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偉大靈魂的隧道

穿越偉大靈魂的隧道

《穿越偉大靈魂的隧道》是200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吉鵬、張娟、趙月霞。

基本介紹

  • 書名:穿越偉大靈魂的隧道
  • 作者:王吉鵬、張娟、趙月霞
  • ISBN:9787206032592
  • 頁數:532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
  • 裝幀:21cm
  • 副標題:魯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數十位學者對魯迅《野草》、《朝花夕拾》作品的研究、評論,從作品的意義層面、哲理內涵層面、文化哲學層面給予了作品深入的理解和發掘。

圖書目錄

上篇魯迅《野草》研究史
導論
第一節 最初的理性發現——章衣萍、高長虹、沈雁冰、錢杏邨、劉大傑等的評論
第一章 在誤讀和去蔽中前進——建國前的《野草》研究(1925-1949)
第二節 學理精神的開端——錢杏邨、李長之、石葦、葉聖陶、李素伯等的研究
第三節 承前啟後的篇章——聶紺弩、荃麟、杜子勁、王士菁、雪葦等的研究
第二章 整體視野下的掘進——建國後十七年的《野草》研究(1949-1966)
第一節 疏證研究的先河——衛俊秀的《魯迅〈野草〉探索》
第二節 系統研究的奠基——馮雪峰的《論〈野草〉》
第三節 學理精神的典範——王瑤的《論〈野草〉》
第四節 在商榷中前行——本時期其他《野草》研究
第三章 “左”傾扭曲下的潛在努力——“文革”時期的《野草》研究(1966-1976)
第一節 漩渦中的務實研究——李何林的《魯迅〈野草〉注釋》
第二節 扭曲下的理性聲音——本時期其他《野草》研究
第四章 從本體研究到主體研究——八十年代的《野草》研究(1976-1989)
第一節 蓬勃新生機——彭定安、張福高、程廣林、閔抗生、於萬和等的研究
第二節 禁區的突破——曾華鵬、李關元《論〈野草〉的象徵手法》及《〈野草〉賞析》
第三節 文本精神的科學把握——許傑的《〈野草〉詮釋》
第四節 學理精神指導下的探索——閔抗生、鐘敬文和李希凡等的研究
第五節 文化視角的多元開創——蘇州《野草》學術討論會
第六節 論爭中走向澄明之境——關於《雪》《風箏》《好的故事》和象徵主義等的論爭
第七節 基於文本的闡釋性研究——李國濤、施承權、石尚文、肖新如等的研究
第八節 本體研究的豐碑——孫玉石的《〈野草〉研究》
第九節 艱難的深入與掘進——王吉鵬的《〈野草〉論稿》
第十節 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拓——吳小美的《虛實集》和李萬鈞等的研究
第十一節 主體論研究的新紀元——錢理群的《心靈的探尋》
第十二節 趨向本體的闡釋和探索——八十年代後期其他《野草》研究
第五章 新視野和新話語——九十年代以後的《野草》研究(1989-2002)
第一節 微觀比較和形而上探求——閔抗生的《魯迅的創作和尼采的箴言》
第二節 深入本體的理性整合——王吉鵬、成健的《論〈野草〉》
第三節 生命呼喚和哲理探求——王乾坤的《魯迅的生命哲學》
第四節 現實品格的哲理探討——孫玉石的《現實的與哲學的——魯迅〈野草〉重釋》
第五節 多層次解讀豐富蘊涵——李天明的《難以言說的苦衷——魯迅〈野草〉探秘》
第六節 多維視野帶來的新天地——《野草》研究的多元闡釋
第七節 理性世界的不斷求索——《野草》思想性研究的開拓
第八節 詩學宇宙的無盡探尋——《野草》藝術性研究的深入
第九節 在廣闊的時空中經緯——《野草》比較研究的發展
第十節 從篇 章 解讀到整體領悟——其它有關《野草》的單篇 研究
結語
下篇魯迅《朝花夕拾》研究史
導論
第一節 冷落與遮蔽中的理性發現——《朝花夕拾》研究的起始
第一章 零金碎玉的映象闡釋——建國前的《朝花夕拾》研究(1926-1949)
第二節 感性的篇章解讀——《朝花夕拾》研究的發展
第二章 整體審視下的拓展研究——建國後十七年的《朝花夕拾》研究(1949-1966)
第一節 思想、藝術價值的深入闡釋——李湘、甘民重、胡冰、吳歡章等的研究
第二節 多角度闡釋的深化——李霽野、陳鳴樹的研究
第三節 梳理、整合的奠基——王西彥的《讀〈朝花夕拾〉札記》
第三章 漩渦中的迂迴前進——“文革”時期的《朝花夕拾》研究(1966-1976)
第一節 在政治極“左”的氛圍中——扭曲、誤讀和潛在的務實研究
第二節 過渡期的系統梳理——《〈朝花夕拾〉淺析》
第四章 學理精神復歸下的深入掘進——八十年代的《朝花夕拾》研究(1976-1989)
第一節 學理化研究的典範——王瑤的《論〈朝花夕拾〉》
第二節 質疑與爭議中的微觀體察——中學教材篇章的討論
第三節 主客體融合的科學解讀——李希凡、潘旭瀾的研究
第四節 開放思維下的多元闡釋——鐘敬文、王士菁、顧農、溫儒敏等的研究
第五節 外視角向內視角的逼進——徐若男、殷國明、王曉明等的研究
第五章 紮實的文化蘊藉與多元的創新精神——九十年代以後的《朝花夕拾》研究(1989-2002)
第一節 學術範式意識的興起——彭斌柏的“重讀”和李振坤的《文化·文獻·審美》
第二節 研究的深入與創新——吳中傑、楊劍龍、楊景春、龔鋼等的研究
第三節 普及性研究與中學課外閱讀輔導——杜一白的《〈朝花夕拾〉導讀》
第四節 趨於文化人類學的系統研究——王吉鵬、秦嶺的《論〈朝花夕拾〉》
結語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