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欞構造(mullion structure) 是強硬岩層組成的形似一排欞柱的半圓柱狀大型線狀構造。是強烈褶皺岩層中一種大型線理,有時表面被磨光並蒙上一層應力礦物外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窗欞構造
- 外文名:mullion structure
- 屬性:岩層的變形現象
形態特徵,形成機制,研究歷史,原義,沿革,現義,爭議,
形態特徵
窗欞構造常沿著強弱岩層相鄰的強硬層的界面出現。一系列寬而圓的背形被尖而窄的向形所分開,形成“嵌入”式褶皺。軟弱層總是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強硬層,強硬層面呈圓拱狀的背形突向軟弱層,從而鑄成一系列圓柱形的腫縮式窗欞構造。
形成機制
實驗證明,窗欞構造是岩層受到順層強烈縮短引起縱彎失穩形成的。實驗還證實,窗欞構造的主波長與強弱層之間的粘性差有關。此外,也有人把外貌與一排欞柱相似的褶皺構造稱為褶皺式窗欞構造。
窗欞構造的欞柱一般互相平直延伸,但也有扭轉的欞柱,表明其不僅受到了平行層理的縮短,還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使欞柱發生輾滾和扭轉。
研究歷史
原義
窗欞構造作為變形強烈岩石中發育的一種粗大線理,在國內外地質文獻中多有報導,並列為構造 地質學專著中線理的重要組成內容。E.霍爾(Hull)等在1891年就曾描述過此種構造。以後對類似的構造曾與桿狀構造相混淆。G.威爾遜 (wilson.1953)首先將兩者加以區別:窗欞構造限定於由原岩本身形成的,而桿狀構造則多是由分離物質或注入物質所構成。G.威爾遜將窗欞構造分 為褶皺式或層理式、劈理式和不規則式窗欞構造,並認為,所有這些不同類型的窗欞構造可以同時出現在任何一個地區,而且是嚴格平行的。
沿革
L.U.狄塞特爾此基礎上增添了石香腸式窗欞構造。小島(1972)將褶皺式和層面式窗欞構造分開,強調前者的S面呈圓筒狀,特別是從褶皺的軸部分離開來的圓筒狀體;後者是層面上的波狀褶皺。B.E.霍浦斯(Hobbs)等(1976)認為窗欞構造多形成在強硬岩層中,柱體的邊界部分屬於層理面或其他原先存在的面,部分是節理或劈理等新生面,並認為多數的窗欞構造是強硬岩層形成的較小型的褶皺,還強調其圓柱狀和在其側面呈現肋突和凹槽狀的外形。馬杏垣教授(1964)曾對北京西區出現的極具典型的窗欞構造做了精闢的論述,並提供了它們確切的產狀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類型。
現義
武漢地質學院區域地質教研室(1979)’按窗欞構造形成方式和形態劃分為三種類型:節理式、腫縮式和褶皺式窗欞構造。
爭議
有人(如C.K.萊斯,1923,)將斷層面上因斷盤錯動形成的和運動方向平行延伸、表面有波狀起伏的構造現象也叫窗欞構造。正如E.W.斯賓塞所強調的,在解釋窗欞構造的成因上分歧很大,很可能形態相似而成因各異。其焦點在於這種構造長軸的延伸方向是平行於運動方向的,還是垂直於運動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