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語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立陶宛語
- 專業代碼:050253
-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 修業年限:四年
立陶宛語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立陶宛的基督化(立陶宛語:Lietuvos krikštas)是發生在1387年,由立陶宛大公與波蘭國王雅蓋沃與他的堂兄維陶塔斯領導的事件,這標誌著歐洲最後的異教國家立陶宛正式接受基督教。這件事在歷史上也結束了歐洲複雜而漫長的基督教化時期。歷史背景 早期與東正教的交往 立陶宛人早在他們的國家的形成初期就與基督徒進行過...
立陶宛語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專業定義 立陶宛語主要研究立陶宛語語言、語法、口語以及立陶宛的文化與歷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接受立陶宛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技能訓練,進行立陶宛語的翻譯、教學與研究等。立陶宛語是立陶宛的官方語言,屬印歐語系波羅語族,是該語族僅存的兩種語言之一,主要分布於...
維陶塔斯(或稱為維托夫特)立陶宛語: Vytautas Didysis;(約1350年-1430年10月27日),常被稱為“大帝”,為中世紀立陶宛最有名的統治者之一。他的頭銜為Didysis Kunigaikštis,享有與國王同等的權利,為他的疆土內的最高統治者,也是龍騎士團成員。基本介紹 維陶塔斯為主要包括立陶宛人和盧森尼亞人的...
立陶宛大公國(全稱“立陶宛、羅斯和薩莫吉希亞大公國”;拉丁語:Magnus Ducatus Lituania,立陶宛語: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個存在於13世紀至1569年間的歐洲君主制國家,隨後該國成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部分,直到1793年《五三憲法》被頒布,其獨立地位被廢除,以使聯邦統一。該國由...
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語: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語:Abiejų Tautų Respublika)是16~17世紀,歐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又稱波蘭立陶宛王國,該國在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結為聯邦時宣告成立。聯邦的政治制度被稱為貴族民主制或金權自由制,法律與由貴族(施拉赤塔)控制的議會(瑟姆)限制...
立特(立陶宛語:Litas)是立陶宛的法定貨幣,由立陶宛銀行發 行,輔幣為立分。立特的面值有500、200、100、50、20、10、5、2和1,立分的面值有50、20、10、5、2和1。貨幣版本 10立特 斯傑潘納斯·達留斯與斯塔塞斯·吉列納斯(SteponasDariusirStasysGirėnas) 著名飛行員。1932年兩人計畫飛越大西洋,...
立陶宛共和國議會(立陶宛語:LietuvosRespublikosSeimas),為立陶宛的國家立法機構。立陶宛共和國議會共有141名議員,每屆任期4年。71名議員按選區產生,另外70名由全國投票以比例代表制產生。一個政黨需達到5%的得票比例門檻,政黨聯盟需達7%,方可進入議會。議會選舉獲勝的黨派負責組建政府,出任總理,政府對議會負責。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俄語:Флаг Литовской ССР、立陶宛語:Lietuvos TSR vėliava)是立陶宛加入蘇聯後使用的國旗。最初的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左上角為鐮刀和錘子,上方以無襯線體書有LIETUVOS TSR (共和國的立陶宛語縮寫)。最後一個版本啟用於1953年7月15日,仿照蘇聯...
立陶宛塔龍那 立陶宛塔龍那臨時貨幣。立陶宛塔龍那(立陶宛語:talonas,ISO代碼:LTT),立陶宛1991年至1993年發行的臨時貨幣。塔龍那於1991年8月5日發行,以等價比率收兌立陶宛當時流通的盧布,1993年6月25日,正式貨幣立特發行,收兌塔龍那的比率為1立特=100塔龍那。塔龍那僅製作發行了紙幣,而未發行硬幣。
立陶宛大公宮是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一座宮殿。修建於15世紀,曾是立陶宛大公國的宮殿。立陶宛大公宮(立陶宛語:Lietuvos Didžiosios Kunigaikštystės valdovų rūmai Vilniaus žemutinėje pilyje,波蘭語:Zamek Dolny w Wilnie)是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一座宮殿。修建於15世紀,曾是立陶宛大公國的...
維陶塔斯·馬格納斯大學(立陶宛語:Vytauto Didžiojo Universitetas/VDU)是立陶宛共和國一所的公立大學,位於該國舊都、現第二大城市考納斯。維陶塔斯·馬格納斯大學是一所側重人文社科、著重本科博雅教育的文理學院,以立陶宛語和英語為教學和行政語言,與維爾紐斯大學並列為立陶宛最高學府。創辦之初,維陶塔斯·...
《漢語圖解詞典(立陶宛語版)》是2016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吳月梅。內容簡介 《漢語圖解詞典》系國家漢辦項目,是商務印書館傾力打造的一本供外國人學習漢語用的工具書。本詞典利用語義關聯的模式,將漢語詞語按主題分類,以大量直觀的圖片來解釋詞語,幫助漢語學習者達到學習效果。本詞典的15...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立陶宛語: Lietuvos nacionalinis radijas ir televizija,LRT)是立陶宛的國家廣播電視台,總部位於維爾紐斯。現在擁有兩個公共電視頻道,一個衛星電視頻道,一個高畫質電視頻道,三個廣播頻率。廣播服務開始於1926年,電視服務開始於1957年。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在1993年加入歐洲廣播聯盟。2015年...
維爾紐斯(立陶宛語:Vilnius;波蘭語:Wilno;俄語:Вильнюс;意第緒語:וילנאָ;拉脫維亞語:Viļņa;白俄羅斯語:Вiльня;德語:Wilna;英語: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05年12月,該市人口為553,904人(整個維爾紐斯縣的人口為850...
克萊佩達縣(Klaipėda)位於立陶宛的西部,西臨波羅的海,是立的濱海縣,其轄區內的城市有克萊佩達市、巴蘭卡市、涅林卡市,以及西魯特區、克列津嘎區、克萊佩達區和斯庫達斯區。全縣面積57.4萬公頃,人口38.3萬,是立陶宛最主要的旅遊和休養地。簡介 (立陶宛語: Klaipėda;德語:Memel;波蘭語: Kłajpeda)立...
內林加(立陶宛語:Neringos)是位於立陶宛西部庫爾斯沙嘴的一個城市。內林加是立陶宛人口最少的一個市,也是一個有名的觀光地。發展歷史 在立陶宛實施行政區劃改革之前,內林加已常被稱為市,但實際上當時蘇聯並沒有如此小範圍的行政區劃,稱其為市只是出於習慣。交通 內林加與立陶宛本土之間隔有潟湖,且中間沒有橋樑...
庫爾斯沙嘴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一個沙洲,把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分開,長98公里。 為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和立陶宛所管轄。遺產資料 遺產名稱:庫爾斯沙嘴 (英語:Curonian Spit、俄語:Куршская коса、立陶宛語:Kuršių nerija、拉脫維亞語:Kuršu kāpas)入選時間:2000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波羅的語族,印歐語系的一個語族。現僅存兩種存活的語言: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是波羅的海東岸居民使用的語言。主要分布 波羅的語族主要分布在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兩個國家,少量在國外。使用人口近 500萬。波羅的語族分東支和西支。東支包括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以及已消亡的庫羅尼亞語、塞米加里亞語和塞羅尼亞語,後...
埃萊克特倫艾(立陶宛語:Elektrėnai)是立陶宛維爾紐斯縣的一座城市,人口14,050人(2001年)。埃萊克特倫艾建於蘇聯時期,主要為了安置附近一個發電廠的工人,是立陶宛最年輕的城市之一。城市名字源自立陶宛語“elektra”,意思為“電力”。埃萊克特倫艾(立陶宛語:Elektrėnai)是立陶宛維爾紐斯縣的一座城市,人口14...
查基省,立陶宛大公國 波蘭立陶宛聯邦(1569年起)的省。查基省和維爾紐斯省在1413年根據赫羅德沃聯合被立陶宛大公維陶塔斯建立。地域歷史 查基省,(立陶宛語:Trak? vaivadija,波蘭文:Województwo Trockie)是一個1413年建立,1795年撤銷的立陶宛大公國行政區劃和地方政府。查基省和維爾紐斯省在1413年根據赫羅德沃聯合...
拉脫維亞語(latviešu valoda,有時稱為Lettish)是拉脫維亞人的語言,拉脫維亞的官方語言,使用人口近200萬。簡介 拉脫維亞語又稱萊提什語(Lettish language),屬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東支,是該語族僅存的兩種語言之一,另一種為立陶宛語。使用人口近200萬,其中約150萬在拉脫維亞,其餘近50萬在拉脫維亞的附近...
薩莫吉提亞公國是立陶宛大公國治下的一個自治公國,地位相當於一個自治省份。在“三次劃分波蘭”後,盧布林聯盟解體,薩莫吉提亞和立陶宛其他地區一起併入了俄羅斯帝國。19世紀,薩莫吉提亞成為“立陶宛文化復興”的發源地,其中主要是承擔了大部分立陶宛語禁書的出版與走私。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立陶宛重新建立,薩莫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