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賢母傳》,方孝孺作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選自《遜志齋集》卷二十一。
童賢母(1314—1391),姓羅。本文通過記述她少時嫁到童家後對公婆的孝順、對家政的管理、對子女的教育、對村人的關心,塑造了一個賢婦、賢母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她由衷的讚美之情。(童賢母畫像選自王興滿《走進前童》,文末參考資料有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童賢母傳
- 創作年代: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 作品出處:遜志齋集
- 文學體裁:傳記
- 作者:方孝孺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者簡介,相關詩歌,
作品原文
童賢母,姓羅氏,寧海童處士釋卿(1)妻也。羅為縣舊族(2),賢母少喪親(3),姿端厚(4),有識度(5),年十三歸(6)童氏。時處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賢母事(7)之孝敬雍順(8)。治產業,習(9)女工,甚得歸道(10)。舅姑(11)喜,家政一(12)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舉(13),溲惡(14)或時污床蓆。賢母躬(15)抱持洗滌,飲食必執匙箸(16)以進,久而不懈。祖姑(17)心德(18)其所為,每私祝曰:“吾苦新婦無以報,願汝有子有婦,鹹若汝之孝敬。”
賢母有知能,遇女妹(19)及族人親戚(20)皆有恩。祖姑及舅姑卒,相(21)夫奉喪葬。於內外細粗,指畫經綜(22),皆有方略條理。既而家浸盛(23),生四丈夫子(24)。子長,各有才智,好學問,訓以禮義忠厚,尤有母道。及處士蚤(25)世,諸子長,娶婦生孫,一聽賢母之教,遂相與合食,不分財異爨(26)。作先祠(27),置祭器,以奉祖考。家庭之間,出內有法,長幼有倫,遇人有惠,待賓客有禮,於是賢母遠邇皆稱(28)焉。
初,元季(29)無政。大家以貲(30)結長吏(31),田之租稅,俾(32)小民佃者代輸(33)。里正(34)因而漁利,每畝征米四升,小民以為病(35)。會賢母家為里正,催民租稅,命減其半,不足寧出己粟以輸。鄉閭貧弱,賴以不困。洪武(36)初,寧海及鄰縣飢(37),里中富人以麥貸貧乏者,每麥斗責(38)谷二斗三升。時賢母家有麥數廩(39),召諸子謂曰:“飢者眾,而吾家幸有餘,安忍乘時取倍蓰之息。若等(40)無(41)效它人,宜減息一斗,以為鄉率(42)。”於是長子遵母意,與諸弟行之。又白(43)於縣,請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數百里內,貸麥者利(44)其息小,競奔走焉,鹹嘆息以為童母恩己。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給以錢粟,不責其償,為之娶婦,使成家業,如是者二十餘人。人或告飢,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屬(45)諸子為解之。後或背負(46),絕不與較。至不義人戒莫近,事於不可者戒弗為,其揣料世事,明遠甚,雖丈夫有弗逮(47)也。家人指逾千,婢僕指稱之,人人察其饑飽苦樂與其才性所宜,無有怨者。
今年幾(48)八十,子婦及諸孫婦男女數十人,曾孫七八人,奉養祗順(49)不敢違,果若祖姑所祝。名人士往來者,皆致拜而去,稱賢母雲。
贊曰:天道報施,豈不昭(50)哉?世俗智識淺蔽,所蘄(51)少不仇,輒疑無禍福,何其(52)謬也!吾觀世人家之興廢,多由於婦德。孝慈惠和者,必生賢子;暴逆狠悖者,必無後福:非特(53)天意也。氣之所感召,各以其類應,固有以致之矣。考之童母之事祖姑,雖古所稱孝婦何以過(54)?其愛人恤物,有足多者,殆(55)非特婦人所難也。卒受善祥,果致才子,以昌大其宗,孰謂積德而不可恃(56)乎?
作品注釋
(1)童處士釋卿:處士,古時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童釋卿(1314—1368),名尚孫,釋卿是其字。本文作於1389年,此時賢母健在,故下文雲“處士蚤世”。
(2)舊族:指舊時有一定社會政治地位的家族。
(3)親:父母。
(4)端厚:端莊溫厚。
(5)識度:見識氣度。
(6)歸:(女子)出嫁。
(7)事:侍奉,服侍。
(8)雍順:和睦,和順。
(9)習:操練,練習,這裡是“做”的意思。
(10)甚得歸道:很符合做媳婦的要求。得,符合。歸道,即為媳之道。
(11)舅姑:古時指公婆。賢母的公公(即童釋卿的父親)名文翁,婆婆姓謝氏。
(12)一:副詞,全,都。
(13)舉:活動,動彈。
(14)溲惡:大小便。
(15)躬:親自。
(16)箸:筷子。
(17)祖姑:丈夫的祖母。童釋卿的祖母姓嚴氏。
(18)德:感謝,感激。(19)女妹:丈夫的妹妹。童釋卿有三個姐妹。
(20)親戚:內外親屬,即指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親,父系親屬。戚,母系親屬。
(21)相:幫助。
(22)指畫經綜:布置安排。
(23)浸盛:逐漸興盛。浸,逐漸。
(24)四丈夫子:丈夫,古時指男子。四個兒子即童思立、童思忠、童思德和童思恭。
(25)蚤:通“早”。
(26)異爨:爨,生火做飯。異爨即指分家。
(27)先祠:即童氏宗祠,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
(28)遠邇皆稱:遠近(的人)都讚美。邇,近。稱,稱讚,讚美。
(29)季:一個朝代或時代的末期(多含有黑暗的意味)。
(30)貲:通“資”,錢財。
(31)長吏:指地位較高的官吏。
(32)俾:使,讓。
(33)代輸:代為交稅。輸,交納。
(34)里正:即後來的里長,基層官職,主要負責掌管戶口和納稅。
(35)病:不滿。
(36)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1368—1398)。
(37)飢:饑荒。
(38)責:通“債”,借貸。
(39)廩:米倉。
(40)若等:若,第二人稱代詞,你。若等,你們。
(41)無:通“毋”,不要。
(42)率:表率,楷模。
(43)白:訴說,告訴。
(44)利: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利。
(45)屬:通“囑”,囑咐。
(46)背負:這裡指背棄恩義,即忘恩負義。
(47)逮:趕上,達到。
(48)幾:將近。
(49)祗(zhī)順:祗,敬重。祗順,孝敬、孝順。
(50)昭:顯著,明顯。
(51)蘄(qí):通“祈”,祈求。
(52)何其:在感嘆句中起強調作用,多么。
(53)特:只,僅僅。
(54)過:超過。
(55)殆:表示揣測的副詞,大概。
(56)恃:依靠。
作品譯文
童賢母姓羅,是寧海童釋卿處士的妻子。羅家是縣裡的舊族,賢母小時候失去了父母,她舉止端莊,有見識,為人厚道,十三歲就嫁到了童家。當時處士的祖母高壽而父母都年老了,賢母侍奉他們非常孝順恭敬,治家理財,做女工,很合乎為媳之道。公公婆婆很高興,家裡的事情全部依靠她。祖母晚年生了病,手腳麻痹不能活動,大小便有時弄髒了床蓆,賢母就親自抱著她或扶著他幫她清洗。喝水吃飯,賢母一定拿著湯匙或筷子親自喂,長久如此而不懈怠。祖婆婆心裡感激她的所作所為,常常私下裡祝福她說:“我為不能報答媳婦而痛苦,希望你能夠有孩子有媳婦,都能像你一樣孝順恭敬。”
賢母有知識有能力,對待小姑子和族人親戚都有恩惠。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幫助丈夫安排喪葬。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籌劃得有條有理。不久童家慢慢興盛起來,賢母生了四個兒子。孩子長大後,都富有才智,好學不倦,賢母用禮義忠厚之道教育他們,孩子們都有母親為人處事之風。等到童處士很早地去世後,各個兒子長大了,娶婦生孫,全都聽從賢母的教誨。於是一家人和睦相處,一起吃飯,不分家過日子。童賢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東西,用來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家庭之間,里外有法,長幼有序,對待別人有恩惠,對待賓客有禮節,因此遠近的人都稱讚賢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大戶人家用資財結交官吏,應該交納的租稅,讓租種自己田地的人代交,里正藉此而獲取好處。每畝田地徵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貧困不堪。正好趕上賢母家裡人做里正,於是童賢母催民交納租稅,減去一半,不夠的寧願拿出自己的糧食代交。村裡的貧困老弱的人家依靠這而不至於生活困頓。洪武初年,寧海以及鄰縣鬧饑荒,村裡有把麥子借給窮人的富人,每斗麥子要求歸還二斗三升穀子。當時賢母家裡有幾倉庫麥子,賢母召集幾個兒子對他們說:“受饑荒的人很多,而我們的家裡幸好有很多麥子,怎么能夠忍心借這種時候來獲取加倍的利息呢?你們不要效仿他人,應該減去利息一斗,來作為村里人的表率。”於是大兒子遵從母親的意思,和各個兄弟做這件事。同時告訴縣裡,請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讓百姓生活困頓的富人的做法。方圓幾百里內租借麥子的人都認為童家的利息小有好處,爭相奔走到童家來,都感動嘆息把認為童母對自己有恩。賢母喜歡施捨幫助貧窮孤弱的人,不能養活自己的,賢母就送給他錢糧,不要求其償還;還給他們娶媳婦,幫助他們建立家業,像這樣的有二十多人。有人來告訴飢餓的,賢母就拿東西給他吃。遇到別人有困難,考慮到事情可以解決,就囑託各個兒子幫助解決。後來也許人會忘恩負義,賢母也絕不與之計較。對於不義之人,賢母告誡家人不要靠近;對於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做事有遠見,即使是男子也比不過。家人婢僕超過一千,她都能夠說出姓名,並且明了每個人的饑飽苦樂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沒有怨恨她的。
今年賢母已將近八十歲,有兒媳婦以及各個孫媳婦男女達幾十人,曾孫七八人。他們奉養賢母孝順恭敬,果真像祖婆婆所祝願的那樣。名人名士經過童家的,都要拜見賢母后才離去,並且對賢母贊口不絕。
評論說:天道會報答布施之人,難道不明顯嗎?世俗才智見識淺薄而又被蒙蔽,所求之物少而沒有仇人,就懷疑沒有禍福,多么荒謬啊!我觀察世人家庭的興衰,多數由於媳婦的德行。孝順慈祥有恩惠的人,一定生下賢能的兒女;凶暴叛逆違背禮節的人,一定沒有後福。這並不是特別的天意。道義感召上天,各個方面有所回應,本就能到達這種境界。推求童母侍奉祖婆婆之事,即使把她稱作古代的孝婦也不為過。她愛戴體恤家人,有足夠多地方,大概不只是婦人的難處吧。最終她受到了善良慈祥的待遇,果然生下了才子,以昌大自己的家族。誰說積德是不可依靠的?
作者簡介
相關詩歌
方孝孺除了寫了這篇傳記外,還寫了一首詩歌《題童賢母卷後》來歌頌童賢母的事跡。
題童賢母卷後
南山有喬木,柯葉敷重陰。
匪惟雨露滋,土腴根本深。
童氏秉孝義,兄弟同一心。
構獲良足多,先澤久浸淫。
卓哉賢母行,鄉邦迭嗟欽。
婦道盡恭睦,庭訓肅規箴。
救殍麾廩粟,收宗散籝金。
生業隨日增,善積祥慶寺。
繩繩螽斯應,玉立蘭芽森。
玄理諒靡僭,令德斯鑒臨。
垂裕既有始,濟美宜自今。
永言引弗替,百世流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