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起源三,起源四,起源五,起源六,起源七,起源八,起源九,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老童,童鈺,童貫,童恢,童翊,童仲玉,童宗說,童伯羽,童居易,童朝儀,童葉庚,童保,童第周,童蕾,童寯,童正維,童玲,童麗,童安格,童愛玲,童中白,童仲彥,蘇童,其他,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五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九言及以上通用聯,童姓開國將軍,童陸生少將,童國貴少將,童炎生少將,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基本介紹
童[童、僮,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讀音作zhōng(ㄓㄨㄥ)]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
姬姓,出自
黃帝之孫顓頊之子老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禮記·帝系篇》中記載:“顓頊產老童。”傳說,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說話或唱歌時,嗓音就像鐘罄一樣宏亮清越,很有音樂的韻味,大概他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升C調歌王。老童的後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吳回、陸終、祝融、
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後世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童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源流二
源於
風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胥童,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春秋時期,
晉國有大夫胥童,是風姓赫胥氏的後代。在晉厲公姬壽曼執政時期,胥童為晉厲公的心腹大臣,由其親手導演了“晉滅三郤”的歷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晉文公姬重耳屬下重臣。在晉文公稱霸春秋諸侯之後,論功行賞,曾被封於一個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稱為臼季。據史記《左傳》的記載,胥臣當時在晉國官拜大司空之職,職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有大造大疑、諫爭,與漢朝時期太尉之職相同。胥童的後裔子孫族人為避殺禍,紛紛遷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童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郕國夫童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夫童,亦稱夫鐘,地在今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境內,原為郕國闞邑之地。郕國君主為姬姓,開國君主是姬武。到了戰國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齊國宰相田悼子引齊國大軍再度攻陷郕國,郕國君主姬魚亡國。郕國被滅後,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魯國人皆有),有以故國邑名為姓氏者,稱夫童氏,後省改為單姓童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讀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
起源四
避禍改姓。起源於漢朝:為
司馬遷之後,同樣因諧音故,源於“同”。80年代中央電視台曾作過介紹, 2003年2月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百家姓》節目也作了介紹。
西漢時代,史學家
太史令司馬遷,因對
李陵軍敗降
匈奴事有所辯解,得罪漢武帝下獄受腐刑.據傳,他的一支後人為避家難,改 "司馬"姓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馬"姓為馬.此事在司馬遷出生地陝西省韓城市的縣誌中的<重修太史廟記>(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記載:"----今孫或在洛陽同姓或襄陽
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為姓氏,隱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證香火的延續,一子北上出關,後人改為“佟”姓,故該姓基本 為東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一子留在當地為“仝”姓,後人多為山西河北一帶--本內容源於家譜。
起源五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屬於以身份稱謂或因故改姓為氏。童使,在先秦時期至宋朝時期男性奴僕的稱謂,童使並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戰爭而俘虜者,戰爭俘虜為奴僕者,實際上不可稱“使”,只能稱“役”。童使是由於官吏犯罪後被判罰為官宦人家的奴僕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員的眷屬族人等。在童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身份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童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童氏人口眾多,淵源繁複,不可一論。 在漢字金文、甲骨文、秦漢小篆中 童的本義是奴隸。古時候男子有罪淪為奴者,稱童。 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個身戴刑具,站立在土堆上,企足遠望的人形。童的本義已不顯,其所引申之小、幼之義加重,如童工、童牛等。童人的出現似與奴,或與幼小有關。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六
源於董氏,出自東漢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台灣董淵源所撰寫的《董童聯宗歷史淵源》中記載,有一支童氏是因漢朝末期的太師、郿侯董仲穎的後裔子孫改姓而來,其記載曰:“吾族本姓董,漢董仲穎將軍,因女婢所害,後裔為避殺滅,棄‘艹’易立,而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傳說,一謂其先居浙江,後進閩連城。
該支童氏源出董氏,與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說,在近代早已經聯宗,但仍舊分稱童氏、董氏。
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遠祖就是著名的大蒙古汗國開國元勛札剌亦兒·木華黎,木華黎之子有一為札剌亦兒·安童,後為元朝的開國元勛,在札剌亦兒·安童的後裔子孫中,明朝時期有冠漢姓為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卓克氏,源出新巴爾虎蒙古卓穆克氏族,世居浩齊特(今河北張家口赤城獨石口外一帶)、烏爾遜(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烏爾遜河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k Hala。蒙古族、滿族卓克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童氏、王氏。
蒙古族童氏正確讀音皆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八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童氏,源出古代西域回回名首音,其中有一人名叫寶童,定居中原後,按漢俗取諧音漢字為姓氏,其後裔分衍有童氏、寶氏兩支,今分布在陝西的回族老童家,就是該支童氏的後裔子孫。
起源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彝族、黎族、藏族、台灣土著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童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老童、胥童、董卓。
各支始祖
童 五:明初自江西瓦洗霸移居合肥之北鄉,但其後數世不可考,故此譜斷廷為一世祖,時當明中葉。是為金斗童氏始祖。在肥東三百多年後由於清末戰亂,由童氏五兄弟從肥東南下至巢湖用三個金元寶在原巢湖市居巢區蘇灣鎮梁帝買下一個村莊民為王莊,繁衍至今。
童十三郎:守開禧間由長汀青岩里(現名童坊村)遷居連城北郊水竹洋。是為福建連城童氏始祖。
童景談:西晉時封丹陽候,西晉末年南渡,居新安仰韓鄉。是為新安童氏始祖。
童翼正:乃明朝直隸和州含山縣銅城鄉東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隨從高皇帝舉義師,因功御封流官世襲泉州十代指揮簽事(舊址泉州指揮巷),童氏祖屋解放初建一院時被徵用,內有童翼正塑像。是為福建德清、泉州、德化、朋山、南平,台灣及金門,浙江會稽等地童氏始祖。
童章監:童翼正之孫,任浙江、湖州、德清縣丞後立籍。官橋曙光童氏從泉州分出居住同安縣汀溪鎮下崎(蔡壩)任佘石獅。部分從住處遷至南邑田坪溪,後定居內三鄉(現南安官橋曙光村),明末清初有人(譜內記載)從內三鄉(曙光村)分出,族居台灣、金門等地。是為福建南平童氏始祖。
遷徙分布
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灣則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約一百零二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4%左右。
關於童氏的來源,是記載於唐人所著的《姓纂》一書:“顓頊生老童,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中國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帝嚳時專司“光融天下”的前後兩位祝融氏——重黎和吳回,便都是老童的兒子。重黎的子孫,是後世的司馬氏;吳回的子孫,繁衍更廣,後世的岑、胡、彭、錢、曹、坐、婁、蘇、顧、溫、董等姓,都是吳回的後代。由此可見,把源自老童的這一家人形容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實在是頂恰當不過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躍於渤海地區,即今山東省北部地方,然後逐漸向南播遷。
到了宋、元之際,終於成為南方各地的一個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門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這從兩千年來童氏人士在歷史上的活動情形,便可獲得了解。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童氏人士,是東漢時期山東諸城地方(姑幕)善名傳遍遐邇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兩位名登《後漢書》的“循吏傳”的傑出兒子童恢和童翊。
歷史上的童氏飽學高士不勝枚舉,例如,唐朝的童翰卿,就是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間工於詩詞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說也是唐朝時期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見稱的名士,還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當時的學者尊稱為“南城先生”。
今湖北老河口,江西德興、吉安市、鷹潭市、上饒市鄱陽縣、弋陽縣、玉山縣,安徽省的滁州市、無為市、鳳台縣、蕪湖市繁昌、合肥市肥東、阜陽市、阜南縣、鳳台縣、安慶市望江縣、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樅陽縣,重慶市的永川縣、梁平縣、奉節縣,浙江省的杭州淳安縣、金華市蘭溪、江山、新安市、海寧市、寧波市慈谿、寧波市寧海縣、餘姚市河姆渡、紹興市、衢州市、溫嶺市,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鹹寧市嘉魚縣、黃梅縣、隨州市、麻城市孝感縣、石首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鹹陽市、長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容縣、梧州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英德市、梅州市,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江寧區、張家港市、揚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湖南省的岳陽市平江縣、長沙市、瀏陽市、湘譚市、婁底市、衡陽市、常德市漢壽縣,福建省的福州市、龍巖市連城縣、長汀縣、武夷山市建陽縣,四川省的成都市、瀘州市、內江市、樂山市、宜賓縣、遂寧市、峨嵋山、武勝縣,山東省的冠縣、莒南縣,河南省的開封市杞縣,遼寧省的瀋陽市,雲南省的建水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海南島等地,均有童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童軒(約1429-約1492),鄱陽三廟前人,明朝有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永樂初,以精天官學召入南京欽天監。景泰二年(1451)進士。歷官南京吏科給事中、太常寺卿、提都松潘軍務兼巡撫、南京吏部侍郎、禮部尚書。精通天文、歷學,曾著《曆日疏》,強調對星象進行觀測、驗證,主張“以自然之數求自然之運”。為文淵博雄麗,書法亦遒勁。著有《清風亭稿》、《枕肱集》、《紀夢要覽》、《海岳涓埃》、《籌邊錄》等,其中《紀夢要覽》三卷編入《四庫全書》。
老童
童姓之始祖, 顓頊之子,黃帝之孫,為童姓第一人。
童鈺
清代詩畫家。少時放棄學業,專功詩、古文。與同郡劉文蔚等並稱'越中七子'。善山水、蘭竹、木石、寫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樹山人集》。
童貫
童貫,汴京人 (河南開封)人 ,宋代太師,《
水滸傳》中有此人。受徽宗寵信,因鎮壓方臘起義軍,進封太師。金將粘罕南侵,童貫為河北宣撫,不戰而逃、倉皇逃至至京城。欽宗即位後,朝廷有人詔其陷害忠良、賣國求榮等數十大罪,誅死。
童恢
字漢宗,東漢琅琊姑幕(今山東省諸城)人。早年在州郡當過下等官員,奉公廉潔,為人稱道。司徒楊賜對此十分賞識。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的追隨者紛紛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膽量為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童恢的忠貞不貳令人欽佩,光和五年(182年)楊賜推薦他擔任了不其縣令。童恢到任後,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深入民眾,很能體會百姓的甘苦。他寬以待人,逢下屬或民眾犯了過錯,他以理服人。而當下屬盡職效力,有了成績,他總是褒獎有加。但對自身,童恢總是嚴以律己,不以權貴自居,不圖榮華富貴,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除抓緊農業生產外,還大力倡導發展林桑、畜牧、紡織等的生產。經濟的繁榮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會安定,縣境內富裕祥和,無人再去搞雞鳴狗盜,竟使縣獄多年無事可乾。這等訊息傳出來,鄰縣民眾羨慕不已,許多人遷居前來。童恢的政績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後來他被升為丹陽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負起更重要的崗位職責。後來,童恢死於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績恩德,為他推廣“童公祠”,將他的衣冠葬於傅家埠山下,寄託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島古代歷史上治理有方、關心民眾疾苦、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以至當作聖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島的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關於童恢為民除害、馴虎治虎的故事,表達了民間輿論對童恢勤政愛民業績的神化,不乏感人之處。
童翊
漢代時候人,在鄉里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還在世,人們就為他豎碑立傳,可見受人們尊敬。
童仲玉
漢時山東省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稱為大好人。他是當地的豪富,平時樂善好施,某年災荒,百姓無以維生,他拿出全部家產長期賑恤災民,結果九族鄉里,賴他而得以活命者達數百人之多。
童宗說
唐代名士,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著稱,著有《柳文音注》,被當時學者稱為“南城先生”。
童伯羽
宋代學者,好讀書,師從朱熹,不樂仕進,埋頭寫作,著有《五經訓解》、《情理髮微》。
童居易
宋朝人,因為學問好而出名,人稱他“杜州先生”。
童朝儀
明代人,文武雙全,有能做詩和書畫,又被朝廷任命為將軍,當時人都稱讚他。
童葉庚
清代知縣。鹹豐年間任德清知縣,光緒年間歸隱吳門。博學嗜古,手抄群籍,多為海內孤本。著有《益智圖》等。
童保
鑲藍旗包衣,清康熙。
童第周
童第周,現代生物學家、教育家、實驗胚胎學家。1930年復旦大學畢業後,去比利時、法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34年回國,致力於文昌魚赫魚類胚胎學研究。再其對脊索動物、魚類赫兩棲類動物卵子發育能力反面有獨特發現。
童蕾
中國大陸女演員,1980年1月13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市,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99級表演系本科。一出道便受到了海岩的青睞,主演了由海潤影視投資拍攝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深牢大獄》,後出演電視劇《亮劍》中田雨一角而被大眾熟知。
童寯
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建築五宗師”之一。
童正維
女,中國大陸影視演員。1960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編輯部的故事》飾牛大姐。
童玲
Maria Tung Ling(1965年----),香港息影女星,中葡混血兒。出道時曾是德寶電影公司力捧的玉女明星,可惜發展不大,於是便投身於三級片市場,成為紅極一時的艷星。九十年代初期,童玲息影嫁人,從此離開了公眾的視野。
童麗
歌手,專輯作品有《渭城曲》、《君再來2》、《愛我別走》等。
童安格
台灣著名歌手。
童愛玲
台灣、香港演員。
童瑤
中國內地女演員
童中白
台灣知名新聞主播。
童仲彥
台灣民視《頭家來開講》主持人。
蘇童
作家。蘇童姓童,本名童忠貴。“蘇童”筆名之意大概是蘇州的童忠貴,他十分欣賞自己這個筆名,甚而有點迷信“命與名隨”。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離婚指南》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蜚聲海內外。
其他
此外,童姓的主要歷史名人還有:東漢有丹陽太守童恢,唐代時宣宗和懿宗年間有工於詩詞的著名才子童翰卿,宋代有隱士童參,明代有詩人童冀、畫家童原、學者童承敘、神童童梓、進士童朝儀,清代有畫家童昌齡等。
郡望堂號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建昌縣:東漢朝時期置建昌縣,隸屬豫章郡,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城縣一帶地區。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歸勝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歌傳循吏;
薦賜逸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童恢,早年在州郡當過下等官員,奉公廉潔,為人稱道。司徒楊賜對此十分賞識。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的追隨者紛紛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膽量為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童恢的忠貞不貳令人欽佩。下聯典指宋·童詧,隱居不仕,或以逸民薦朝。
望出渤海;
名播山陰。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進士童朝儀,字令侯,山陰人。歷官後軍都督。工書畫,善詩詞。天性孝友,文採風流,一時推重。初為大同副總兵,名震遐邇,總制楊嗣昌出控三邊,稱有古名將才,崇禎間以疾歸。
敕賜壽考;
民立生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甌寧人童參,性格淳樸,以耕種為生,仁宗初年壽至一百零二歲,仁宗曾賜敕慰勞。下聯典指東漢姑幕人童翊,字漢文,舉孝廉,任須昌長,居官有政績,吏民立生碑來紀念他。
雁門世澤;
杜洲家聲。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童居易,居杜洲之濱,學者尊稱為“杜洲先生”。
隱居淳樸;
善政廉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童伯羽,沉默寡言,好讀書,師事朱熹,不樂仕進,人稱“敬義先生”。下聯典指東漢·童恢,少仕州郡為吏,司徒楊賜聞其執法廉平,乃辟之。
通經博學;
操尚拔俗。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童詧,博通經學,尤長於《易》、《太玄》,著有《發隱》一篇。下聯典指唐·童宗說,眉宇秀整,操尚拔俗,為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
五言通用聯
臨清人為寶;
益智世所珍。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孝廉童敘,字景和,甌寧人。性至孝,好學,永樂中有司以教廉薦至京,以母老乞終養,詔許之,終身不仕。有《臨清集》。下聯典指清代知縣童葉庚,字松君,崇明人。鹹豐間官德清知縣,光緒間歸隱吳門。博學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內孤本。所著有《益智圖》等。
農畝時勤業;
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童氏家祠聯。秀山島童姓的源頭,是從浙江省慈谿市車廝陸家埠來定居的。古時,娼、優、隸、卒,即娼妓、戲子、衙役、兵士,在當時被人們普遍視為辱門楣、敗壞家聲的賤業。有些家庭、宗族還將賤業擴大到訟師、奴僕、婢女,以及剃頭、剔腳、吹手、屠戶、轎夫等。儘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長為榮,但不少宗族也將保長作為賤業。這可能因為保長要奴顏婢膝地伺候官長,身份多少與衙役有些近似;同時他們又狐假虎威地欺壓百姓,魚肉鄉民,為鄉民所側目。眾多的家族和宗族都嚴禁後裔流入下賤,要求族人幫助已淪為奴婢的族人擺脫困境,並對自甘下賤者予以革譜、出族等懲罰。如有的宗族規定:“為奴者出”、“為優伶者出”、“為皂隸者出”、“充任保長者出”。
金事家風遠;
指揮世澤長。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饒平縣黃岡鎮童氏宗祠聯。
六言通用聯
名列越中七子;
功蓋天啟三邊。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畫家童鯨,字璞岩,號二樹,山陰人。少棄舉業,專攻詩、古文。與同郡劉文蔚等稱“越中七子”。善山水、蘭竹、木石,寫梅尤著名。有《二樹山人集》。下聯典指明代進士童朝儀,字令侯,山陰人事典。
非顯非藏姓氏;
半耕半讀人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童氏家祠聯。
七言通用聯
季昆畫苑皆高手;
父子文壇俱名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畫家童原,字原山,華亭人。善畫,昆季皆稱能手。原尤超邁。花鳥蟲魚,得宋元筆意。其父童塏,精書畫。少時為董文敏作小像,文敏書“精一樓”額贈之。見《繪圖寶鑑續纂》等。
五經訓解垂澤遠;
二樹山人留芳長。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童伯羽,字飛卿,甌寧人。好讀,師事朱熹,不樂仕進,人稱敬義先生。有《五經訓解》等。下聯典指清代詩畫家童鯨,字璞岩,號二樹,山陰人。
和氣致祥遺澤遠;
好山排闥送青來。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童氏家祠聯。
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祀典重千年,歲時報本;
綿延昌百世,忠孝傳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蕪湖縣童湖村童氏宗祠聯。
十畝閒閒,年高備邵膺承務;
七齡小小,才奇學業博魏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隱士童參,甌寧人。性淳樸。隱於耕。仁宗初年百有二歲,賜敕慰勞,授承務郎,逾年卒。下聯典指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事典。
童姓開國將軍
童陸生少將
童陸生(1901-2001),湖北省黃陂縣人。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湖北黃安暴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廣西、陝西等地從事秘密聯絡工作。參加了北伐戰爭,參與領導發動了鄂西革命委員會公安暴動,參加了西北抗日救國總會,參與了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後率部參加了華北抗戰的忻口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魯南抗日義勇總隊臨時總指揮,山東省委軍事部參謀主任,山東魯南保全副司令員,延安抗大三分校軍事教員,軍委四局副處長兼科長、高參室高級參謀、一局副局長等職,為創建魯南抗日根據地,為我軍培養軍事指揮幹部作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重慶、南京談判中共代表團軍事組長,軍委一局局長兼延安後梯隊第一支隊隊長,軍委四局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軍政部部長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任軍委四局局長兼軍事圖書館館長,軍事訓練部軍事出版局局長兼軍事圖書館館長,軍事訓練總監部軍事出版部副部長兼軍事圖書館館長,軍事科學院院務部副部長兼軍事圖書館館長等職,為繁榮發展我國的軍事出版和軍事圖書館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1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童國貴少將
童國貴(1916-1994),江西省信豐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八軍第21師61團排長、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3軍團第四師11團連黨支部書記,陝甘寧獨立師第3團連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軍事教員、第6分校大隊長、太行大隊大隊長,太行軍區第1軍分區31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9旅26團團長,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9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1軍33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師師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1軍33師師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副軍長,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1965年至1975年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1975年至1980年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兼任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軍區顧問。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94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童炎生少將
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2年在湘贛邊區紅軍當班長,紅軍獨立第3團排長,湘贛軍區敵後挺進大隊分隊長,茶(陵)攸(縣)蓮(花)游擊隊隊長。在一次戰鬥中,全班被日軍包圍了,童炎生在率領全班衝出包圍圈時,一顆化學炮彈在他身邊炸開,他左腿負了傷。當時環境惡劣,無醫無藥,連用鹽水洗傷口都辦不到,很快傷口兩側就出現半尺多長的爛肉。他想:不挖掉爛肉,好肉還會感染。於是找來一把剪刀,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忍著巨痛,自己把爛肉剪掉,敷上草藥,傷口才開始癒合。不久在另一次戰鬥中,為了掩護營長撤退,左膝蓋又負了一次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湘贛邊區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第2師2旅4團政治處主任,蘇中軍區特務3團政治委員,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在蘇中軍區當團政委時,一次戰鬥結束,繳獲了敵人大批土造手榴彈,當時大家都不會使用這種土造手榴彈。童炎生試著投了一顆,沒想到手榴彈在手中爆炸了,右手的五個指頭都被炸飛了,從手腕處做了截肢手術。由於殺敵心切,傷口還未癒合就回了部隊,結果傷口無法癒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術,傷口沒癒合又上了前線。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員,蘇北軍區泰州軍分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蘇北軍區參謀長,江蘇軍區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5年5月2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家譜文獻
全國雁門童氏宗譜八卷,(清)童啟栢、童世德等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禮堂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擇基童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童瑞蘭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萃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手抄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雁門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三松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九卷、第二十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鄉童氏族譜,(清)童定青修,童坤與纂,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卷首、第四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童氏續修族譜,(清)童勝陛修,童繼芸、童思輝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卷首、第三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岱嶽童氏族譜八卷,(民國)童勝豐修,章繼晃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惟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童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七~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桃源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白監童氏五修支譜,(民國)童文言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第六~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中湘雙林童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養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童氏四修族譜,(民國)童錫梁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童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童氏宗譜,(清)童冠群修,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童氏宗譜十四卷,(清)童正慶等重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樹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貴州劉西童氏族譜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甲辰年(公元1844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貴州劉西童氏族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童氏支譜,(民國)童潤之二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江都縣昌松鄉薛河七隊,今僅存第三卷。
江蘇武進毗陵童氏宗譜十卷,(民國)童近忠等重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樹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西童氏宗譜二卷,(清)童二尹續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翰墨園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江西玉山懷玉童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合肥金斗童氏支譜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廉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涇縣涇川童氏宗譜十二卷,(清)童善卯、童良寐等修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隴東程介五等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福建泰寧粹壹童氏房譜,(清)童日蛟纂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北新洲童氏宗譜三卷,(民國)童振福、童家旺續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馬河鄉蔡咀村。
湖北省嘉魚縣童氏宗譜:始祖童春榖,字秀髮,原系山東兗州府東平州谷口村人氏,元朝1322年,由沔陽州刺史自降任嘉魚縣令。現存公元1881年和1908年原始家譜,並依據原譜,由南分二十三世孫童德海於公元2009年整理編撰出版童氏家譜上中下三卷。
字輩排行
安徽安慶懷寧縣童氏字輩:一啟嘉世美,永遠佐國興。道宏榮宗尚,德大定邦成……
安徽廣德、河南光山童氏字輩:大前引力、道正山光、明仁家業、世紀其昌。
安徽全椒童氏字輩:“世三元𨊸文德會家,萬宗恩澤沛,福壽保全康,松梧華堂秀,俊傑久長存,仁義禮智信,忠恕繼宜昌”。
安徽肥西童氏字輩:“祖功遠立家慶廣延常修爾業克紹先傳”。
安徽無為童氏字輩:“洪文開萬祀懋業達天朝忠孝傳家寶賢才振國豪”。
安徽鳳台童氏字輩:“錦熔恩澤瑞華偉德義長久存興國志家中傑秀祥樹立保平安仁士文學良”。
安徽阜陽童氏字輩:“江光明培大葉”。
安徽肥東童氏字輩:“邦家長興延有賢英”。
安徽巢湖、四川成都童氏字輩:“茂葉達天朝忠孝傳家寶”。
四川內江童氏字輩:“榮華富貴……”
四川樂山童氏字輩:“亭第傑如石應手正大光明志順華國文章起英賢朝代永傳招中興”。
四川樂山童氏字輩:“建起光中澤堯山遠若林”。
四川遂寧童氏字輩:“太慶登啟遠”。
浙江江山童氏字輩:“宗永得長宣大文行忠信元離亭利貞學聖遵仁義樹剛常性明理”。
浙江金華童氏字輩:“德裕百千曾萬崇佑壽丙定振禮義智忠匡元熙華存厚金享隆隆寧玉利泰祥康澲貞和瑞恭明欽寬盛敏信維遜繞緒繩綜組經綸連”。
浙江義烏童氏字輩:“國家興起人文永昌元士新志紹祖德光”。
湖南瀏陽童氏字輩:“國化慶名良世發隆昌遠”。
湖南童氏一支字輩:“明洪德自成中公昭拾索俊業拯家生”。
湖南婁度童氏字輩:“昌主至德清光繼”。
江蘇六合童氏字輩:“國志世文之萬學德如金家長明正有傳中在立新”。
江蘇童氏一支字輩:“士忠正以月如為愛廉貴科第興民強才得清雲上”。
湖北羅田、安徽金寨童氏字輩:“養再仁萬廷朝希文勝尚良子承習斯有大光啟邦先德榮芳仕維品重家以道昌崇倫務本孝友寧康信義永守慶衍鐘祥”。
湖北黃陂童氏字輩:“好仁德廣大希勝道光明”。
湖北老河口童氏字輩:“祖澤其元有”
廣西容縣童氏字輩:“志裕英佩文國梓里建業宏開長發其祥”。
陝西西安童氏字輩:“首天玉自遵應學”。
山東臨沂童氏字輩:“丕彥善紀永遠名傳”。
江西贛州、廣東東莞童氏字輩:“仁義世□廣修德興”。
福建長汀童氏字輩:“如作以忠(則)明其道(斯)學乃成”。
福建連城童氏字輩:“祖宗積德、源遠慶長、文章華國、大振家聲、崇正守道、存厚永昌”
童氏一支字輩:“龍勝德開元運”。
童氏一支字輩:“昭崇同士國朝何祚永寧萬邦道德文昌盛家興詩澤長滿元生富貴吉星恆高照庭華耀金輝益壽延年康”。
四川南充廣安一童氏字輩:(約明萬曆起)德成其子 連(宏、弘)啟嘉錫 體先之憲 光宗可壁 志秉忠貞 心以純一 道濟大化 仁希達立 有恆作聖 方正永迪
伯羽{敬義先生}後裔:1618年從江西饒州府鄱陽瓦西壩遷安徽安慶市望江縣太慈鎮,十來個村童族約1~2萬人,有族譜,雁門郡敬義堂,字輩:一世習啟,必紹宗功。其祥長兆,品學敦崇。永承祖德,家道昌隆。才高望重,仁義寬宏。今字輩到兆、品、學。明末清初分支到浙江。
湖北隨州 府河鎮童家老灣一支字輩:正大光宗傳世澤,高明繼祖振家聲;登倫學道承先系,積德成仁取義真。
湖北省嘉魚縣童氏字輩:惟童來嘉, 先系可述, 谷之存示 ,養人以玉 ,八葉書香, 未墜科目,九幫十天, 中葉惟木,剝極果存, 希心來復, 厥齡本昌, 金堅宏續 ,十七當榮, 新枝祠出 ,懋修承啟, 嘉德世崇 ,士行光大, 永宗高明。
湖廣永州府零陵縣地名磨車鋪,歐村鵝公大丘,祀祭。 福神廟治下,幸蒙皇恩浩蕩,康熙四十二年八月遷移四川東道直隸忠州梁山縣清平鄉虎城裡一甲地名高豐寨沙子橋居住。 輩分: 良國學忠義 德永士子長 富貴傳家正 榮華繼世昌 常懷廣福祿 恆順多禎祥 玉志顯門庭 金聲佐朝邦 才文紹先聖 紅開貽後芳 排衍敘竟祖 籍當宣厚系 後面這十個輩分是新加的,前面50個是家譜上流下來的 。
湖北黃梅童氏字輩:盛世承時濟 美士名克成 元亨利貞吉 道義啟賢英 溫良恭儉讓 正直益聰明 華夏逢堯舜 精忠衛國誠 後面十字為新添加。 以上為五支(戶)字輩,其地理分布為:顯支(戶)-黃梅縣孔壟鎮新安村童家畈(童菜園);盛支(戶)-黃梅縣杉木鄉旗桿村童家灣;世支(戶)-黃梅縣獨山鎮童大屋;軒支(戶)-九江市新港鎮;鴻支(戶)-黃梅縣小池鎮業莊村。因支派居住地存在不同行政區劃,稱之為“梅九童氏”。
湖北恩施芭蕉童氏字輩:西陽大天福世年,思光祖德再塵先……後面還有幾句,都是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