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目的,投入重點,管理機制,責任主體,監督問效,
方案目的
甘肅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努力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甘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舉全省之力,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深入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甘肅財政部門積極主動作為,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創新思路、深化改革,著力構建投向科學、結構合理、管理規範、運轉高效的資金使用管理機制,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提請省政府印發了《2015年全省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資金整合方案》,以“六大突破”為平台,籌措整合資金389億元,集中投入,加快推進扶貧攻堅進程。改革力度之強、整合範圍之廣、資金規模之大,在甘肅史無前例。
投入重點
圍繞精準扶貧,把扶貧、農牧、交通等15個部門管理的相關資金整合起來,盯緊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集中用於58個貧困片區縣,著力投向六個方面,有效解決以往資金分配 “碎片化”、“下毛毛雨”、“撒胡椒麵”等問題。籌措109.8億元,支持農村危房改造、通村道路和農村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籌措20.6億元,支持經濟林果、設施蔬菜、中藥材、養殖業、馬鈴薯等富民產業培育;籌措26.8億元,支持3.15萬戶、15.4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籌措32.5億元,落實雙聯惠農貸款、牛羊蔬菜貸款、移民搬遷貸款、小額擔保貸款等貼息政策,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強化金融資金支撐;籌措195.6億元,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礎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籌措3.5億元,實施“兩後生”學歷教育,開展勞動力職業技能、農民工勞務品牌和實用技術培訓等,推進能力素質提升。
管理機制
一是改革資金分配辦法,採取因素法測算,資金切塊分配到縣,規模達到363.5億元,占整合資金總量的93%。同時,下放了審批許可權,縣區政府不用再跑資金、跑項目,從年初就根據資金總盤子,集中精力抓落實;省級部門也能把工作重點從確定具體項目轉到為基層服務和強化監管、績效評價。提高了預算執行時效,截止3月中旬,省級已下達229億元,占切塊資金的63%,支出進度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二是創新資金投入方式,綜合運用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支持扶貧開發,有效緩解資金制約瓶頸。通過實施財政貼息政策,撬動金融資金近300多億元。三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針對以往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緊緊圍繞規範運行這一核心,制定印發了《甘肅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實施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涉農項目資金監督管理的意見》等7項制度辦法,建立資金使用、管理和監督長效機制。
責任主體
資金跟著項目走,責任跟著資金走。切塊到縣資金,縣級政府是項目資金的責任主體,政府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對項目的真實性、可行性,資金的安全性、有效性負全責;市州主管部門發揮“就地、就近”優勢,負責項目資金運行日常監管;省級部門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完善管理制度,落實整合資金,開展專項檢查和績效評價。省市縣三級聯動,相互銜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監督問效
建立財政、主管部門、紀檢、監察、審計橫向信息交流共享機制,加大信息公開力度,項目計畫和資金分配方案在政府網站和部門網站進行公示,提高資金分配使用透明度。依據職責分工,省、市、縣三級聯動,採取專項檢查、日常抽查等方式,對項目資金實施全過程監管。加強績效考評,堅持使用必問效,低效必問責,違規必追究,將全面評價與重點考評相結合,把考評結果與預算安排、資金分配、項目立項掛鈎,建立“紅名單”、“黑名單”,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依據。實行項目資金責任倒查、“一案雙查”和終身負責制,做到資金安排到哪裡,監管就跟進到那裡,把每一筆資金真正用在貧困地區、貧困農戶,使扶貧項目資金成為碰不得的“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