和手勢引導橈手和舵手划龍舟,從而通過整齊有力動作使龍舟快速前進。此外,還要學習一種“過頭橈”的方法,就是在划進過程中,雙手使橈板在水下至空中旋轉劃圓,帶動水花上下飛濺,用以增強觀賞性。一般參賽選手在訓練期間集中在祠堂食宿,俗稱“糟扒仔”,使之達到較佳體能狀態參賽。
競渡:黃圃五古坊端午游龍舟,一般上午進行武船競渡。各坊龍舟以不同橈色區分。每年競渡,武船需環繞黃圃的馬新聯圍水道一圈,全長二十多公里,歷時兩個多小時。觀眾為能看到競賽全景,紛紛登上黃圃煙墪山眺望,別有一番景致。
游龍:一般上午龍舟比賽結束後,下午便是文船游瑞龍表演,各坊龍舟粉飾一新,齊集黃圃鎗海河涌。龍頭換成可左右扯動的文龍頭,船體插滿艷麗的羅傘、高標、彩旗,配置大鑼大鼓,八音吹奏手。且把供奉的神樓請到船上坐鎮,船尾站立旗手揮舞七星大旗,在陣陣鞭炮聲、鼓樂聲中,各龍舟以整齊悠揚的橈法划水方式在河面往返游弋,不時引起岸上觀眾歡聲助慶,也吸引了較多的善男信女下河洗龍舟水。此時,近河岸的馬路上又迎來裝扮精巧飄逸的黃圃飄色巡遊隊伍,構成一幅“水面扒龍船,岸上游飄色”,男女老少同歡歌的水鄉畫卷。
食龍舟飯:賽龍舟當晚,各村坊筵開數百席,男女老少晚上食龍舟飯。龍舟飯的菜式是傳統雞、鴨、鵝、魚、豬肉,以及由龍舟賽會頒贈的燒豬肉、米酒等。席間,還進行開投旺龍儀式使用過的姜醋砵儀式,更是高潮迭起,急於早生貴子者必出高價競之。還有各家主婦必做之事,就是裝龍舟飯回家祭拜祖先。
收龍儀式:食過龍舟飯,各坊村又再擇吉日,經過一番祭祀之後,把龍舟隱埋河中收藏,等待下一年起龍再用。這個環節謂之收龍。
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
龍舟飯

相關用品

木橈:供比賽和巡遊的選手划船用。掌舵人的木橈粗大長約160—170厘米,船頭和船尾的橈手比船中間坐的橈手的木橈稍長,一般長約140厘米重700克左右。
羅傘:柱狀布繡製品,直徑80厘米,長120厘米,以竹木扎框支撐,竹桿支承安插於龍舟船體,遊船時作旋轉操作增強觀賞性。一般每船安排4—6個羅傘,每個布繡著不同的人物鳥獸景物作襯。
高標:即長條形的布旗,長220厘米、寬60厘米,上面繡上相應字型,每船2面插裝於靠船頭的地方。
星旗:一種似直角三角形繡字大旗,高約250厘米,斜邊長約420厘米,多用於站立於船尾之人作手握舞動用。
此外,還有竹木製作的菩薩神龕(坊間龍舟對應供奉的神)銅鑼、龍舟鼓、嗩吶手2—3名等構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黃圃賽龍舟習俗是集信仰、娛樂、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反映出嶺南水鄉獨特的民俗文化特色,傳承延續至今已成為維繫中國海內外鄉親愛國愛鄉的重要場景。
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

傳承譜系

譜系簡圖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
第一代
陳亮光
1855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石嶺
第一代
楊 冠
190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一代
黎幟標
不詳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一代
關 喜
186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南約
第一代
關 全
186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南約
第一代
何群祥
187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
第一代
頭駕福
不詳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
第一代
王齊舉
186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黃圃鎮三社社區三坊
第二代
陳岳忠
1885年
私塾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石嶺
第二代
黎伏榮
1913年
私塾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二代
黎 蘇
1923年
私塾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二代
許元進
1915年
私塾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南約
第二代
許利進
1915年
私塾
師傳
不詳
黃圃鎮鰲山村南約
第二代
何庭初
1920年
私塾
師傳
1945年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
第二代
何佑惇
1920年
私塾
師傳
1945年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
第二代
王偉和
1916年
私塾
師傳
1935年
黃圃鎮三社社區三坊
第三代
陳湛心
1928年
國小
師傳
1945年
黃圃鎮鰲山村石嶺
第三代
蘇權森
1930年
私塾
師傳
1953年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三代
黎 瑞
1950年
國小
師傳
1962年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三代
許承福
1950年
國小
師傳
1962年
黃圃鎮鰲山村南約
第三代
何坤濤
1975年
國中
師傳
1997年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
第三代
何林根
1935年
初小
師傳
1953年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
第四代
陳煊彬
1947年
國中
師傳
1963年
黃圃鎮鰲山村石嶺
第四代
蘇國雄
1946年
初小
師傳
1960年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四代
黎偉勤
1972年
國中
師傳
1985年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四代
楊卓流
1945年
國中
師傳
1957年
黃圃鎮鰲山村北約
第四代
黎洪發
1949年
國中
師傳
1965年
黃圃鎮鰲山村南約
第四代
許強康
1972年
高中
師傳
1985年
黃圃鎮鰲山村南約
第四代
何富佳
1947年
國中
師傳
1965年
黃圃鎮鎮一村北頭
第四代
蘇照恩
1948年
中專
師傳
1965年
黃圃鎮三社社區三坊
代表性傳承人物
楊卓流,男,漢族,1945年出生,中山市黃圃鎮人。2013年1月被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端午節當天,黃圃鎮舉辦大型的龍舟比賽活動。
2015年6月20日,黃圃鎮端午節民間盛事賽龍舟舉行。
2019年9月19日,黃圃鎮舉行“味可道杯”非遺墟市嘉年華暨第六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傳統手工花燈親子繪飾大賽,並展出黃圃賽龍舟習俗。
2022年6月3日下午,2022年黃圃鎮鰲山村端午游龍活動在村內猛崗涌啟動。
榮譽表彰
20世紀80、90年代,黃圃鎮上舉行大型龍船比賽“運馬安”中獲三次榜首,高標兩面,第一名錦旗一面,錦旗存放在北約廟中。

文化軼事

黃圃五古坊中有這樣一個流傳,說北頭坊有兩艘龍舟,一艘稱“瞌睡貓”,比賽時鞭炮聲越響則速度越快,另一艘“白鶴”則相反,鞭炮聲越響速度越慢,謂“白鶴怕槍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