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寺石窟,位於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民聯鎮翟寨子村東1500米處的崖壁上。地理坐標北緯38°26′,東經100°55',海拔2364米。該窟始鑿於十六國北朝北魏時期。
童子寺石窟分布大致呈南北走向,坐東朝西,分南北兩區,南北長400多米,高約50米。現存大小石窟9個,窟與窟之間有暗洞相連。為平面方形中心柱窟,平頂,四角有弧度,三壁三龕。石窟內有的壁畫多達5層,表層為清代嘉慶時期,中間為唐代、晚唐五代、西夏、清代,底層為十六國時期。該窟是研究古代河西地區經濟、歷史、文化,佛教石窟藝術的寶貴資料,對研究十六國北朝以來河西石窟的開鑿、佛教傳播以及明清時期童子寺藏傳佛教在當地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2019年10月7日,童子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遺址特點
文物遺存
窟名 | 位置 | 形制及內容 | 圖片 |
---|---|---|---|
第1窟 | 南區南端 | 中心柱窟(殘),坐東向西,窟室前半部連同中心柱前半段崩塌。窟高428厘米,南北長817厘米。後部(東側)甬道寬226厘米,南側甬道寬217厘米,北側甬道寬219厘米。南壁、東壁、北壁三面皆開龕。南北兩側甬道為券形頂,後部(東側)甬道頂近似券形。窟室地面以35厘米的正方形青磚鋪地。窟內壁畫刻劃、塗抹等較為嚴重,造像已損毀不存。現存壁畫主要是《西遊記》題材的故事畫。北壁(右壁)左下部一處剝落壁面可見北朝時期佛教壁畫及榜題。 | 第1窟 |
第2窟 | 南區中段 | 小型壇窟,坐北朝南,前半部已塌毀。窟高215厘米,正壁(東壁)230厘米。窟頂為平頂,頂部正中央繪一幅墨色的八卦圖。正壁中央繪出原造像的頭光與身光,外緣繪火焰紋。左側墨色繪一隻鹿,右側繪一隻仙鶴,皆面向主尊。正壁前有一泥制佛壇,高109厘米,進深88厘米。南壁(左壁)寬210厘米,外緣自上而下以楷體書寫佛教《心經》,自開篇至“不增不減”結束。南壁中間上部繪一幅水墨風景畫,留白處草書一句題詩:“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末尾題跋為“執卿魏興國繪”,下部繪一隻雄雞。南壁東側接續之前未完之《心經》,但字型與前不同,全部以行草書寫,自“空中無色”至“乃至無老死,亦”結束。北壁(右壁)殘斷,殘寬120厘米。中間繪一幅山石林木圖,旁邊續南壁未完之《心經》,再換隸書體續寫,從“無老死盡……依般若波羅蜜”,時代為清代。 | |
第3窟 | 北區南端 | 坐北面南,依山勢開鑿,大致呈不規則的方形。現已廢棄,窟內盛放雜物,四壁為煙火燻黑且遭到損壞,不能辨其原狀。僅在南壁左下側裸露出一方壁畫,一婦人著綠衣灰裙,系清代所繪。 | —— |
第4窟 | 北區南端,位於第3窟右上方 | 第4窟開鑿於崖內,為第3、第5窟通向北區北端石窟時,在甬道轉折處開鑿的一座小型窟,現僅西側有甬道與第5窟連通。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高148厘米,四壁被煙火燻黑,僅在靠東側下部看到繪有山石林木,旁立數人,著灰色或綠色袍,與第1窟《西遊記》壁畫及第3窟壁畫風格相類似,為清代作品。 | |
第5窟 | 北區南端,東壁有甬道與第4窟相通 | 長方形窟,坐北面南。今人將其修治改建。窟長384厘米,寬358厘米,高272厘米。東壁甬道口右側剝落的壁畫中,上部繪一道教天師像,長髮長須,衣帶飄飄,手持寶劍,腳蹬長靴立於雲頭;下部一人赤腳短襖,身背長刀,拱手向對面一老嫗問路。靠甬道邊繪有四個喇嘛袖手站立。其餘壁畫皆為泥皮覆蓋而無法查看。題材內容則是佛道皆有,其時代為清代。 | —— |
第6窟 | 北區中段 | 平面呈不規則梯形,坐北面南。正壁(北壁)寬223厘米,南北長590厘米,前壁(南壁)寬335厘米。左壁(東壁)南側鑿一不規則甬洞,寬83厘米,與下方第4窟相連。甬洞僅容一人屈身通過。兩側的岩壁上鑿出上下攀登時用以蹬足的一排石窩。前壁中開一門洞,高194厘米,寬115厘米。西壁中開一門洞,高160厘米,寬91厘米。門洞外接一條甬道,通向北區北端。門洞正對面甬道壁鑿三個明窗,以作採光之用。窟內壁畫遭塗抹刻劃十分嚴重,窟頂及四壁均被煙火燻黑,僅能模糊看到繪有人物、風景及題記。正壁以墨線作框,繪一整幅長方形畫面;左壁有幾處文字榜題,模糊不能辨識;右壁繪幾身人物,皆在墨線框內,亦無法辨識。 | —— |
第7窟 | 北區中段 | 坐東向西,平面為長方形。窟室前半部崩塌,窟內無任何壁畫留存。窟高252厘米,正壁(東壁)長291厘米,前有一佛壇,高151厘米,進深70厘米。壇上所供布袋和尚為今人新作。左壁(南壁)長272厘米,北壁長190厘米。北壁東側底部開一甬道,高110厘米,寬60厘米,與第8窟相連通 | —— |
第8窟 | 北區北端 | 坐東面西,平面呈正方形,四壁皆不開龕。第8窟是童子寺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南北長675厘米,東西長708厘米,窟高386厘米。中心柱分上下兩層,下層皆開龕。西壁(前壁)開甬道通向外側,甬道為券形,石窟距崖底21米。南北兩側甬道及後部(東側)甬道近似券形。 | 第8窟 |
第9窟 | 北區北端 | 第9窟同第1窟的破壞程度相似,前半部及中心柱崩塌。窟室坐 東面西,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四壁不開龕,中心柱的四壁上下兩層均開龕。窟高422厘米,南北長901厘米。正壁(東壁)壁面與中心柱後壁均呈弧形。中間的甬道顯得比較窄,寬78厘米,左側甬道寬169厘米,右側甬道寬166厘米。甬道近似券形。 | |
硃砂題記 | 南區北端崖面上 | 朱紅色題記自右至左成列書寫,計12行,內容所述為佛教認為的十種無益之事,與世俗流傳之修身治世格言相類似,時代為清代末期。 |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歷史文化
藝文
學術研究
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 交通信息
- 開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