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省
突尼西亞市是突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位於地中海南岸,
突尼西亞湖以西,毗鄰突尼西亞灣。突市歷史悠久,可上溯至迦太基時期,自13世紀哈夫斯王朝起成為突首都。突尼西亞市實際上是一個大區,由突尼西亞、阿里亞納、本·阿魯斯和馬努巴四省組成,突市是一座景色秀麗的海濱城市,海灘綿延20公里,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外國遊客。 老城集住房、手工業和商業功能於一身,共有2800個手工作坊(包括木器、金屬、首飾、皮革、紡織、食品等),3050家店鋪,1050個商業服務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麥地那的傳統手工藝和商業面向旅遊者,有的商品如銅器、金銀手飾和古董等,其收入的90%來自旅遊者。麥地那的阿拉伯市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外國遊客,這裡一個小巷接一個小巷,每條小巷就是一種工藝產地,生產特定的商品,保持著封建的、分散的小作坊生產方式。有銅器巷、金銀手飾巷、香料巷、阿拉伯帽巷、阿拉伯服裝巷、橄欖木製品巷、地毯巷等等。每條小巷地上堆著、牆上掛著各種光彩奪目的商品,一派阿拉伯市場色彩。
布爾吉巴大街是首都最繁華的商業街,兩旁匯集了眾多的飯店、旅館、商店、電影院和咖啡館。據傳該處以前是一片湖水,後一男爵夫人為擴大其領地僱人填湖造地而成。
古蹟遊覽
迦太基遺址
迦太基古城遺址在突尼西亞眾多古蹟中最為著名。它位於突尼西亞市城北17公里處,公元前814年由腓尼基人興建,占地面積315公頃,主要建築有城牆(長34公里,高13米,厚8米),宮殿、
神廟、別墅、住房、
公共浴室、劇場、競技場、
跑馬場、港口、墓地等。它曾是地中海強盛的奴隸制國家的首都(在腓尼基語中迦太基為“新城”、“新都”之意),也是當時北非、地中海地區政治、經濟、商業和農業中心。
公元前264年起,迦太基和羅馬帝國間曾爆發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6年迦太基戰敗,都城被羅馬人縱火燒毀。數十年後,羅馬人在廢墟上建起了新城,成為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最多時達六十萬。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座近三千年的歷史名城幾經興廢,如今人們只能從留下的斷牆殘柱、墓葬、石碑、鑲嵌畫和挖掘整理的遺物中,窺其繁華興盛之時的面貌。
在遺址靠近海邊處,有一比較完整的安東尼公共浴室。其上部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從地層結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兩邊對稱排列著更衣室、熱水游泳池、按摩室、逐漸升溫熱水室、溫水室、冷水室、健身房和游泳池。浴室的水由60公里外扎格旺渡槽引來。
在迦太基還有古羅馬鬥獸場、古城遺址和劇場。古羅馬露天劇場全部用石頭砌成,至今仍在使用。
藍色小鎮
西迪·布·賽義德小鎮(藍色小鎮)是突尼西亞市著名旅遊景點,位於突尼西亞市北部18公里處,坐落在迦太基和馬爾薩兩個小城之間景致優美的山包上。小鎮以白、藍兩色為代表色,故又被冠以“藍色小鎮”的美名。一條柏油馬路順山而上,道旁店鋪出售各種具有阿拉伯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從山腳到山頂,白色的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院門多漆成天藍色,門上粗釘排出幾何圖案,現出粗獷之美。門上一般有三個門環,據說各有各的用途。左邊那個是男主人專用的,當他拍那個門環時,女主人就會來開門。右邊那是供客人用的,聽到這個門環聲時,男主人會出外開門,女人卻要迴避。而裝在稍低處的門環是個子不高的小孩專用的。
半山腰上有一座突尼西亞風格的建築——阿拉伯地中海音樂中心。該中心原為愛爾朗熱男爵宮,建於1912—1922年之間,主體建築和輔助設施共占地3300平方米。1991年12月,本·阿里總統決定把這座男爵宮改建為保存、發展阿拉伯和地中海地區音樂遺產的場所,命名為阿拉伯地中海音樂中心,隸屬突尼西亞文化部。
山頂的“西迪·沙巴納”咖啡館在遊客中享有盛名。該咖啡館憑海而建,長長的土炕上鋪著草蓆,遊人可在此享用咖啡、薄荷茶和水煙,並觀賞海濱的美景結合。
巴爾杜博物館
巴爾杜國家博物館始建於1882年,其建築原為貝伊王宮的組成部分。1886年正式開館,時稱阿拉伯博物館。1956年突尼西亞獨立後改為現名。巴爾杜博物館是馬格里布地區最大的博物館,在非洲排位第二,僅次於開羅博物館。館內珍藏的鑲嵌畫量居世界首位。
館內展品系由全國各地近百個古代遺址中發掘、挑選,集中了近萬件,按五個歷史時期陳列:史前時期;腓尼基和迦太基時期;羅馬時期;基督教時期(包括汪達爾人、拜占庭人統治時期);阿拉伯伊斯蘭時期。館內還陳列有古希臘藝術品。主要展品有:遺蹟模型,反映古代人物、生活及傳說的鑲嵌畫,石碑,石雕,石棺,隨葬品,服飾,金、銀、瓷、陶器。以鑲嵌畫種類、數量為最多。鑲嵌畫藝術最早從埃及、古巴比倫、義大利傳入突尼西亞。館中展出了各個時期的作品,反映人們的田園生活、自然風光、四季景色、狩獵、捕魚、航海、種植、戰爭、嬉戲、體育競技、戲劇歌舞、祭祀、神話和宗教故事等。最大的一塊鑲嵌畫題為“海神的勝利”,面積為137平方米。還有歌頌古希臘英雄尤利西斯事跡和描繪詩人維爾日勒肖像的鑲嵌畫,均為館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