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竦坑是一個風景秀麗明清古韻猶存位於崇山峻岭間的山村。村名如地形,環村皆山,小河穿流,其高聳入雲的青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鱗次櫛比鬱鬱蔥蔥的茶園,小村靜靜的蟄伏在大山腳下。
歷史
竦坑擁有四百年(1604年建肇)的歷史滄桑。相傳是在明朝後期,竦坑的第一代祖先濟元公從牌頭(歙縣
桂林鎮的一個村名)由竦口沿河而上走路去
績溪縣
上莊,披荊斬棘的途經竦坑時,已是午後,身體乏倦,遂折些乾柴燒了個火堆烤火,順便烤些乾糧吃。休憩片刻後,繼續趕路。翌日,從上莊返回時,那火堆依然余煙繚繞,濟元公見此景象,心裡大喜:這裡龍脈風水不錯,是繁衍子孫的好地方。於是,他便舉家遷來此處,依地勢取名為“竦坑”。幾年後,他的三個兒子,娶來妻子成了家,各自添丁生生不息的延續,也就有稱的“長房”、“二房”、“三房”。而那個火堆燃燒的地方,建起了“歙東竦川濟陽江氏祖廟”,精緻的磚雕門臉還挺立在村中間。 村中的石板路和古建築、兩側山坡的鬱鬱蔥蔥的茶園和遠處巍峨的竦嶺,令外來遊人不停駐足。
到竦坑的第五代人的時候,小村里已有幾十戶人家。當時的永柏公見家族越來越大,獨自出資,買來了專門辦紅白喜事用的大碗大盤還有配套的酒具,以供族人隨意借用。那淡藍的底色深藍的碗邊,還有用那寫在碗外“永柏公辦”碗底的“用”的碗兒,依然在發出幽藍的光澤仍在周到的服務著如今的竦坑人。
竦坑人大都姓江,取名都以輩份來的。“積老玄文永,宗天志正良,祿受成功大,基開喜徳昌……”男人才有資格按照輩份里的字,做為姓名里的第二個字,最後的字是自由選擇的。至今已衍至基輩;以前,曾有“余”姓,因江氏子孫繁茂,而余姓人口太少,家族經常受期負,無奈之中,或改姓為江,或遷移外地。後來,有潘姓的遷來此處,定居在山巒之間,至今已有數十戶人家,是為平坦源。
由於地勢起伏,出門靠肩扛人挑,竦坑男人蠻勁遠揚鄉里,有諺語道“竦坑竦大漢,挑米挑十擔,徹起十人塝(石塝),趕上十人擔...”。百十年前,僅一山之隔的
大谷運村和汪滿田村不和睦,人口眾多的
大谷運人不準汪滿田人從他們村里走。身單力薄的
汪滿田人寡不敵眾迫於無奈,只能是另開路通向山外,便有了名為“新路上”的羊腸小道。古時的竦坑人較“蠻”也講義氣,看了不服,拿出自己的那蠻勁,一蠻三分理,聯合汪滿田村,前後夾擊,大谷運人腹背受敵,只能乖乖的讓
汪滿田人從村里走。於是乎,汪滿田與竦坑成了互相連姻的山村,關係更是密切!
民俗
竦坑還有接觀音的民俗。每到陰曆二月二,由族長組織有聲望的人來占卜選擇六月里的某個良辰吉日。派人到潛口請來觀音水,倒入村中的大水缸里,灌入清泉,供村民飲用。再請人來唱大戲,給觀音看,熱鬧上好幾天,四鄰八村的人們都紛紛前來觀看。可惜,文革里破“
四舊”,全部東西都被付之一炬。
到,竦坑已是一個近三千人的一個山村。原本是一個鄉,92年撤區並鄉時才成為鄰鄉的三個行政村;04年行政村撤併,里外竦坑及平坦源村三村合一,為竦坑村,村治在原里竦坑國小。 竦坑雖地處偏僻山村,卻長期有自己的鄉村中學,且學風濃厚。自恢復考試制度來,每年都有勤奮的少年考上中專或大學,相鄰的村子許多人紛紛轉學過來。
“飽熟節”是山村特有的節日。陰曆十月半,是竦坑獨有的歡樂日子。那天,家家戶戶都要裹上幾十斤米的粽子,一般的是一斤米三個,裡面是陳年的老火腿或板栗
蜜棗。親朋好友都被邀請來享受山村淳樸的風情,那箬葉包裹著的清香,飄蕩在山村的上空。臨走時,熱情的竦坑人還讓客人帶回一串,讓純樸的感情伴隨著粽子香味飄得更遠。
產業
竦坑人以茶和菊花(
黃山貢菊)為業。山高霧濃,茶葉的味兒是綿綿不絕的悠香撲鼻,沁人心脾。主要茶葉品種有
黃山毛峰、大谷銀鉤和
屯綠,此外,就是毛竹,點綴著群山,也給村民帶來幸福和快樂。
未來三年發展規劃
竦坑在未來三年中,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為主線,按照上級的要求,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全面做好竦坑的工作。
一、目標及任務:通過三年的工作,村領導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得到加強,組織體系健全,班子功能逐步增強,黨員素質得到提高,並形成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強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得到穩步的增長,努力構建起一個和諧穩定的人居環境。
二、加強村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
按照《歙縣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2010-2012年規劃》和上級有關檔案精神,認真落實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的各項措施,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加大黨員教育力度和管理。堅持黨課、黨員冬訓等活動的開展,大力實施“素質提升”工程,對於全村黨員,深化開展“雙培雙帶”、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承諾、流動黨員“雙向帶動”、為民服務全程代理等活動載體,搭建黨員發揮作用的平台,充分發揚先鋒模範作用。注重在農村致富帶頭人、回鄉青年、外出務工人員中發展黨員工作,每年至少發展2-3名新黨員,最佳化黨員隊伍結構。逐步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牢固樹立黨的領導觀念。抓好黨員活動室的建設的同時,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把村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一個團結、奮進、開拓的班子。
二、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做好村里基礎設施建設
1、發展經濟及富民增收。竦坑是一個以茶、林為主要收入的村,茶園面積有3428畝,山場面積20362畝。做好茶葉文章,構築起“一村一品”的主導產業格局,改造低產、低質茶園,建立無公害、有機茶園基地,初步建立茶葉生產加工基地,提高茶葉附加值,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產銷一條龍的格局,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對林業投入,多建一些“綠色銀行”,重點在於培育發展油茶,每年培育油茶300畝以上,同是做好發展與保護相協調。鼓勵有文化、有技能的村民在農閒時外出務工,與有關部門合作,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陽光培訓”工程,培育農村經濟人和鄉土實用人才,三年完成勞務輸出800餘人次,通過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對於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對村零星分散的茶園、山場進行新的重組,改變原有經營模式,盤活存量資產;二是憑著竦坑茶葉量多做工久的優勢,與農戶合作,搞好茶葉加工、銷售,增加集體收入。
2、基礎設施建設及民生工程。一是按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建設、管理、及使用辦法,積極爭取落實竦坑村委會組織活動坦的新建,全面規範,2010年內完工。二是做好我村新型合作醫療衛生室的新建,進一步提升我村衛生建設,在2010年完工。三是積極申報實施竦坑河道治理工作的同時,做好我村生態環境建設,2010年內建設垃圾池1口,2010年實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四是落實好我村農村安全飲水項目點建設,於2010年完工。五是村組道路建設,2010年完成境內三道路的修復和硬化,2010年做好村委會道路的實施完工。六是良種茶園的建設,2012年達到無公害標準茶園。
三、做好村裡的社會穩定工作,推進和諧村的建設
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是經濟發展的保證。以建設“平安村”為契機,在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深化完善黨務、村務公開的基礎上,發揮村治保、調解、綜治組織的作用,排查化解各種社會治安隱患,實現平安祥和,利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開展對農村的教育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及實用技術,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樹立文明新風。一是關心村裡的特困戶、五保戶,與他們談心,盡力解決他們的困難,對那些釘子戶、威望戶,也要與他們交朋友,達到他們支持村里工作的目的。二是切實地轉變村組幹部作風,杜絕有辦事不公、損公肥私、優親厚友、侵害農戶權益的事情發生。三是做好制度建設,抓好黨務、村務公開,特別是村民反應較為集中的村財務公開。嚴格規範“一事一議”,按照經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切實解決好“有章理事”的問題,真正按規矩辦事。四是加強計生工程,嚴格落實計生工作的各項措施,爭取每年村計生工作位於全鄉先進行列。五強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切實維護全村的社會穩定。通過以上措施,三年的努力,逐步使老百姓能脫貧致富,村里班子得到加強,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各項事業有全面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