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圖強(勵志篇)》內容為:一本書能鼓勵人前進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書能給人以樂觀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觀?一本書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強人的愚蠢?一本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書能增強人的倫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壓低?一本書能給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軟弱?一本書能激勵人向困難作鬥爭呢,抑或讓人向困難低頭?一本書能給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給人以低級下流的愉快?……
基本介紹
- 書名:立志國強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頁數:188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文聯出版社
- 作者:季羨林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96354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立志圖強(勵志篇)》介紹了: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日之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現在,對小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同在別的方面一樣,管得過多,管得過嚴,管得過死,這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方法。無為而治,我並不完全贊成,但為的太多,我是不敢苟同的。
第一,感情必須充沛真摯;第二,遣詞造句必須簡練、優美、生動;第三,整片布局必須緊湊、渾成。三者缺一,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以中國為例,我們首先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與此同時,分析、接受外來文化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精華部分。就算是精華,也不能原封不動地保留,也必須加以分析、研究。
現在,對小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同在別的方面一樣,管得過多,管得過嚴,管得過死,這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方法。無為而治,我並不完全贊成,但為的太多,我是不敢苟同的。
第一,感情必須充沛真摯;第二,遣詞造句必須簡練、優美、生動;第三,整片布局必須緊湊、渾成。三者缺一,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以中國為例,我們首先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與此同時,分析、接受外來文化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精華部分。就算是精華,也不能原封不動地保留,也必須加以分析、研究。
作者簡介
季羨林,一九一一年八月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農民家庭。他六歲離開父母,往濟南依靠叔父為生,在那裡讀完國小、國中和高中。一九三○年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一九三四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一九三五年被錄取為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是年秋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一九四一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自一九五四年起,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等職。
季羨林先生學術研究領域廣泛,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敦煌學等。此外,季羨林先生還寫有大量散文在文學界享有極高聲譽。
季羨林先生學術研究領域廣泛,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敦煌學等。此外,季羨林先生還寫有大量散文在文學界享有極高聲譽。
圖書目錄
家貧苦寒
我的童年
月是故鄉明
一條老狗
寸草心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師友情誼
我的老師董秋芳先生
回憶北園山大附中
我的老師們
學習吐火羅文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我的女房東
Wala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邁耶(Meyer)一家
學習生涯
我的國小和中學
回憶濟南高中
記北大一九三。年入學考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完成學業嘗試回國
大轟炸
在飢餓地獄中
烽火連八歲家書抵億金
學有所得
對於文化交流的一點想法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複雜性——在“東方文化系列講座”上的報告
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
我的童年
月是故鄉明
一條老狗
寸草心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師友情誼
我的老師董秋芳先生
回憶北園山大附中
我的老師們
學習吐火羅文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我的女房東
Wala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邁耶(Meyer)一家
學習生涯
我的國小和中學
回憶濟南高中
記北大一九三。年入學考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完成學業嘗試回國
大轟炸
在飢餓地獄中
烽火連八歲家書抵億金
學有所得
對於文化交流的一點想法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複雜性——在“東方文化系列講座”上的報告
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
文摘
我在故鄉只待了六年,我能回憶起來的事情還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寫下去了。已經到了同我那一個一片灰黃的故鄉告別的時候了。
我六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曆可能已經是一九一七年,我離開父親,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隻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這種願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塾里學習。老師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後才是“趙錢孫李”。大概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牆裡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竟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裡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么能說人話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於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於是定為高一。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於是定為初三。為了一個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牆,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我當時並不懂這四個字的含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遊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後來我才了解,無非是想讓小學生規規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個古怪的字,小孩子誰也不懂,結果形同虛設,多此一舉。
我“循規蹈矩”了沒有呢?大概是沒有。我們有一個珠算教員,眼睛長得凸了出來,我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shao—qianr(濟南話,意思是知了)。他對待學生特別蠻橫。打算盤,錯一個數,打一板子。打算盤錯上十個八個數,甚至上百數,是很難避免的。我們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誰一嘀咕:“我們架(小學生的行話,意思是趕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們這一群十歲左右的小孩子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課時,我們把教桌弄翻,然後一起離開教室,躲在假山背後。我們自己認為這個錦囊妙計實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這位教員將無顏見人,非捲鋪蓋回家不可。然而我們班上出了“叛徒”,雖然只有幾個人,他們想拍老師的馬屁,沒有離開教室。這一來,大大長了老師的氣焰,他知道自己還有“民眾”,於是威風大振,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陣,我們每個人的手都腫得像發麵饅頭。然而沒有一個人掉淚。我以後每次想到這一件事,覺得很可以寫進我的“優勝紀略”中去。“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如果當時就有那么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創造了這兩句口號,那該有多么好呀!
談到學習,我記得在三年之內,我曾考過兩個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兩個乙等第一,總起來看,屬於上等;但是並不拔尖。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我們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歲,好像已經很成熟了,死記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皺著眉頭,不見笑容,也不同我們打鬧。我從來就是少無大志,一點也不想爭那個狀元。但是我對我這一位老學長並無敬意,還有點瞧不起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閒書”,閒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面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志演義》等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價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閒書往裡一丟,嘴巴里念起“子日”、“詩云”來。
我六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曆可能已經是一九一七年,我離開父親,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隻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這種願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塾里學習。老師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後才是“趙錢孫李”。大概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牆裡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竟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裡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么能說人話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於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於是定為高一。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於是定為初三。為了一個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牆,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我當時並不懂這四個字的含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遊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後來我才了解,無非是想讓小學生規規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個古怪的字,小孩子誰也不懂,結果形同虛設,多此一舉。
我“循規蹈矩”了沒有呢?大概是沒有。我們有一個珠算教員,眼睛長得凸了出來,我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shao—qianr(濟南話,意思是知了)。他對待學生特別蠻橫。打算盤,錯一個數,打一板子。打算盤錯上十個八個數,甚至上百數,是很難避免的。我們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誰一嘀咕:“我們架(小學生的行話,意思是趕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們這一群十歲左右的小孩子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課時,我們把教桌弄翻,然後一起離開教室,躲在假山背後。我們自己認為這個錦囊妙計實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這位教員將無顏見人,非捲鋪蓋回家不可。然而我們班上出了“叛徒”,雖然只有幾個人,他們想拍老師的馬屁,沒有離開教室。這一來,大大長了老師的氣焰,他知道自己還有“民眾”,於是威風大振,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陣,我們每個人的手都腫得像發麵饅頭。然而沒有一個人掉淚。我以後每次想到這一件事,覺得很可以寫進我的“優勝紀略”中去。“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如果當時就有那么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創造了這兩句口號,那該有多么好呀!
談到學習,我記得在三年之內,我曾考過兩個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兩個乙等第一,總起來看,屬於上等;但是並不拔尖。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我們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歲,好像已經很成熟了,死記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皺著眉頭,不見笑容,也不同我們打鬧。我從來就是少無大志,一點也不想爭那個狀元。但是我對我這一位老學長並無敬意,還有點瞧不起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閒書”,閒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面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志演義》等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價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閒書往裡一丟,嘴巴里念起“子日”、“詩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