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貝海綿,clionid,多孔動物門(Porifera)尋常海綿綱(Demospongiae)穿貝海綿科(Clionidae)動物。穿貝海綿是一種黃色的能在軟體動物的殼上鑽洞的海綿。它們能夠在珊瑚的石灰石骨架上穿孔,使裡面的珊瑚動物死亡。穿貝海綿並沒有想從珊瑚中獲取什麼食物,只是想找個地方生活,一旦它們固定下位置,會逐漸向四周的珊瑚礁擴展,直到裡面所有的珊瑚動物都死亡。珊瑚礁中大多數的生物侵蝕都是來自穿貝海綿和其他穿孔海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貝海綿
- 外文名:clionid
- 門:多孔動物門(Porifera)
- 綱(:尋常海綿綱
- 海綿科:穿貝海綿科
形態特徵,古生態和分類,
形態特徵
穿貝海綿是一種黃色的能在軟體動物的殼上鑽洞的海綿。
一種常見的有很大破壞性的海綿叫穿貝海綿,它們能夠在珊瑚的石灰石骨架上穿孔,使裡面的珊瑚動物死亡。穿貝海綿並沒有想從珊瑚中獲取什麼食物,只是想找個地方生活,一旦它們固定下位置,會逐漸向四周的珊瑚礁擴展,直到裡面所有的珊瑚動物都死亡。珊瑚礁中大多數的生物侵蝕都是來自穿貝海綿和其他穿孔海綿。
能溶解並鑽入含鈣的物質(如石灰石、珊瑚和貝殼)內。幼體固著在這些物質上,鑽穴道而發育為成體。能破壞海貝,使其不致在海底大量積聚,故有生態學意義。
古生態和分類
現代的穿貝海綿,除了穿孔在石灰質的岩石上以外,被穿孔的介殼最普通的是斧足類的介殼。在東京灣所觀察到的種類中,除了Spondylus外,還有Chama和Ostrea。這些斧足類都是用一邊介殼粘附在“底岩”上的固定底棲者,而且都是生活在淺海及潮汐帶附近的介殼比較堅厚、殼面粗糙不平的種類。似乎表示這類海綿對於它穿孔居住的介殼有一定的選擇性。
在古生代的化石中,現在知道的被這“類”海綿穿孔的“介殼”包括斧足類、腕足類、腹足類、層孔蟲等門類。如果再分析每一時代的某一地層中的標本,則可以發現它們好像也都限於同一種屬或同一生態和形態類型的介殼上。北美泥盆紀的Clionoides屬的穿孔在Iowa州Cedar Valley市中發現了許多標本(Fenton andFenton,1932),但是都限於厚殼的Atrypa(主要是A.waterlooensis)介殼上,並且穿孔部位都在腕瓣上。這一種腕足類據原作者的研究是用肉柄粘著或用殼質支持著固定在海底的。Clarke所記述的泥盆紀Topsentia devonica的穿孔一般都在不規則塊狀及球狀的Stromatoporoid類的層孔蟲群體上,穿孔的部位都限於群體上方,並且“群體”增長的方向也就是穿孑L延伸的方向。
英國志留紀的Topsentia(?)prisca的穿孔發現在Pterinea的介殼上。Clionolitheshackberryensis的“寄主”比較不固定,但最普通的是腕足類的Strophonella及Schizophoria和Floydia屬腹足類的介殼,前兩者具有輪廓相似的介殼外形。Fenton夫婦所描寫的白堊紀化石種Cliona cretacica的穿孔都在Exogyra和Gryphaea類的介殼上。這兩種斧足類在白堊紀海中所占的生態地位大致和現代海中的Ostrea,Spondylus等相近。它們的介殼的構造形態所表示的功能的適應也是大致相近的。Abel所記載的德國中新統地層中的Cliona穿孔一般都限於同一種斧足類介殼上的。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Cliona”類穿貝海綿在生態上和現代屬大體上是一致。它們的幼體所穿孔棲居的介殼可能都是一些淺海邊潮汐帶附近海底或岩石質海岸上的固定底棲的種類。而且都是一些介殼比較堅厚的類型。
所有發現穿孔的介殼或骨骼(層孔蟲),依其固定方式和介殼表面結構的性質,可以分為幾類。有一類,如Stromatopora和Spondylus等的介殼表面粗糙不平,寄主包括介殼和骨骼,都是粘著固定在海底的。有一些,如Atrypa,Meristella,Pterinea是用肉莖柄或韌帶在海底或岩石上固定著的,介殼表面則比較平坦。另外有一些,像歐洲始新世中的斧足類及Conus等是不固定的,但是這一些介殼都是比較特別厚重的種類。這些被穿孑L的“寄主”的類型的不同,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穿孔動物枝體構造及生活習性上的不同,同時可能具有一定的分類上的意義。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化石穿貝海綿至少有10個“種”,分屬於四個形態屬。事實上這些形態屬基本上的差別不大,主要表現在孔道的大小和孔道的分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