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居

窯洞居

窯洞居是舊石器時代洞穴居的直接翻版,是獨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 。窯洞居亦稱之為橫穴居。或認為中原地區的黃土階地斷崖,為橫穴的製作提供了理想的地段,橫穴是通過掏挖而形成的空間,本身無須複雜的建築技術,容易製作,且可保持黃土的自然結構,比較牢固安全,它不但能滿足遮風避雨的要求,而且由於有較厚的土地覆蓋,故亦具有優良的防寒避暑功能。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窯洞居,是山西石樓岔溝發現的窯洞房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窯洞居
  • 性質:民居形式
  • 又稱:橫穴居
  • 主要形制:四壁向上弧收成穹窿頂
起源,特色,

起源

岔溝的窯洞房子,其中一座時代屬仰韶文化時期,其餘者屬龍山文化時期。這批窯洞房子保持著非常原始的特點,其平面呈方圓形,入口縮小,火塘設在中央。龍山文化的窯洞,通常還掏挖有貯物用的小壁龕。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也發現較多的窯洞房子,其主要形制是四壁向上弧收成穹窿頂,高約 2 米。屬新石器時代的甘肅鎮原常山下層文化,也發現單室圓形土窯式或半土窯式房子,其中第 14 號房子,距地表深 0.7—1.3 米,房基修在生黃土中,由住室、門洞、坑道和房頂等四個部分構成,住室口小底大如圓形袋狀,房子地面用火燒烤成硬面,硬面上有路土,室內有四根木柱,門道位於住室與坑道之間,作拱形頂,坑道這一長條形豎井土坑,出口處有 20 厘米高的台階,這是一種仿窯洞式的建築。山西縣東下馮遺址發現的窯洞式房子,恐怕與襄汾陶寺龍山文化窯洞居房子有一定淵源關係。西時期豐鎬遺址發現的土窯式房子,是先在地面上挖一口徑5.9 米、深約 5 米,平面為橢圓形的深坑,再從一壁掏出窯洞,坑底有一條供出入的土坡道將住室分為兩半,坑底不平,常有 1—3 個灶。

特色

豐鎬遺址發現的這種土窯式房子,顯然與甘肅鎮原常山下層文化所見的土窯式房子有直接或間接的淵源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