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騎兵號航空母艦(突擊者號)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

突擊者號一般指本詞條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英文:USS Ranger,舷號:CV-4,又名:突擊者號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第一艘以航母為目地而設計並建造的艦船,是二戰初期美國大西洋艦隊里唯一的大型航空母艦,也是美國在戰前就服役的八艘航母里,與薩拉托加”號和“企業”號存活到戰後,而且唯一沒有跟日本海軍交戰的航母。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由於噸位與艦島較小,飛行甲板狹窄以及耐波性的問題,並未成為主流,後續的建造計畫也被取消,其在設計與操作中所產生的問題,為後續航艦的設計上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1931年9月26日開工,1933年2月24日下水,1934年6月4日服役,1944年轉為訓練航空母艦,二戰結束後退役,1947年1月28日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遊騎兵號航空母艦
  • 英文名稱:USS Ranger 
  • 前型/級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 
  • 次型/級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 研製時間:1922年-1932年 
  • 服役時間:1934年6月4日 
  • 國家:美國
  • 其他名稱:突擊者號航空母艦 
  • 建造單位: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 服役情況:退役拆解 
  • 艦型:小型航空母艦 
  • 下水時間:1933年2月24日/25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艦型結構,艦載武器,艦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22年,美國第一艘蘭利號航空母艦服役,美國海軍同步開始規劃下一代的新型航空母艦。但是在1922年同年,美國國會批准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於是美國海軍一方面把兩艘戰列巡洋艦改裝成為航空母艦,即列剋星頓級航空母艦,另一方面也延緩了這級航艦的建造時程,以方便進行更多的研究。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美國航空母艦的噸位為135000噸,而兩艘列剋星頓級就占去了66000噸,所以新航母的適當噸位就變成主要的研究對象。
蘭利號及列剋星敦級航母蘭利號及列剋星敦級航母
美國海軍中的“大航母派”認為,大噸位,重防護的大型航母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占主流的“小航母派”確認為,航空母艦的最大功用是與戰列艦配合作戰,只要保證載機量,航速與戰列艦相當,輕防護的小型航母即可滿足需要。當時雖然部分海軍軍官希望其排水量能有20000噸左右,但時任海軍航空署署長威廉·莫菲特少將力主建造13800噸級的航母,理由是根據英國與日本的經驗,這種噸位的航母所能操作的飛機跟更大的航母是差不多的;而時任海軍部長助手的布魯斯·雷頓少校此時也提出他的研究報告,認為13800噸級的航母對於保護戰列,反潛,偵察,與對地攻擊等任務都很合適;還有一些因素也影響了海軍的決策,例如時任美國艦隊總司令查爾斯·休斯上將對航母的使用方法雖然和莫菲特少將不同,但他也希望艦隊中能有一種較小型的航母,用飛機來保護其他的戰鬥艦。

建造沿革

1927年,美國海軍在這些考量之下,提出了新的五年造艦計畫,其中預備建造5艘13800噸的新航母。1929年,海軍工程署提出了設計方案,跟有大型艦島結構的列剋星頓級不同,新航母沒有艦島,是類似“蘭利”號的構型。1929年,第1艘的預算在該會計年度提出,但由於新一回合的倫敦海軍會議預備在1930年初舉行,而且還有許多細部的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其中包括飛機夜間降落的問題,因此時任總統胡佛在1930年初暫停了整個計畫。一直美國國會批准條約之後,海軍部才在9月份再度提出計畫,1930年11月,海軍航海署命名為“Ranger”(“遊騎兵”號或“突擊者”號。 1931年9月26日,美國第一艘條約型航母遊騎兵號開始安放龍骨,1933年2月24/25日下水,擲瓶儀式由當時的第一夫人露·胡佛(Lou H. Hoover)進行。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遊騎兵號航空母艦
美國在設計與建造時認為噸位較小的航艦較為適用,曾計畫建造5艘以上的“遊騎兵”型航母,但等到航艦進行試航時就發現遊騎兵號的耐波性不良,飛機在海情較差時的起降較為危險。幾次“艦隊問題”演習中也發現,“遊騎兵”號的甲板過窄,航速太慢,這讓魚雷轟炸機在航艦上的操作有非常多限制,尤其在沒有足夠的風勢幫助下,攜帶魚雷的轟炸機幾乎無法起飛。其運行經驗使人們產生了反對小航母的意見,再加上許多操作上的限制,遊騎兵號之後當美國設計約克城級與埃塞克斯級航母時,就不再有小型化的爭論,而且遊騎兵號後續的建造計畫也喊停。

服役歷程

1934年6月4日,遊騎兵號正式服役,由亞瑟·布里斯托(Arthur L. Bristol)上校擔任艦長,並被配屬大西洋艦隊。1941年9月,遊騎兵號在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了換裝,火炮變為8座127mm防空炮,6組28mm防空炮,24門12.7mm機槍。1944年前在大西洋服役期間,主要用作運輸、護航、訓練和護衛航母。1943年1月,遊騎兵號在諾福克船廠進行了第二次換裝,火炮變為8座127mm防空炮,6組40mm防空炮,46門20mm防空炮。
1943年,與英國艦隊一起服役,1944年5-6月再次進行了換裝,拆除了所有的127mm火炮,加裝了雷達控制指揮儀,並轉為訓練航空母艦,負責訓練夜間戰鬥機飛行員,以及其它戰鬥訓練任務,二戰期間從未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1946年10月18日退役,1946年10月29日被售出除籍,1947年1月28日在太陽造船和乾船塢公司拆解。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是美國第一艘一開始就按載機艦標準專門設計建造的航母,計畫是建成為小型多用途航母,能攜帶和列剋星敦級航母數量相當的飛機,在排水量上儘可能小。遊騎兵號服役時與當初的設計略有不同,首先該艦多了約700噸的排水量;其次遊騎兵號設計時沒有島式上層建築,根據多次“艦隊問題”(Fleet Problems)海軍演習所獲得的經驗,下水後在右舷添加了小型的艦島。排煙樣式改為設定于飛行甲板尾部、艦的後1/3長處兩舷各有三個的小型煙囪,採用鉸接,起降飛機時可向舷外放倒,類似“蘭利”號,然而實際上沒有什麼能證明這種布置方式有什麼成功之處,之所以這么布置,是應海軍飛行源建議設計的。
遊騎兵號1939年遊騎兵號1939年

艦型結構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在水線處的長寬比是9:1,其載機量幾乎與比它大2倍的前輩們載機一樣多。其飛行甲板長234米,寬33米,不是強力甲板,系鋼架上覆木板,設定前後兩部升降機和橫索式著艦制動裝置,舷側防護則削弱為2英寸。1943年,遊騎兵號的甲板進行了改裝,加長後的甲板尺寸為229×24.4米,機庫尺寸是172.1×21.28×5.5米。
遊騎兵號機庫採用開放式機庫,是美國二戰中航母設計的特徵,正是從遊騎兵號開始的。這種機庫在舷側有良好的通風條件,能防止飛機發動機預熱時在機庫內形成汽油的油煙氣。遊騎兵號原本沒有裝飛機彈射器,但在1944年安裝了兩部H-II型彈射器,彈射能力為3噸,能把飛機加速到每小時113恰米,阻攔系統由六根橫加班阻攔所組成。
遊騎兵號主裝甲帶厚50毫米,裝甲隔倉厚50毫米,機艙上部25毫米。

艦載武器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的防禦武器設計時為8門203毫米L/25炮,實際安裝了8門單管127毫米防空炮和40挺12.7毫米機槍。
遊騎兵號可搭載飛機約81-86架,機型為F4F戰鬥機,常用54架+備用6架;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常用18架+備用3架。

艦電系統

遊騎兵號航空母艦安裝有CXAM-1對空雷達。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艦長
234.4米
艦寬
33.4米
吃水線長
222.5米
吃水線寬
24.4米
吃水深度
6.8米
標準排水量
14576噸(1934年)
滿載排水量
17577噸(1934年)
飛行甲板
長234米,寬33米
機庫尺寸
/
航速
29.25節
續航力
10000海里/15節
艦員編制
2000人-2148人(2184人)
傳動
雙軸
動力系統
6台巴布科克-威爾考克斯式重油專燒鍋爐
2台GE式蒸汽輪機,功率53500馬力

服役動態

1934-1941年
1934年6月21日,亞瑟·戴維斯(Arthur C. Davis)少校所駕駛沃特O3U-3偵察機第一次在遊騎兵號上起降。8月6日,遊騎兵號首次在亨利角附近進行飛行作業,8月17日離開諾福克港至南美洲海域進行試航訓練,並訪問了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及蒙得維的亞等港口,10月4日返回諾福克,直到1935年3月28日都在維吉尼亞角附近作戰訓練。
遊騎兵號1934年遊騎兵號1934年
1935年4月7日,遊騎兵號穿過巴拿馬運河,15日抵達聖地亞哥,之後到1939年初都在東海岸巡航,並參與了四次“艦隊問題”演習。1939年2月,遊騎兵號前往加勒比海地區參加“艦隊問題”第20號演習,演習結束後就回到諾福克港,並執行從美國東海岸到加勒比海地區的巡邏任務。1939年9月1日,德國侵入波蘭,英法兩國在9月3日對德國宣戰後,美國海軍遂組織一個“中立巡航”任務,以保護中大西洋的貿易航線。遊騎兵號也被納入,並巡弋從百慕達到紐芬蘭之間的海域。
遊騎兵號1939年遊騎兵號1939年
1941年,遊騎兵號由於航行不良,甲板過窄,航速太慢,魚雷轟炸機在航艦上的操作有非常多限制,尤其在沒有足夠的風勢幫助下,攜帶魚雷的轟炸機幾乎無法起飛等問題,其原本搭載的54架F4F戰鬥機與18架SBD俯衝轟炸機組成的飛行大隊被編制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2月7日,美國進入第二次大戰時,遊騎兵號正在加勒比海地區巡弋。12月8日返回諾福克港,雖然在太平洋地區戰況吃緊,但遊騎兵號並無進入太平洋的計畫,而是在21日出發南大西洋進行長達三個月的巡邏任務。
1942-1943年
1942年3月22日,遊騎兵號進諾福克海軍船廠修理。1942年4月,遊騎兵號成為大西洋艦隊航艦部隊的旗艦,並在5月時與7月分別載運68架與75架陸軍的P-40戰鬥機至非洲黃金海岸(現加納共和國)的阿克拉,這兩批P-40最後都送到中國以補充陳納德將軍的第十四航空軍。之後該艦在東海岸與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戰鬥與油補訓練,直到11月火炬行動展開,期間遊騎兵號率領其它四艘護航航母前往北非的摩洛哥,為登入部隊提供空中掩護。
遊騎兵號1943年遊騎兵號1943年
1942年11月8日,遊騎兵號上的F4F野貓式戰鬥機起飛前往攻擊法屬北非的軍事目標。三天的戰鬥中,遊騎兵號的戰機飛行了469架次,摧毀了維琪法國海軍的“信天翁”號驅逐艦與兩艘潛艇,擊落15架飛機並擊毀約70架停在地面的各式飛機;此外,對維琪法國陸軍的阻絕打擊中,破壞了約21輛輕戰車與86輛其它車輛,大部份是載運部隊至前線的卡車。本身損失則只損失了16架戰鬥機。卡薩布蘭卡地區的維希法國部隊在11月11日投降後,遊騎兵號便在12日離開北非地區,返回諾福克港。
1942年12月16日,遊騎兵號進入諾福克港進行整修,至1943年2月7日結束。出廠後又載運75架P-40戰鬥機於2月23日到達卡薩布蘭卡,然後至北大西洋,在新英格蘭地區至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之間的海域進行巡邏與訓練任務。1943年8月11日離開哈利法克斯,前往英國的斯卡帕灣,加入英國本土艦隊。
1943年10月2日,遊騎兵號與英國本土艦隊從泊地出發,至挪威海域攻擊德國船隻,作戰代號為“領袖”(Operation Leader),這個由英、美兩國海軍組成的特遣艦隊是由英國海軍上將布魯斯·佛雷塞爵士(Sir Bruce Fraser)指揮,除遊騎兵號外,還包含2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遊騎兵號負責特遣艦隊的戰鬥巡邏與空中攻擊任務。
1943年10月4日,特遣艦隊抵達作戰地點,遊騎兵號總共起飛了兩波,包括20架SBD俯衝轟炸機,10架TBF魚雷轟炸機,與14架F4F戰鬥機,攻擊了挪威的博德港。當中還有個插曲:10月3日時德國方面宣布由於U-404號在4月25日擊沉了遊騎兵號,希特勒在艇長奧圖·馮·畢羅上尉的騎士級十字勳章上飾橡葉,因此遊騎兵號的飛行員們決定要讓馮·畢羅跟希特勒知道,遊騎兵號還存活著,而且還能攻擊。最終共有44000噸德國船隻被擊沉或摧毀,2架德國飛機被執行戰鬥巡邏任務的戰機擊落,本身在攻擊行動中損失1架TBF魚雷轟炸機與2架SBD俯衝轟炸機。特遣艦隊於4日下午結束行動,並於6日返回了斯卡帕灣。遊騎兵號接下來到11月下旬,都與英國第2戰鬥艦分隊一同巡弋冰島海域,1943年12月4日返回波士頓。
遊騎兵號1944年遊騎兵號1944年
1944-1945年
1944年1月3日,遊騎兵號成為訓練航艦,其間也曾運載陸軍的P-38戰鬥機與美、法兩國海軍人員前往北非,並把軍方乘客與需要維修的陸軍飛機運返美國。美國海軍軍令部長金恩上將原打算將遊騎兵號進行現代化工程,包含延長飛行甲板,更新引擎,加大軍火儲存設施與加裝裝甲,以適應在太平洋戰區的作戰需求。但由於會干擾新航艦的建造與既有大型航艦的修護工程,最後金恩的幕僚說服他取消這個計畫。
遊騎兵號1945年遊騎兵號1945年
1944年5月16日,遊騎兵號最終返回紐約,進入諾福克海軍造船廠,加裝新的彈射器、雷達,以及與夜間飛行相關的設備。1944年7月,遊騎兵號穿過巴拿馬運河,抵達美國西岸,搭載第102夜間戰鬥機中隊的飛機與人員到珍珠港,然後在夏威夷至加州之間的海域執行訓練任務,一直到戰爭結束,從未與日本海軍交鋒過。
1945年9月30日,遊騎兵號從加州聖地亞哥出發,至巴拿馬的巴爾波載運一批軍方與平民乘客,駛抵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並參加當地的海軍日慶祝活動。之後遊騎兵號待在美國東海岸地區執行運輸任務,一直到1946年10月18日在諾福克海軍船廠除役。

總體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遊騎兵號獲得兩枚戰鬥之星,其噸位介於“蘭利”號和列剋星敦級之間,比後來日本海軍的蒼龍級稍大,但艦載機數量和火力已經接近大一倍的列剋星敦級,因此被認為是海軍假日時代一種性價比較高的設計思路。
遊騎兵號的設計是不成功的,主要是航速太慢,只能達到29節,且在惡劣的天氣下不能起降飛機。(新浪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