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光鼎

竇光鼎

竇光鼎,號東臬,山東諸城人,自幼好學,穎悟過人,童試、鄉試皆列榜首,有“神童”之譽。十二歲為秀才,十五歲鄉試第三名。乾隆七年(1742)中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左中允、內閣學士、左副都御史、浙江學政吏部侍郎、暑光祿寺卿、宗人府府丞、禮部侍郎左都御史等官職,仕宦生涯屢起屢撲,又屢撲屢起,而此則多因其為人耿直、得罪重臣同僚所起。

基本介紹

  • 本名:竇光鼎
  • 字號:字元調
  • 出生時間:1720
  • 去世時間:1795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人物評價,乾隆評價,總體評價,歷史記載,

人物生平

他為官清廉,忠於職守。他學問精湛,文詞清古,並熟通經史,素有“才子”之稱,深受乾隆皇帝雅重。每逢盛大典禮,便令其作詞賦銘頌;御製詩文,都令他校閱。與紀文達、朱正文、方綱等文學名流在朝主持文運30年,對清代文化的發展影響頗深。乾隆皇帝曾為其題字“天下書,無不讀”,其著作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
乾隆五十二年,與朱筠奉旨刊刻《日下舊聞考》。
1795年(乾隆六十年),他任會試大總裁,因複試貢生,牽扯對滿族弟子的爭議被免官,以四品銜告休。同年農曆九月十七日卒。歸葬於家鄉高家莊。

人物事跡

竇光鼎任職京師時,曾參與秋讞會審,因兩起案件定罪適當與否而與刑部官員發生分歧,雙方發生激烈的言語衝突,面對刑部眾多官員的反對,他毫不畏懼,一顯硬漢本色。最後,乾隆皇帝因顧及群臣臉面,只得下詔責罵竇光鼎意氣用事,但仍頂住壓力,令其留任,因為皇帝深知竇氏耿直的個性,所以亦頗維護之。
雖有皇帝的照顧,但竇光鼎因反對官場黑幕、揭發貪官等作為,常常將自己置於險地。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清查浙江虧空案中,時任浙江學政的竇光鼎上奏皇帝舉發浙江省倉庫虧缺巨大,乾隆帝遂派三位欽差秤詔,秉著當時官場“官官相護”的惡習,企圖將此事大事化小,上奏稱虧空並不嚴重,與竇光鼎之奏形成針鋒相對之勢。乾隆帝為進一步明晰事實,派元老重臣阿桂赴浙再查。阿桂到浙江後,也站到了竇光鼎的對立面上。至此,竇光鼎被逼入絕境,他的所作所為既得罪了浙江當地大批官員,又與幾位欽差大臣形成對峙,而且他堅持既定立場,且有“不要性命、不要做官”之語,表達了毫不妥協的姿態,這更加招致了對手們的拚死反撲。
危局之下,竇光鼎破釜沉舟,連夜奔赴距省城千里之外的平陽縣揪出了部分官員的虧空髒證,從而抓到了支持自己立場的有力左證,一舉扭轉了原本不利於己的局勢,獲得了乾隆皇帝的支持,懲治了貪官,清查了虧空。

人物評價

乾隆評價

“兩浙山川常秀,諸生越旦汝司文。從來士習民成俗,勖彼行知尊所聞。見外發中務清正,涵今茹古去織棼。曰公似矣曰明要,簽後紓予一念殷。”這是乾隆皇帝賜給清代著名直臣、廉吏竇光鼎的一首詩,用以表彰其清正廉潔及不畏權臣的風範。

總體評價

縱觀竇光鼎的仕途之路,可謂荊棘密布、坎坷異常。竇氏雖有滿腹經綸,卻屢屢因堅持己見、不肯同流合污而遭排擠、打擊,但是面對逆境,他仍不改初衷,並有“不要性命、不要做官”之語,以明心志。其做人、為官之風骨,不但得時人讚許,亦令後人嚮往,足堪名垂清史、萬古流芳。

歷史記載

以下摘自二月河歷史小說《乾隆皇帝》
“皇上……”竇光鼐伏地大慟,泣不成聲說道:“臣今日原本無資格發言的……然而君
父有問,臣子焉得隱匿不言?”
“你早有預備,要直諫而死,置君父子不顧,邀敢言忠直之名!”
“臣不敢……臣沒有這樣想過……”竇光鼐聽著這刁惡刻薄的考語,自尊心象被刀剜一樣痛苦,下氣泣聲道,“臣願皇上為從諫如流之君,臣不敢以私慾求名邀利之心事君……梁鴻‘五噫’之歌之後,易出‘三吏三別’。今日極盛之世,更須防微杜漸,珍惜物力民命……此是公義,不是臣的私意……”說罷辟踴大哭,爬跪幾步到一株槐樹下,用頭“咚咚”擊撞那樹,一邊撞,一邊哭,說道:“恨你不生在御花園!上天怎么偏偏教你生在江
南,生在儀征!”偌粗合抱的大槐樹被他撞得乾動枝搖,椏上殘雪紛紛墜地,披黃瀑布似的迎春花枝也簌簌顫抖,待到索倫和幾個太監扯過他時,竇光鼎已是血流被面!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