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奇窣堵波(窣堵坡)

桑奇窣堵波

窣堵坡一般指本詞條

桑奇窣堵波是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築類型之一,主要用於供奉和安置佛祖及聖僧的遺骨(舍利)、經文和法物,外形是一座圓冢的樣子、也可以稱作佛塔。公元前3世紀時流行於印度孔雀王朝,是當時重要的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奇窣堵波
  • 類型:古代佛教
  • 時間:公元前3世紀
  • 內容:供奉和安置佛祖及聖僧的遺骨
歷史背景,文化,建築特點,歷史文化,相關傳說,

歷史背景

桑奇大塔·窣堵坡,又稱窣堵波,是源於印度的塔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比較普遍。相傳公元前3世紀時,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8年)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斥巨資建起8萬4千座窣堵波,將佛祖釋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萬4千份,分藏於各塔。其中有8座建在今印度中央邦博帕爾附近的桑奇村,2 000多年歲月風雨的蕩滌之下,8座中僅存3座,其中的桑奇窣堵波(the Great Stupaof Sanchi)是現存最早、最大而且最完整的佛塔。
桑奇窣堵波桑奇窣堵波

文化

桑奇窣堵波長期以來被視為佛祖舍利的主要收藏地,被看作是佛祖的化身,具有印度教特有的濃郁的象徵主義色彩。4座牌坊代表四諦①。

建築特點

桑奇窣堵波充分地體現著印度宗教建築的獨特風格,即把宗教意義與象徵意義融為一體的建築的功能主義,它著重表現天與地、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係,強調這種無形的力量要遠勝於那些單純的建築形式美的原則。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桑奇窣堵波的象徵意義和造型也在亞洲廣泛流傳,並在流傳中有所變革,以適應當地的傳統和風俗。像中國元代流行的覆缽式喇嘛塔、緬甸的大金塔和泰國的錐形塔等莫不深受桑奇窣堵波的影響。 桑奇窣堵波又稱桑奇大塔,是一個半球形的、缺乏內部空間但卻十分獨特的建築物。同世界各地許多早期的墳墓型制都脫胎於住宅一樣,它的造型借鑑了古印度北方竹編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中央是覆缽形的半球體墳冢,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立在一個直徑36.6米、高4.3米的圓形台基上。冢體由磚石砌成,表面鑲貼著一層紅色砂石。圍繞著冢體有一圈高3.3米的仿木式石欄桿,欄桿外四面各闢有一座砂石塔門牌坊,這是在桑加王朝時代(約公元前187~75年)增建的,其中最古老的南門牌坊建於公元前75~20年。牌坊高約10米,包括兩根垂直的有柱頭的柱子和在立柱之間插榫的3根水平的橫樑,斷面呈橄欖形,造型獨特,反映了木結構的傳統。牌坊的兩面覆滿了浮雕,輪廓的外緣則用圓雕裝飾,此外還有用婆羅門文字雕刻的捐贈者的名單。整個牌坊比例勻稱,形式獨特而輕快。圓冢頂部有一圈石欄桿,正中是一座託名佛邸的小亭,亭上冠戴著3層華蓋。桑奇窣堵波四周有一圈小徑,僧侶們圍繞著窣堵坡邊走變誦經。小徑外側早石欄桿(玉垣),建於公園前2世紀,每段正中設一個門(公元前1世紀),合資朝向正方位,欄桿本是木結構的,後來改為石砌的。但仍仿木結構。在立柱之間採用插榫的方法橫排著三根石料,斷面呈橄欖形。立柱頂上用條石連成一個環。這樣的欄桿是印度建築中所特有的。祭祀儀式的終了部分是僧侶和信眾繞覆缽誦經。

歷史文化

相傳公元前3世紀時,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8年)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斥巨資建起84000座窣堵波,將佛祖釋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4000份,分藏於各塔。其中有8座建在今印度中央邦博帕爾附近的桑奇村,2000多年歲月風雨的蕩滌之下,8座中僅存3座,其中的桑奇窣堵波是現存最早、最大而且最完整的佛塔。執政初期,阿育王干戈未休,忙於平息叛亂,鞏固政權以及執行他的祖先的侵略政策。公元前260年,他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被征服者是位於今奧里薩邦的羯陵迦。這場勝利的戰爭成了阿育王悔恨與痛苦的根源:大量的財物被消耗,數十萬人死於戰爭及戰後的饑饉和瘟疫——如此深重的災難使阿育王的良心受到譴責。另外,此役以後,孔雀王朝統一帝國的大業已告完成。因此,阿育王從此斷然放棄了戰爭手段,改行和平政策,用“虔誠感化”來代替弓矢征服,以期在一個民族眾多、信仰複雜的國家裡,通過懷柔安撫和促進融合的辦法來發展經濟文化,鞏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權。從而使桑奇因此一度成為印度佛教的中心地。價值意義
大塔和4座牌坊吸收了波斯、希臘的建築及雕刻藝術,裝飾繁縟富麗。左右對稱的浮雕嵌板及優美的人物雕像多取材自佛傳圖和佛本生故事或者森林和動物的生活,堪稱稀世之珍。對佛祖的生平行事,雕刻採用了象徵手法:佛祖的母親站在荷花上表示他的出生;一棵菩提樹表示他悟道;一隻車輪(即“初轉法輪”)表示他講道;窣堵波則表示佛祖的圓寂。 桑奇窣堵波的整體建築完整統一,雄渾古樸,龐大的規模加上磚石砌體的不可動搖的穩定感和重量感,使整個建築具有很強的紀念性;而輪廓複雜、雕刻精巧的欄桿和牌坊,與其身後簡潔、粗獷的半球體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加烘托出主體墳冢的莊嚴與肅穆。4座牌坊代表四諦;石欄桿形成的迴廊表現輪迴教義;圓冢相當於聖殿,代表橢圓形宇宙和諸神的故居,以及宇宙中心山體的須彌山;冢頂上的3層華蓋的小亭是王權的標誌,被視為簡化的塔;傘柄相當於廟柱,象徵宇廟的立軸。因此,桑奇窣堵波在篤信佛教的印度人民心目中享有極崇高的地位,並以其直觀的藝術感染力強調了佛祖不僅是人類的先師,而且是整個宇宙的靈魂。

相關傳說

佛塔的投資者是一個虔誠、熱忱的佛教徒。作為古代印度最大帝國的創建者,阿育王承受著難以擺脫的精神負擔。他約在公元前273年稱王,但直到公元前268年才正式即位,那是在經歷了一番激烈的奪權鬥爭之後。在一個民族眾多、信仰複雜的國家裡,而且,大約在公元前259年,阿育王開始接近佛教,以利用它更加有效地統治自己的國家,使“戰鼓之聲”變成“誦經說法之聲”。嗜殺君主的良心發現和政治手腕使印度人民在經歷了300年的動亂之後,第一次獲得了30年的和平,孔雀帝國也在這一時期富強起來。所以阿育王才能得心應手地動用其強大的行政力量和滾滾的財源來弘揚佛教,使佛教從印度的一個地方教派迅速地發展成信徒遍布全國、影響遠播境外的大教,不僅在阿育王時期成為印度的國教,而且從此奠定了它日後成為世界宗教的基礎。 阿育王對佛教的大力扶持,一方面體現在直接參與指導僧團的活動,一方面則體現在廣建寺廟佛塔,後者直接導致了阿育王時代建築的輝煌成就。桑奇窣堵波就是這成就的一個非凡代表。它不僅具有歷史與宗教的價值,而且極富藝術價值,桑奇因此一度成為印度佛教的中心地。
桑奇窣堵波桑奇窣堵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