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經典陪你讀書

《穿過經典陪你讀書》是華中師範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金小紅,陳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過經典陪你讀書
  • 類別:慕課
  • 提供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 授課老師:金小紅,陳薇等
參考教材,課程大綱,

參考教材

斐迪南·滕尼斯 著. 林榮遠 譯.《共同體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埃米爾·涂爾幹 著. 渠東 譯. 《社會分工論》.上海:三聯書店,2000.
柏拉圖 著. 王揚 譯.《理想燥趨擔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羅伯特D. 帕特南 著. 王列賴,海榕 譯.《使民主運轉起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曼紐爾·卡斯特 著. 曹榮湘譯.《認同的力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卡爾·波蘭尼 著.《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羅爾斯 著. 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 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孟德斯鳩 著. 許明龍 譯.《論法的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馬克思·韋伯 著. 鄭志勇 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馬克思 著.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 譯.《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邱澤奇 著.《社會學設巴斷整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安東尼·吉員蜜戶登斯 著. 李康 譯.《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艾倫·G·詹森 著. 近梓 譯.《見樹又見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葛修文 著.《不可不知的社會學的 100 個故事》.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

課程大綱

01
第一學習版塊 社會學的想像力:從現象到“問題” 導論
教學內容:通過比較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大學生閱讀書目排行榜,對其中的差異進行歷史及閱讀層次的分析,指出閱讀經典原著的重要性及科學方法。教學要求:了解社會學原著閱讀的方法及本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方式。
課時
第一節 學術經典真的是惱人的嗎?什麼是經典?
第二節 一定不是只看一次的書:什麼是社會學經典?
第三節 沒有“考試”後該如何學習:為什麼閱讀經典?
第四節 並非是“頭懸樑錐刺股”:如祖鍵祖何閱讀社會學經典
02
第一講 社會、國家與全球化
教學內容:從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案例出發,引出相關巨觀社會學議題,從多部經典原著的內容出發,對多種社會形態、國家形態及全球化現象進行了回應。教學要求:了解圍繞社會形態、國家形態及全球化現象的多種視角的解讀及觀點,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這些問題的方式,豐富思維的維度與提升思考的層次。
課時
第一節 “回家的感覺”:我們還需要“共同體”嗎?
第二節 “集體憤怒”的不同表達:社會的形態 (一)
第三節 “共產主義”何以可能:社會的形態 (二)
第四節 用物理學的方式看國家的形態
第五節 “山竹”呈現的全球化“圖景”
第一講 精讀部落 《論法的精神》之“民主政體的原則”
03
第二講 “資本主義”
教學內容:從生活中的“資本化”現象出發,提出什麼是“資本主義”及“資本主義”起源問題,對“記拜資本主義”現象及起源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回應,並引導相關原著內容閱讀。教學要求:了解圍繞“資本主義”問題多種視角的解讀及觀點,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這些問題的方式,提升對現實問題思考的力度,拓寬從學理上研究此相關議題的廣度。
課時
第一節 “資本化”現象及認識傳統
第二節 “新教倫理”:資本主義起源之異說(一)
第三節 “奢侈”:資本主義起源之異殃漿晚紋說(二)
第二講 精讀部落 “牧歌”還是“血淚”:“原始積累”
04
第三講 符號互動
教學內容: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套用及創造符號的能力,人類的互動如何是基於符號之上?究竟什麼是符號?符號運作的市台詢本質又是什麼?圍繞此邏輯線索,基於相關案例解讀,回應以上問題,學習相關原著的主要內容。教學要求:基於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思考並解答人類是如何基於符號進行互動、什麼是符號、符號運作的本質邏輯等理論問題,了解及掌握相關原著的知識點。
課時
第一節 “小鮮肉”背後的“符號世界”
第二節 生活中的“套路”:符號表演中的“框架”
第三節 “說話就意味著平等嗎”:符號互動中的權力
第三講 精讀部落 窈窕淑女:區隔 對品味的社會批判
05
第四講 網路社會
教學內容:基於我們身處並依賴於網路的事實,本講主要分析了網路社會形成的過程及其實際構造,並通過三本關於網路社會經典原著的閱讀,解析了網路社會崛起的時代背景及它與傳統社會形態的本質區別。教學要求:理解網路社會的內涵,了解其形成過程及不斷演進的趨勢,並深入理解網路社會中新的經濟、社會及權力結構形成的機制。
課時
第一節 “迷失”在網路
第二節 新的社會形態:網路社會的結構
第四講 精讀部落 信息革命到新的社會形態:網路社會的崛起
06
第五講 結構中的女性
教學內容:“女性”的生存形態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造就的?基於女性主義兩本經典原著的閱讀,在現實熱議的案例中,回應了此基本問題。“性別”不僅僅有著生理的差異,更有著社會安排的區別,而這一區別是在社會化及各種社會設定過程中被不斷塑造的。教學要求:了解社會性別視角的基本立場,從實際生活實踐出發,理解“女性”的有關弱勢地位形成的社會化過程及社會設定過程。
課時
第一節 與“他”相對的“第二性”
第二節 “被政治化”與“覺醒”
第五講 精讀部落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嗎:“歷史中的女性”
07
第六講 弱者的權力
教學內容:弱者的真實社會屬性之一是“無權”,無權者有自己的政治生活嗎?本講通過對斯科特兩本經典著作的解讀,呈現了 “權力”、“無權者”、“隱藏文本”及“底層政治”等基本概念的內涵,並以此為基點,描述了無權者的底層政治生活形態及解讀了對此進行研究的價值。教學要求:理解“權力”、“無權者”、“隱藏文本”及“底層政治”等基本概念內涵,了解斯科特對於底層政治實踐條件、過程及理論意義的邏輯分析。
課時
第一節 “當面不講背後講”:弱者的日常反抗
第二節 “胳膊擰不過大腿”:隱藏文本與底層政治
第三節 無權者的權力何以可能
第六講 精讀部落 我不信,我順從:反思霸權
08
第七講 現代社會中的個體
教學內容:本講串聯了三本關於現代社會中個體生活寫照的小說及三本社會學學術原著,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一種普遍的、但是模糊的個體體驗,並通過對相關原著的部分解讀,詮釋了因為技術過度擴張等因素而帶來的壓抑性社會控制問題,這些壓抑性因素引發了個體不確定感及社會聯結紐帶減弱的社會後果。教學要求:理解“單向度的人”的內涵、“自我認同”基礎的削弱過程、“社會整合”失效後果等內容,深層了解現代社會生活中,作為個體處境的“群體性孤獨”及“心理行為失范”等問題。
課時
第一節 “單向度”的人:個體的“境況”
第二節 “群體性孤獨”:個體的“困境”
第七講 精讀部落 “我們可以怎么生活”:“生活政治的興起”
09
第八講 社會中的人群
教學內容:本講重點討論了與群體行為相關聯的兩類現象:泛娛樂化及集體無理性現象,主要學習《娛樂至死》及《烏合之眾》兩本原著,理解其中提出的兩個基本問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即:社會過度娛樂化的後果是什麼?是不是集體行動就一定是合理的?教學要求:理解“泛娛樂化”的基本內涵及其嚴重社會文化後果的作用機理;了解群體行為的部分特徵、基本類型及影響因素,體會從辯證的角度看待群體現象的思維過程。
課時
第一節 “娛樂至死”:人群里的“狂歡”
第二節 集體行為一定是合理的嗎:“烏合之眾”
第八講 精讀部落 我們與“惡”的距離:唯有思考可以克服
10
第九講 社會交換與權力
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經驗事實,呈現了霍曼斯社會交換行為的基本命題的理論來源及基本內涵;深入闡釋了布勞關於社會交換過程、原則及權力結構形成過程的分析。教學要求:了解社會交換是社會互動主要形式之一,掌握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差異,理解霍曼斯社會交換行為的基本命題及布勞關於社會交換權力結構形成過程的分析,了解不平衡的社會交換的形式及其後果。
課時
第一節 “囚徒困境”:交換“無處不在”
第二節 “普希金”式的決鬥:交換中的權力
第九講 精讀部落 愛情與“麵包”:戀愛中的交換與權力
11
第十講 社會衝突與失范
教學內容:解釋社會衝突的內涵,通過閱讀幾本相關原著,介紹科塞關於社會衝突功能的命題,重點學習達倫多夫關於現代社會衝突形成的內在動因,並分析默頓關於社會結構衝突引發社會失范的內在形成機制。教學要求:進一步理解社會衝突是社會互動主要形式之一,了解社會衝突、“利益群體”、“稀缺資源”及“社會失范”等相關概念的內涵,理解科塞的“安全閥”觀點、達倫多夫關於現代社會三大支撐及其相伴隨的社會衝突的論題,了解默頓的越軌理論內涵。
課時
第一節 生活的本質是“衝突”
第二節 “調解”與“失范”
第十講 精讀部落 “無名之輩”中的“社會失范”
12
第十一講 日常生活中的分層
教學內容:日常生活充滿了重複性的體驗,在學界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文藝理論研究中,學者提出了“使……陌生化”的概念。本講將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種社會的總體性,以時尚、冬粉群及飲食現象等為參照物,分析了社會分層結果是如何經由這些日常生活形態切入並實現的。教學要求:理解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時尚的力量是較高的社會階層對較低社會階層的權力關係的一種體現,通過時尚人們試圖在社會平等化傾向與個性差異魅力傾斜之間達成妥協。掌握布迪厄的幾個關鍵概念:場域、資本及權力,並將之與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聯繫起來,比如冬粉行為及進食規則等。
課時
第一節 想像力:生活有幾“層”
第二節 你離時尚有多遠:時尚與區隔
第三節 飯圈“鄙視鏈”:文化消費的階層區隔
第四節 “飯圈”中的資本轉化
第五節 “舌尖上”的分層
第十一講 精讀部落 不只是買買買:齊美爾的貨幣哲學
13
第十二講 城市“症狀”
教學內容:從更為理性的方式看待“城市的生活方式”,齊美爾、沃思及歐文·戈夫曼的作品為我們理解這種生活方式是如何成為可能的提供了一把鑰匙。由原著引申出幾個基本概念的理解:“文明的無視”、“首屬群體”、“陌生人世界”等,並借用這些基本概念解釋城市生活方式的社會學屬性。教學要求: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社會學屬性:“文明的無視”、人際關係碎片化、首屬群體影響削弱及陌生人的世界,了解城市生活的某些特質對犯罪的影響機制。
課時
第一節 “離開手機生不如死”與“傲嬌冷漠”
第二節 《穿普拉達的女王》:“以貌取人”等於偏見嗎?
第三節 大城市一定多犯罪現象嗎?
第十二講 精讀部落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14
第十三講 空間的社會學想像
教學內容:從更為理性的方式看待城市空間的安排,介紹帕克、麥肯齊、赫伯特及莫里斯等人的觀點,認識城市空間所表征的社會認可、價值觀念和文化意義。通過解讀列斐伏爾的作品,解釋空間的適用性最終是由空間的使用者來評判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教學要求:了解帕克、麥肯齊、赫伯特、莫里斯、列斐伏爾等人的空間社會學作品,理解城市空間所表征的社會認可、價值觀念和文化意義。理解都市生活的空間權利觀點,即:以社會而非個人的方式來定義發展、同時不排除個人生產空間的方式,才能保證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能接近同一個空間的權利。
課時
第一節 《獨自打保齡球》:“關門閉戶”
第二節 城市中的各種Bug:“錯位的空間”
第十三講 精讀部落 巴黎大改造:空間的社會學想像
15
第十四講 道德的社會學問題
教學內容:由身邊典型案例引入,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學習三本原著,從理性而非自然狀態的角度,理解什麼是正義?如何實現正義?實現正義的社會原則及個體行動原則?什麼是幸福及實現幸福的社會倫理道德條件。教學要求:從人類的“自然狀態”及“原初狀態”的推導為基點,理解“正義”及“幸福”的社會屬性及實現“正義”及“幸福”的社會倫理、道德及制度條件,在此思考過程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課時
第一節 誰是“藥神”:什麼是正義?
第二節 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如何實現正義?
第三節 幸福:沒有全體的幸福,就沒有個體的幸福
第四節 幸福:社會契約與個人自由
第十四講 精讀部落 羅爾斯的《正義論》
16
第十五講 社會的文明
教學內容:由身邊典型案例引入,學習三本原著,理解與社會“文明”現象相伴隨的幾個問題:文明的過程究竟是如何展開的?研究“文明”過程可能的新視角和方法,“文明的衝突”的現狀及形成的歷史成因有哪些?文明的過程及文明的衝突在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可以做什麼?同時經由對現實生活中微觀到巨觀“文明衝突”現象的思考,解析了“荷馬史詩”中的三種文明現象及其啟發。教學要求:多維度理解什麼是“文明”,多角度掌握與“文明”相伴隨問題的研究方法,理解當代“文明衝突”的形成原因及其趨勢,了解“荷馬史詩”中的文明現象及其對當代生活的啟發。
課時
第一節 文明的進程:不只是英雄的舞台
第二節 文明的衝突
第三節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倫理
第四節 “荷馬史詩”中被遮蔽的柔性美
第五節 “荷馬史詩”中柔性美的價值
第十五講 精讀部落 “騎士的消失”之“十字軍東征社會發生學”
17
第十六講 音樂社會學
教學內容:音樂是藝術主題的重要內容,但是正如法國思想家丹納指出的,藝術正是社會的產物。將通常的“背景”納入到討論的前言,那么社會環境與音樂的關係如何呢?音樂兼具理性與感性,理性的社會學基礎為何?爆紅的音樂僅僅只是感性的勝利嗎?越流行的音樂越具有藝術性嗎?這是這一講試圖討論的。教學要求:對音樂的內在構成、音樂與環境的關係有一定的理解,同時形成一種批判性解讀與解釋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思維方式。
課時
第一節 音樂中的社會學
第二節 音樂中的理性——韋伯:音樂的理性和社會學基礎
第三節 爆紅是玄學?流行歌曲中的音樂與社會
第十六講 精讀部落 與藝術的背離?阿多諾批判性的音樂社會學
18
第二版塊 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原因-條件-結果 系列一
教學內容:本版塊將由社會科學經典原著的內容介紹,過渡到一系列有代表性原著的思考方法“解讀”,涉及到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環節分析,希望達到由“深度閱讀”邁向“深度學習”思維提升效果的目標。訓練思維和方法,而不是記憶能力。 教學要求:熟讀精思推薦的社會科學原著,把握從經驗現象—現實問題---理論分析---推理過程---理性結論的各個環節鋪陳,達到深度閱讀效果。經過深度閱讀的過程,可以獨立進行同類問題或者同等水平問題的研究,成為研究型的思考者或者創作者。
課時
1.托克維爾:《大革命與舊制度》
2. 涂爾幹:《自殺論》
3. 丹納:《藝術哲學》
19
第三版塊 社會學式的爭論:“問題”面面觀 系列一
教學內容:帶入現實熱點議題的“現場感”討論,學習和體驗一定程度的“相對性”和“條件性”,進而產生批判性的思維方式。社會科學的至關重要思維能力的體現是“辯證”性,也就是說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形成邏輯的分析效果和相對應的結論。教學要求:對相關社會熱點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並能連結上一定的理論問題範疇。
課時
1. 愛情爭辯
2. “流量”時代
3. 佛系人生
4. “精緻的利己主義”
5. 關於“二代”
第五節 “山竹”呈現的全球化“圖景”
第一講 精讀部落 《論法的精神》之“民主政體的原則”
03
第二講 “資本主義”
教學內容:從生活中的“資本化”現象出發,提出什麼是“資本主義”及“資本主義”起源問題,對“資本主義”現象及起源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回應,並引導相關原著內容閱讀。教學要求:了解圍繞“資本主義”問題多種視角的解讀及觀點,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這些問題的方式,提升對現實問題思考的力度,拓寬從學理上研究此相關議題的廣度。
課時
第一節 “資本化”現象及認識傳統
第二節 “新教倫理”:資本主義起源之異說(一)
第三節 “奢侈”:資本主義起源之異說(二)
第二講 精讀部落 “牧歌”還是“血淚”:“原始積累”
04
第三講 符號互動
教學內容: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套用及創造符號的能力,人類的互動如何是基於符號之上?究竟什麼是符號?符號運作的本質又是什麼?圍繞此邏輯線索,基於相關案例解讀,回應以上問題,學習相關原著的主要內容。教學要求:基於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思考並解答人類是如何基於符號進行互動、什麼是符號、符號運作的本質邏輯等理論問題,了解及掌握相關原著的知識點。
課時
第一節 “小鮮肉”背後的“符號世界”
第二節 生活中的“套路”:符號表演中的“框架”
第三節 “說話就意味著平等嗎”:符號互動中的權力
第三講 精讀部落 窈窕淑女:區隔 對品味的社會批判
05
第四講 網路社會
教學內容:基於我們身處並依賴於網路的事實,本講主要分析了網路社會形成的過程及其實際構造,並通過三本關於網路社會經典原著的閱讀,解析了網路社會崛起的時代背景及它與傳統社會形態的本質區別。教學要求:理解網路社會的內涵,了解其形成過程及不斷演進的趨勢,並深入理解網路社會中新的經濟、社會及權力結構形成的機制。
課時
第一節 “迷失”在網路
第二節 新的社會形態:網路社會的結構
第四講 精讀部落 信息革命到新的社會形態:網路社會的崛起
06
第五講 結構中的女性
教學內容:“女性”的生存形態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造就的?基於女性主義兩本經典原著的閱讀,在現實熱議的案例中,回應了此基本問題。“性別”不僅僅有著生理的差異,更有著社會安排的區別,而這一區別是在社會化及各種社會設定過程中被不斷塑造的。教學要求:了解社會性別視角的基本立場,從實際生活實踐出發,理解“女性”的有關弱勢地位形成的社會化過程及社會設定過程。
課時
第一節 與“他”相對的“第二性”
第二節 “被政治化”與“覺醒”
第五講 精讀部落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嗎:“歷史中的女性”
07
第六講 弱者的權力
教學內容:弱者的真實社會屬性之一是“無權”,無權者有自己的政治生活嗎?本講通過對斯科特兩本經典著作的解讀,呈現了 “權力”、“無權者”、“隱藏文本”及“底層政治”等基本概念的內涵,並以此為基點,描述了無權者的底層政治生活形態及解讀了對此進行研究的價值。教學要求:理解“權力”、“無權者”、“隱藏文本”及“底層政治”等基本概念內涵,了解斯科特對於底層政治實踐條件、過程及理論意義的邏輯分析。
課時
第一節 “當面不講背後講”:弱者的日常反抗
第二節 “胳膊擰不過大腿”:隱藏文本與底層政治
第三節 無權者的權力何以可能
第六講 精讀部落 我不信,我順從:反思霸權
08
第七講 現代社會中的個體
教學內容:本講串聯了三本關於現代社會中個體生活寫照的小說及三本社會學學術原著,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一種普遍的、但是模糊的個體體驗,並通過對相關原著的部分解讀,詮釋了因為技術過度擴張等因素而帶來的壓抑性社會控制問題,這些壓抑性因素引發了個體不確定感及社會聯結紐帶減弱的社會後果。教學要求:理解“單向度的人”的內涵、“自我認同”基礎的削弱過程、“社會整合”失效後果等內容,深層了解現代社會生活中,作為個體處境的“群體性孤獨”及“心理行為失范”等問題。
課時
第一節 “單向度”的人:個體的“境況”
第二節 “群體性孤獨”:個體的“困境”
第七講 精讀部落 “我們可以怎么生活”:“生活政治的興起”
09
第八講 社會中的人群
教學內容:本講重點討論了與群體行為相關聯的兩類現象:泛娛樂化及集體無理性現象,主要學習《娛樂至死》及《烏合之眾》兩本原著,理解其中提出的兩個基本問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即:社會過度娛樂化的後果是什麼?是不是集體行動就一定是合理的?教學要求:理解“泛娛樂化”的基本內涵及其嚴重社會文化後果的作用機理;了解群體行為的部分特徵、基本類型及影響因素,體會從辯證的角度看待群體現象的思維過程。
課時
第一節 “娛樂至死”:人群里的“狂歡”
第二節 集體行為一定是合理的嗎:“烏合之眾”
第八講 精讀部落 我們與“惡”的距離:唯有思考可以克服
10
第九講 社會交換與權力
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經驗事實,呈現了霍曼斯社會交換行為的基本命題的理論來源及基本內涵;深入闡釋了布勞關於社會交換過程、原則及權力結構形成過程的分析。教學要求:了解社會交換是社會互動主要形式之一,掌握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差異,理解霍曼斯社會交換行為的基本命題及布勞關於社會交換權力結構形成過程的分析,了解不平衡的社會交換的形式及其後果。
課時
第一節 “囚徒困境”:交換“無處不在”
第二節 “普希金”式的決鬥:交換中的權力
第九講 精讀部落 愛情與“麵包”:戀愛中的交換與權力
11
第十講 社會衝突與失范
教學內容:解釋社會衝突的內涵,通過閱讀幾本相關原著,介紹科塞關於社會衝突功能的命題,重點學習達倫多夫關於現代社會衝突形成的內在動因,並分析默頓關於社會結構衝突引發社會失范的內在形成機制。教學要求:進一步理解社會衝突是社會互動主要形式之一,了解社會衝突、“利益群體”、“稀缺資源”及“社會失范”等相關概念的內涵,理解科塞的“安全閥”觀點、達倫多夫關於現代社會三大支撐及其相伴隨的社會衝突的論題,了解默頓的越軌理論內涵。
課時
第一節 生活的本質是“衝突”
第二節 “調解”與“失范”
第十講 精讀部落 “無名之輩”中的“社會失范”
12
第十一講 日常生活中的分層
教學內容:日常生活充滿了重複性的體驗,在學界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文藝理論研究中,學者提出了“使……陌生化”的概念。本講將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種社會的總體性,以時尚、冬粉群及飲食現象等為參照物,分析了社會分層結果是如何經由這些日常生活形態切入並實現的。教學要求:理解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時尚的力量是較高的社會階層對較低社會階層的權力關係的一種體現,通過時尚人們試圖在社會平等化傾向與個性差異魅力傾斜之間達成妥協。掌握布迪厄的幾個關鍵概念:場域、資本及權力,並將之與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聯繫起來,比如冬粉行為及進食規則等。
課時
第一節 想像力:生活有幾“層”
第二節 你離時尚有多遠:時尚與區隔
第三節 飯圈“鄙視鏈”:文化消費的階層區隔
第四節 “飯圈”中的資本轉化
第五節 “舌尖上”的分層
第十一講 精讀部落 不只是買買買:齊美爾的貨幣哲學
13
第十二講 城市“症狀”
教學內容:從更為理性的方式看待“城市的生活方式”,齊美爾、沃思及歐文·戈夫曼的作品為我們理解這種生活方式是如何成為可能的提供了一把鑰匙。由原著引申出幾個基本概念的理解:“文明的無視”、“首屬群體”、“陌生人世界”等,並借用這些基本概念解釋城市生活方式的社會學屬性。教學要求: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社會學屬性:“文明的無視”、人際關係碎片化、首屬群體影響削弱及陌生人的世界,了解城市生活的某些特質對犯罪的影響機制。
課時
第一節 “離開手機生不如死”與“傲嬌冷漠”
第二節 《穿普拉達的女王》:“以貌取人”等於偏見嗎?
第三節 大城市一定多犯罪現象嗎?
第十二講 精讀部落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14
第十三講 空間的社會學想像
教學內容:從更為理性的方式看待城市空間的安排,介紹帕克、麥肯齊、赫伯特及莫里斯等人的觀點,認識城市空間所表征的社會認可、價值觀念和文化意義。通過解讀列斐伏爾的作品,解釋空間的適用性最終是由空間的使用者來評判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教學要求:了解帕克、麥肯齊、赫伯特、莫里斯、列斐伏爾等人的空間社會學作品,理解城市空間所表征的社會認可、價值觀念和文化意義。理解都市生活的空間權利觀點,即:以社會而非個人的方式來定義發展、同時不排除個人生產空間的方式,才能保證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能接近同一個空間的權利。
課時
第一節 《獨自打保齡球》:“關門閉戶”
第二節 城市中的各種Bug:“錯位的空間”
第十三講 精讀部落 巴黎大改造:空間的社會學想像
15
第十四講 道德的社會學問題
教學內容:由身邊典型案例引入,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學習三本原著,從理性而非自然狀態的角度,理解什麼是正義?如何實現正義?實現正義的社會原則及個體行動原則?什麼是幸福及實現幸福的社會倫理道德條件。教學要求:從人類的“自然狀態”及“原初狀態”的推導為基點,理解“正義”及“幸福”的社會屬性及實現“正義”及“幸福”的社會倫理、道德及制度條件,在此思考過程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課時
第一節 誰是“藥神”:什麼是正義?
第二節 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如何實現正義?
第三節 幸福:沒有全體的幸福,就沒有個體的幸福
第四節 幸福:社會契約與個人自由
第十四講 精讀部落 羅爾斯的《正義論》
16
第十五講 社會的文明
教學內容:由身邊典型案例引入,學習三本原著,理解與社會“文明”現象相伴隨的幾個問題:文明的過程究竟是如何展開的?研究“文明”過程可能的新視角和方法,“文明的衝突”的現狀及形成的歷史成因有哪些?文明的過程及文明的衝突在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可以做什麼?同時經由對現實生活中微觀到巨觀“文明衝突”現象的思考,解析了“荷馬史詩”中的三種文明現象及其啟發。教學要求:多維度理解什麼是“文明”,多角度掌握與“文明”相伴隨問題的研究方法,理解當代“文明衝突”的形成原因及其趨勢,了解“荷馬史詩”中的文明現象及其對當代生活的啟發。
課時
第一節 文明的進程:不只是英雄的舞台
第二節 文明的衝突
第三節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倫理
第四節 “荷馬史詩”中被遮蔽的柔性美
第五節 “荷馬史詩”中柔性美的價值
第十五講 精讀部落 “騎士的消失”之“十字軍東征社會發生學”
17
第十六講 音樂社會學
教學內容:音樂是藝術主題的重要內容,但是正如法國思想家丹納指出的,藝術正是社會的產物。將通常的“背景”納入到討論的前言,那么社會環境與音樂的關係如何呢?音樂兼具理性與感性,理性的社會學基礎為何?爆紅的音樂僅僅只是感性的勝利嗎?越流行的音樂越具有藝術性嗎?這是這一講試圖討論的。教學要求:對音樂的內在構成、音樂與環境的關係有一定的理解,同時形成一種批判性解讀與解釋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思維方式。
課時
第一節 音樂中的社會學
第二節 音樂中的理性——韋伯:音樂的理性和社會學基礎
第三節 爆紅是玄學?流行歌曲中的音樂與社會
第十六講 精讀部落 與藝術的背離?阿多諾批判性的音樂社會學
18
第二版塊 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原因-條件-結果 系列一
教學內容:本版塊將由社會科學經典原著的內容介紹,過渡到一系列有代表性原著的思考方法“解讀”,涉及到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環節分析,希望達到由“深度閱讀”邁向“深度學習”思維提升效果的目標。訓練思維和方法,而不是記憶能力。 教學要求:熟讀精思推薦的社會科學原著,把握從經驗現象—現實問題---理論分析---推理過程---理性結論的各個環節鋪陳,達到深度閱讀效果。經過深度閱讀的過程,可以獨立進行同類問題或者同等水平問題的研究,成為研究型的思考者或者創作者。
課時
1.托克維爾:《大革命與舊制度》
2. 涂爾幹:《自殺論》
3. 丹納:《藝術哲學》
19
第三版塊 社會學式的爭論:“問題”面面觀 系列一
教學內容:帶入現實熱點議題的“現場感”討論,學習和體驗一定程度的“相對性”和“條件性”,進而產生批判性的思維方式。社會科學的至關重要思維能力的體現是“辯證”性,也就是說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形成邏輯的分析效果和相對應的結論。教學要求:對相關社會熱點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並能連結上一定的理論問題範疇。
課時
1. 愛情爭辯
2. “流量”時代
3. 佛系人生
4. “精緻的利己主義”
5. 關於“二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