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宜風:浙江武義人,1923年出生,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北京古箏研究會等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榮譽理事,北京古箏研究會顧問。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民族管弦樂團副團長、廣播說唱團副團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宜風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武義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晚年,
人物簡介
1923年11月,童宜豐出生於浙江省武義縣的一個山溝溝里。從小,童宜豐能聽到的唯一的音樂,就是父親手中的二胡發出的簡單的樂音。但他對此饒有興趣,也學著拉幾個小曲子。
1945年,童宜風考入江蘇學院,就讀經濟系。從此,他得以接觸到徐州當地有名的音樂人士,其中就有著名古箏家曹正。童宜風與同學們與他們經常來往,切磋演奏技藝,組織音樂演出等等。1947年,童宜風開始正式拜曹正先生為師學習古箏。
1949年,童宜風從江蘇學院畢業。之後數年內,他先後到泰州、揚州等地區擔任蘇北幹校會計培訓班教員、江蘇省行政幹部學校教員等職。在從事本職工作之餘,童宜風還經常被當地電台邀請參加錄音、演出等音樂活動。
195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籌建廣播文藝表演團體,在全國各地大力物色各種民族樂器的演奏家。這時,童宜風因通曉箏藝,也進入了他們的視線。1953年4月,童宜風即從揚州被調到北京,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民族管弦樂團古箏演奏員兼秘書。工作期間,童宜風經常隨樂團到全國各地採風,相繼結識了潮州箏家林雲波、山東箏藝大師趙玉齋、河南箏派代表人物曹東扶、潮箏大師郭鷹等,並多次與他們切磋箏藝。
1953年至1955年,童宜風先後為中國唱片社灌制古箏獨奏唱片《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兩首。1953年至1958年約五年的時間裡,還陸續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古箏獨奏的廣播磁帶《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河南八板》、《錦上花》、《搗衣曲》等十多首,還利用廣播這一先進工具,多次為廣播文藝節目撰搞,通過電波大力介紹宣傳古箏和箏曲。
1955 1957年中央音樂學院聘為古箏兼課教師。1955年,童宜風受到中央音樂學院的邀請,到該院兼任古箏教學工作。當時的中央音樂學院在天津,童宜風每周一次往返於京津之間,前後長達兩年時間。
1963年,童宜風被任命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民族管弦樂團副團長。1972年,童宜風被調到廣播說唱團工作,任該團副團長。
為了豐富古箏演奏曲目,童宜風改編、移植了《蘇武牧羊》、《陽關三疊》、《織網歌》、《嘎達梅林》等多首箏曲。
1985年,離休後的童宜風,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古箏普及事業中。他又陸續改編了《採桑曲》、《憶江南》等箏曲,並積極從事古箏教育工作。幾十年來,跟他學習箏藝的海內外學生累計百人以上。他的弟子有幼稚園的孩子,有中小學生,有中學老師,還有機關幹部和企業職工等。他還培育出了一批優秀的古箏演奏家,如已故箏家、中國音協古箏學會會長、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李婉芬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學習古箏藝術,童宜風先生於1994年,與學生李遠榕合作彙編了《古箏入門》一書,於1995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至今,這一古箏教材暢銷全國,已先後印刷了21次,累計印數達近14萬冊。
晚年
2002年,已近80歲高齡的童宜風老先生又出版了一冊《古箏練習曲》。這部曲集除了練習曲外,還收入了1994年以後童老先生改編的一些箏曲。其中,他所改編的《胡笳十八拍》、《搗衣曲》兩首作品還被編入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所編纂的《古箏考級曲集》中。
童宜風把音樂教育視為陶冶高尚情操、提高人們素質的一種重要手段,為此他大力普及古箏藝術。他現在雖不帶學生了,但他鼓勵他的學生帶更多的學生。他的最大願望就是:看到古箏在中國,成為一門人人都能彈上一曲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