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梓(1320~?)字良仲,號自得,婺州路蘭溪州香溪(今浙江蘭溪)人。受業吳師道,善古文詩詞,工書翰。初與趙良恭、嚴天瑞諸人同以文學知名。登至正二十年(1360)進士二甲第一名。歷官通州同知,河間治中。元亡還鄉終養,日以詩酒自娛。著有《詩集》。
人物生平,詩文作品,
人物生平
童梓,字良仲,號自得,元代婺州路蘭溪州香溪人,生卒年無考,譜行興十一公。母親徐氏與元代大儒、蘭溪隆禮坊吳師道(1283-1343)的夫人是親姐妹。童梓童年起就得以遊學於吳師道門下,與表兄弟吳深(1321-1341)、吳沉一起生活、學習。
元至正十九年(1359),童梓寓居北方。童梓“應流寓大都(今北京)鄉試”中了第五名。次年(1360)參加會試中第四名,殿試後,登元至正庚子(1360)魏元禮榜進士第二名,即“榜眼”。
童梓中進士後,初授大都路同知通州事,後為萬鎰庫提舉、河間路治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稱帝,改元洪武。當年八月攻克大都,元朝覆滅,童梓舉家返鄉。
途經南京時,遇到了久別的好友張孟兼(1338-1377)。他鄉遇故交,兩人“促席竟及夕,剪燭夜忘眠。”在好友的關照下,童梓暫時在一條偏僻的小巷子裡住了下來。期間張孟兼經常過來圍爐論詩,很可能勸過童梓等待機會重新出仕,但童梓最終以“浩然鄉思牽”為由提出離開南京回蘭溪,並說“功名非吾事,身世圖生全。故山有敝廬,讀書可終焉。昔有釣游處,西郊及東阡。鄰翁縱談謔,歲時羅酒筵。匪學高尚隱,實且脫憂煎。”孟兼得知童梓已經定好了船,知道去意已決,只好感嘆一番,從囊中取出僅有的三百錢置辦酒宴為童梓餞行,並贈以《送童良仲歸蘭溪》詩。
張孟兼對章梓的才學十分佩服,當面稱讚他:“君才十倍丕,顧我何能先?”孟兼本人的學識就已經非常高。劉基曾對朱元璋說:“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宋)濂。次即臣(劉)基,不敢他有所讓。又次即太常丞(張)孟兼。”
洪武二年(1369)中秋前後,章梓一家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年的故鄉蘭溪。雖然囊篋蕭然,但好在全家無恙。童梓已經十分滿足,為此賦詩一首:
“喜看慈母如兄健,笑指元孫似我長。
四十九年成夢寐,百千萬里困風霜”。
雖然家貧,但終日詩酒相伴的日子倒也過得舒坦,他在自己的居室上題了塊“自得齋”的匾,並以詩明志:
“於今未問生涯事,終日高歌醉即眠。
自是倘佯田野間,怡然居適自得閒。”
自此童梓有了另外一個雅號:“自得齋先生”,天天與一幫隱士文人詩酒酬唱。
蘭溪過年有祭灶的風俗,一般人家在農曆臘月廿四,都會備好酒肴,張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神。童梓偏偏不這樣,他寫了首祀灶詩,道盡了低層社會文人的窘迫境遇:
“一炷清香一掬泉,送神千里去朝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只有文章不直錢。”
下令,各地方察舉賢才,以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名目,“皆徵召至京”。當時隱居蘭溪的吳沉、童梓、陳達等都在名單上。大書法家、詩人陳達不惜以拒絕服藥加重病情的方式逃避徵召,最後於洪武八年(1375)去世。吳沉和童梓也不願應徵,但被迫強行帶上船,送往南京。船開到杭州,兩人千央萬求,居然感動了官員,準予他們還鄉。
八月十二日,吳沉與童梓同訪德隱禪師於靈源寺。十五日夜,月圓如盤,兩人登上寺中五色雲台閣,仰望長空如洗,素輝千里,隔世重生之感頓時湧上心頭,吳沉賦詩道:”浮世能消幾盈缺,今宵別是一嬋娟。九天宮殿光明滿,大地山河影像圓。忽有寶花吹座上,更聞仙樂度闌前。“
五年後,洪武十一年(1378)童梓的好友張孟兼被朱元璋廷杖六十後棄市處死。洪武十三年(1380),受胡惟庸案牽連,宋濂全家處斬的處斬、流放的流放,無一倖免。宋濂本人於次年病死在發配途中。洪武十五年(1382),吳沉成為明代廢除丞相制後的第一任東閣大學士,但有記載,不久吳沉辭官回蘭又被械至京師,卒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童梓則從此史籍家譜再無記載。
詩文作品
贈潘隱軒
道人卜築傍松堤,萬疉雲山映碧溪。
事不關心時把釣,詩當得意即留題。
藥爐火伏丹應熟,鐙室經殘鶴其棲。
紅日三竿清夢覺,抱琴時過小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