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花花世界--一個東方女子的異國游情》是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錦。
基本介紹
- 作者:金錦
- ISBN:9787801463081
- 頁數:370
- 定價:18.00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01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一個東方女子的異國游情
內容介紹
多元文化的城市吉隆坡巡禮
馬來人妒嫉華裔商人有錢,華裔瞧不起馬來人,說他們懶,而印度人的地位又次之。但大家恪守的一個總的原則,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互不干涉揭開印度社會的面紗印度計算機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80年代後期就已有了一支10萬多人的技術水平堪稱高檔次的軟體設計人員隊伍。他們是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在各自家裡,用已形成全國網路的計算機攬西方人的活兒乾
寫在推倒柏林圍牆之後
1997年是每個西德人為兩德統一而多付稅收的第七個年頭了,他們原想一年可以完成大業的目標至今尚未真正實現。許多西德人對此頗有微詞,而一些東德人也並不買帳 東部和西部人在過去的七年都體驗到了與自己的“另一半兒”融合過程中,社會經濟及文化精神生活的巨變
堂皇的歌劇院與廢棄的單元樓
有一位叫做荷爾伯瑞特的西部農場管理人員 在柏林圍牆倒後幾天,就帶著張農業地圖過到東部。他開著車,在地圖上用紅色記號標明適宜於發展農業的地區憑著他堅毅的信心和三寸不爛之舌 他成功了,獲得了為期18年的2000英畝連片土地的租賃權。他此舉是利用了東部租金便宜、費用低廉的優勢,他感到東部農民仍習慣於依靠政府,害怕獨立經營,尤其是這類冒險的項目 而他這個西部人可要在這片土地上開始自己醉心的事業 作一次自己當老闆的美夢啦!
法蘭克福市見聞:街景、路人、賣花者的心聲
在西柏林威廉教堂附近的繁華街道上,我又遇到兩位為行人畫肖像畫的年輕中國姑娘――從國內來的留學生。她們告訴我在德國學習條件不錯,光是業餘時間畫畫收入就可維持生活。難民也不少。在科隆車站附近,我看到一個眉清目秀、帶著穆斯林婦女常用的蓋頭的青年婦女,懷中攬著個4歲左右的男孩,兩人坐在沒遮沒蓋的風雨地里,只是重複“南斯拉夫”幾個字,又靦腆地伸出手來,掌心放著幾個硬幣,我這才明白她的意思
續篇:故地之“故”焉知安在――感懷於故地重遊和國內一樣,所謂某某地一日游、幾日游,就是大批的遊客乘著大客車,受著導遊手中小旗幟的牽制 東奔西走疲奔命,一天可以跑兩個國家。黃昏的朦朧之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狹窄的街道上趕路的中國人,切莫只顧好奇地東張西望 光盯著看馬路兩側櫥窗里的模特兒表演小心跟錯了領隊。公元1993年9月,我所見到的莫斯科“白宮”槍戰之外的社會生活在莫斯科街上,經常有三五成群的俄羅斯人迎面走過向我們用漢語道一聲“你好”更有街頭樂隊一見我們就奏“義勇軍進行曲”,我邊掏小費邊納悶,怎么他們就能準確無
誤地判斷我們是中國人,而不像在其它國家那樣將我們誤認為是日本人呢?為彼得堡作速寫等晚上回到了那布置得極為古樸、典雅的飯店房間裡,才覺得好像感冒了,想問同伴要點兒藥,不料敲錯了門,從隔壁房間出來一個30多歲面目猙獰的彪形大漢,不容我一再道謙,似要強行邀我入內 我猛然意識到可能是遇上了嚮導一再叮囑要避開的彼得堡黑社會人物,那我豈不是真成了送上門的羔羊!急中生智,我隨即轉身回到自己房間,趕忙關緊門。就聽那傢伙在外重重擊門約有5分鐘才罷休,半小時後又來猛敲一陣。
一個既近又遠的地方――島國日本一瞥說起來日本人也很注意鍛鍊身體 星期日一大早兒,在護城河邊安靜的小路上,有些練長跑的人經常與路人撞個滿懷。我住的賓館附近有一座日本武術會館,每天下班後,天一擦黑,竟有成百上千人一批又一批湧入來學習武術,一時間馬路被擠得水泄不通,會館的眾多教練也列隊排在門口 一一大聲寒暄歡迎,形成一種喧鬧非凡的場面
刻意而又自然的美與深藏的醜――西班牙之行思辨細細品味西班牙之行幾起遭遇的酸甜苦辣,我格外珍重用物質上的損失換來的閱歷的積累與思維的深化,每每回憶起去巴塞隆納兩夜一天的奔波,雖然遭搶被偷,跑得又累又乏,還是值得,那座藝術韻味兒濃郁的城市對於人們心智的啟迪將永駐記憶之中。閒話塞維亞――多元文化的歷史成因悠閒與困境 發展與破壞西班牙這古老的帝國 是以其特殊的方式發展著“資本主義”的 那些醉生夢死的王公貴族們沒有把整船整船掠奪來的金銀珠寶用於大量投資辦實體 而是一擲千金 沉湎於安逸的揮霍與享受之中。
極圈邊綠地上的和諧――赫爾辛基一日印象芬蘭之行的印象之所以色彩豐富,是因為經歷確實“不凡”,總有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在最後一分鐘降臨艾麗卡姑娘與突發事件―― 有感於人際關係的多維思考窗外細雨霏霏,屋內艾麗卡侃侃而談。她是單身一人在國外工作,每逢假期她遊歷周邊列國。這姑娘頭腦清晰,求知慾旺盛,獨立能力極強,一本旅遊手冊走遍天下,在馬德里街頭,還見到來自南非、澳大利亞等千里迢迢之外,肩背挎包的青年旅遊者 他們這種獨來獨往的方式,體現出一種文化價值觀。
呵,人們,要小心老外們都喜歡中國飯,不但吃得香,還津津樂道,中國人請客,自然是要去的;生意上的事情,是要用腦筋的自然不會受味覺和肚子的影響。至於不牽扯利益的吃請,就更好辦了。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些在京的國際組織官員或外國機構代表很樂意出席我們的招待會 這本是好事,但有的白天開幕式不來,晚上吃飯來;或者來後對於吃喝的興趣大於交談 是否在這些“中國通”老外的“東方化”了的觀念里 也有了見慣不驚的“不吃白不吃”這一條
談談美國人的宗教觀40歲的參議員約瑟夫 甘迺迪在急於與妻子離婚而後另結良緣時,偏偏好事多磨,遇到了麻煩 其原因恰恰在於他是個天主教徒,而且在教堂舉行過婚禮,所以,除了離婚該經歷的法律程式外,他還必須在教堂里履行一項手續繁瑣、費用高昂的宣布廢棄前次婚姻的儀式
“守法”與“打官司”點點滴滴在遍布全國的公用電話亭里,有些美國人打完電話後總喜歡對準電話機的投幣孔敲敲打打,看看有沒有硬幣掉出來。如果碰巧投幣機出了毛病,唏哩嘩拉掉下一堆錢來,趕快一把捧了回去。對於一向奉公守法的美國人,這種行為又做何解釋呢?聽到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個美國人都會毫不介意地答道:這不算偷,這是電話公司的錯兒,誰讓它不修好機器呢。再說那么大的一個公司也不會在乎這幾個小錢。不過要是碰上一個雜貨鋪的老闆打醬油時多找了幾分零錢,一般的美國人都會將錢如數退回。他們覺得老闆是小本經營,還有一大家人要養活,可不能與電話公司相比。
續篇:從難見分曉的 Q.J.辛普森案看美國法律與社會紐約大學的一位法律系教授告訴他的學生:你們在實習中可以把此案作為美國法律史上最有實力的個人與法律和時間抗衡的典型來研究。
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形形色色所謂美國式的個人主義 反映了美國人一種雄心勃勃的自我奮鬥精神和個性化發展 他們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凡事喜歡自己拿主意,有獨立見解;感興趣的事情願意自己試一試;不希望別人干預或過問自己的隱私,同樣也注意不侵擾別人。這樣就減少了輿論對人們行為的左右,因此而形成的精神禁錮也會相對減輕
續篇:富裕社會的一塊傷疤――美國式個人主義之反思
美國人開朗、直爽,但有時顯得缺乏策略的交往態度,似乎未能抵擋得過日本人在處理與同事及下屬甚至對手關係時那種委婉、頗具心計的方式
美國人在擔心什麼――由一部影片引出的話題
在美國現代社會的購物天堂里 商業區美輪美奐的繁華景觀,舒適方便的購物環境和條件,使人眼花繚亂的精美絕倫的商品擺設以及五花八門、無孔不入的促銷活動,無一不在刺激你的購買慾,鞏固你的金錢觀。是呀,只要有了錢,我就可以擁有並享受這一切,那是何等地舒心而又痛快瀟灑的時刻啊!
美國知識階層婚姻家庭生活軼事瑣記
美國人對婚姻期望值過高 追求完美。他們寄希望於家庭,指望其成為這個動盪不安、競爭激烈的世界之中小小的烏托邦、伊甸園式的避風港。他們不僅是伴侶,而且是孩子的合夥家長,他們又相互要求對方是經濟夥伴
羅曼蒂克式愛情的對象,最好的朋友,合適的顧問,妙趣橫生的伴侶以及家庭修理工或清潔工。文章寫道:舉例來說,替你修草坪或熨襯衣的人,夜裡上床未必是器官享受的好伴侶,任何人都不可能提供上述如此多方面的服務,就像不能指望會計去修剪果樹,以及要過路人掃垃圾一樣各行各業的美國人談工作她是一個高級時裝模特兒。她幹這一行已有8年,領取這個城市第一流的工資:每小時50美元
搖滾樂在美國
當一名“搖滾樂歌星”,這幾乎是許多美國青少年夢寐以求之事。但歌星也有自己的煩惱,也受聲名之累。他們有的苦悶彷徨,最終染上毒癮;有的家庭生活破裂;更有人因勞累過度而死去
保守的英國人與變化著的世界――讀《當代英國的生活》一書札記
英國人傾向於比其他國家的人民保守一些。這個“保守”不是與自稱為保守黨的政黨完全相同的東西。保守意味著接受熟悉的事物,懷疑任何陌生的或外國的東西
英國人的業餘愛好英國人是各類體育運動的愛好者;英國人把同樣的熱情
傾注在音樂上;英國人好出門遠遊;年輕人都愛跳舞;英國人以愛花聞名;英國人以善飲著稱;上夜校,是英國人業餘生活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300萬美元的音樂喜劇《星光快車》英國音樂家安德魯・韋伯由於他的作品《貓群》而在西方社會名聲大噪
觀念的轉變最為重要――從“同性戀、妓女與裸體遊行”談起
對於人們常常提出的一個問題“裸了沒有?”,我不甚明特別是某些男士提問時那種“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好意思,卻又抑制不住好奇的神態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才想起在會議籌備階段,全國婦聯的同志們就對社會上流傳的“NGO是同性戀妓女和愛滋病患者匯集的場所”這一說法很生氣。
形象環境方式五萬人開進八萬人的小縣城 這裡成了一片聯合國的天地。
文化差異引出分歧種種
那天規模最大來勢最洶湧的竟是同性戀要求合法權利的遊行隊伍,約有300多人。在快步行進中,她們高呼著“女同性戀的權力是婦女的權力”遊行隊伍中白種人、更確切地說是美國人居多。就在這當兒,從正對面路口又默默地行進過來一支扯著巨大橫幅、人數不多的隊伍。這是一群身穿齊
地長袍,頭戴蓋頭的阿拉伯婦女 她們的口號是“反對同性戀和亂戀,家庭是社會的唯一維繫”解、交流與進多元文化衝撞、交流的結果,必定是促進相互了解,擴大人們的視野,從而推動人類精神與物質文明的進步
引子――那通亮的生命燈盞為何熄滅?圖書新大陸從哪裡發現?――法蘭克福書展掠影幾個賣書人的小故事書業發展――層出不窮的機遇與挑戰
後記
馬來人妒嫉華裔商人有錢,華裔瞧不起馬來人,說他們懶,而印度人的地位又次之。但大家恪守的一個總的原則,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互不干涉揭開印度社會的面紗印度計算機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80年代後期就已有了一支10萬多人的技術水平堪稱高檔次的軟體設計人員隊伍。他們是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在各自家裡,用已形成全國網路的計算機攬西方人的活兒乾
寫在推倒柏林圍牆之後
1997年是每個西德人為兩德統一而多付稅收的第七個年頭了,他們原想一年可以完成大業的目標至今尚未真正實現。許多西德人對此頗有微詞,而一些東德人也並不買帳 東部和西部人在過去的七年都體驗到了與自己的“另一半兒”融合過程中,社會經濟及文化精神生活的巨變
堂皇的歌劇院與廢棄的單元樓
有一位叫做荷爾伯瑞特的西部農場管理人員 在柏林圍牆倒後幾天,就帶著張農業地圖過到東部。他開著車,在地圖上用紅色記號標明適宜於發展農業的地區憑著他堅毅的信心和三寸不爛之舌 他成功了,獲得了為期18年的2000英畝連片土地的租賃權。他此舉是利用了東部租金便宜、費用低廉的優勢,他感到東部農民仍習慣於依靠政府,害怕獨立經營,尤其是這類冒險的項目 而他這個西部人可要在這片土地上開始自己醉心的事業 作一次自己當老闆的美夢啦!
法蘭克福市見聞:街景、路人、賣花者的心聲
在西柏林威廉教堂附近的繁華街道上,我又遇到兩位為行人畫肖像畫的年輕中國姑娘――從國內來的留學生。她們告訴我在德國學習條件不錯,光是業餘時間畫畫收入就可維持生活。難民也不少。在科隆車站附近,我看到一個眉清目秀、帶著穆斯林婦女常用的蓋頭的青年婦女,懷中攬著個4歲左右的男孩,兩人坐在沒遮沒蓋的風雨地里,只是重複“南斯拉夫”幾個字,又靦腆地伸出手來,掌心放著幾個硬幣,我這才明白她的意思
續篇:故地之“故”焉知安在――感懷於故地重遊和國內一樣,所謂某某地一日游、幾日游,就是大批的遊客乘著大客車,受著導遊手中小旗幟的牽制 東奔西走疲奔命,一天可以跑兩個國家。黃昏的朦朧之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狹窄的街道上趕路的中國人,切莫只顧好奇地東張西望 光盯著看馬路兩側櫥窗里的模特兒表演小心跟錯了領隊。公元1993年9月,我所見到的莫斯科“白宮”槍戰之外的社會生活在莫斯科街上,經常有三五成群的俄羅斯人迎面走過向我們用漢語道一聲“你好”更有街頭樂隊一見我們就奏“義勇軍進行曲”,我邊掏小費邊納悶,怎么他們就能準確無
誤地判斷我們是中國人,而不像在其它國家那樣將我們誤認為是日本人呢?為彼得堡作速寫等晚上回到了那布置得極為古樸、典雅的飯店房間裡,才覺得好像感冒了,想問同伴要點兒藥,不料敲錯了門,從隔壁房間出來一個30多歲面目猙獰的彪形大漢,不容我一再道謙,似要強行邀我入內 我猛然意識到可能是遇上了嚮導一再叮囑要避開的彼得堡黑社會人物,那我豈不是真成了送上門的羔羊!急中生智,我隨即轉身回到自己房間,趕忙關緊門。就聽那傢伙在外重重擊門約有5分鐘才罷休,半小時後又來猛敲一陣。
一個既近又遠的地方――島國日本一瞥說起來日本人也很注意鍛鍊身體 星期日一大早兒,在護城河邊安靜的小路上,有些練長跑的人經常與路人撞個滿懷。我住的賓館附近有一座日本武術會館,每天下班後,天一擦黑,竟有成百上千人一批又一批湧入來學習武術,一時間馬路被擠得水泄不通,會館的眾多教練也列隊排在門口 一一大聲寒暄歡迎,形成一種喧鬧非凡的場面
刻意而又自然的美與深藏的醜――西班牙之行思辨細細品味西班牙之行幾起遭遇的酸甜苦辣,我格外珍重用物質上的損失換來的閱歷的積累與思維的深化,每每回憶起去巴塞隆納兩夜一天的奔波,雖然遭搶被偷,跑得又累又乏,還是值得,那座藝術韻味兒濃郁的城市對於人們心智的啟迪將永駐記憶之中。閒話塞維亞――多元文化的歷史成因悠閒與困境 發展與破壞西班牙這古老的帝國 是以其特殊的方式發展著“資本主義”的 那些醉生夢死的王公貴族們沒有把整船整船掠奪來的金銀珠寶用於大量投資辦實體 而是一擲千金 沉湎於安逸的揮霍與享受之中。
極圈邊綠地上的和諧――赫爾辛基一日印象芬蘭之行的印象之所以色彩豐富,是因為經歷確實“不凡”,總有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在最後一分鐘降臨艾麗卡姑娘與突發事件―― 有感於人際關係的多維思考窗外細雨霏霏,屋內艾麗卡侃侃而談。她是單身一人在國外工作,每逢假期她遊歷周邊列國。這姑娘頭腦清晰,求知慾旺盛,獨立能力極強,一本旅遊手冊走遍天下,在馬德里街頭,還見到來自南非、澳大利亞等千里迢迢之外,肩背挎包的青年旅遊者 他們這種獨來獨往的方式,體現出一種文化價值觀。
呵,人們,要小心老外們都喜歡中國飯,不但吃得香,還津津樂道,中國人請客,自然是要去的;生意上的事情,是要用腦筋的自然不會受味覺和肚子的影響。至於不牽扯利益的吃請,就更好辦了。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些在京的國際組織官員或外國機構代表很樂意出席我們的招待會 這本是好事,但有的白天開幕式不來,晚上吃飯來;或者來後對於吃喝的興趣大於交談 是否在這些“中國通”老外的“東方化”了的觀念里 也有了見慣不驚的“不吃白不吃”這一條
談談美國人的宗教觀40歲的參議員約瑟夫 甘迺迪在急於與妻子離婚而後另結良緣時,偏偏好事多磨,遇到了麻煩 其原因恰恰在於他是個天主教徒,而且在教堂舉行過婚禮,所以,除了離婚該經歷的法律程式外,他還必須在教堂里履行一項手續繁瑣、費用高昂的宣布廢棄前次婚姻的儀式
“守法”與“打官司”點點滴滴在遍布全國的公用電話亭里,有些美國人打完電話後總喜歡對準電話機的投幣孔敲敲打打,看看有沒有硬幣掉出來。如果碰巧投幣機出了毛病,唏哩嘩拉掉下一堆錢來,趕快一把捧了回去。對於一向奉公守法的美國人,這種行為又做何解釋呢?聽到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個美國人都會毫不介意地答道:這不算偷,這是電話公司的錯兒,誰讓它不修好機器呢。再說那么大的一個公司也不會在乎這幾個小錢。不過要是碰上一個雜貨鋪的老闆打醬油時多找了幾分零錢,一般的美國人都會將錢如數退回。他們覺得老闆是小本經營,還有一大家人要養活,可不能與電話公司相比。
續篇:從難見分曉的 Q.J.辛普森案看美國法律與社會紐約大學的一位法律系教授告訴他的學生:你們在實習中可以把此案作為美國法律史上最有實力的個人與法律和時間抗衡的典型來研究。
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形形色色所謂美國式的個人主義 反映了美國人一種雄心勃勃的自我奮鬥精神和個性化發展 他們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凡事喜歡自己拿主意,有獨立見解;感興趣的事情願意自己試一試;不希望別人干預或過問自己的隱私,同樣也注意不侵擾別人。這樣就減少了輿論對人們行為的左右,因此而形成的精神禁錮也會相對減輕
續篇:富裕社會的一塊傷疤――美國式個人主義之反思
美國人開朗、直爽,但有時顯得缺乏策略的交往態度,似乎未能抵擋得過日本人在處理與同事及下屬甚至對手關係時那種委婉、頗具心計的方式
美國人在擔心什麼――由一部影片引出的話題
在美國現代社會的購物天堂里 商業區美輪美奐的繁華景觀,舒適方便的購物環境和條件,使人眼花繚亂的精美絕倫的商品擺設以及五花八門、無孔不入的促銷活動,無一不在刺激你的購買慾,鞏固你的金錢觀。是呀,只要有了錢,我就可以擁有並享受這一切,那是何等地舒心而又痛快瀟灑的時刻啊!
美國知識階層婚姻家庭生活軼事瑣記
美國人對婚姻期望值過高 追求完美。他們寄希望於家庭,指望其成為這個動盪不安、競爭激烈的世界之中小小的烏托邦、伊甸園式的避風港。他們不僅是伴侶,而且是孩子的合夥家長,他們又相互要求對方是經濟夥伴
羅曼蒂克式愛情的對象,最好的朋友,合適的顧問,妙趣橫生的伴侶以及家庭修理工或清潔工。文章寫道:舉例來說,替你修草坪或熨襯衣的人,夜裡上床未必是器官享受的好伴侶,任何人都不可能提供上述如此多方面的服務,就像不能指望會計去修剪果樹,以及要過路人掃垃圾一樣各行各業的美國人談工作她是一個高級時裝模特兒。她幹這一行已有8年,領取這個城市第一流的工資:每小時50美元
搖滾樂在美國
當一名“搖滾樂歌星”,這幾乎是許多美國青少年夢寐以求之事。但歌星也有自己的煩惱,也受聲名之累。他們有的苦悶彷徨,最終染上毒癮;有的家庭生活破裂;更有人因勞累過度而死去
保守的英國人與變化著的世界――讀《當代英國的生活》一書札記
英國人傾向於比其他國家的人民保守一些。這個“保守”不是與自稱為保守黨的政黨完全相同的東西。保守意味著接受熟悉的事物,懷疑任何陌生的或外國的東西
英國人的業餘愛好英國人是各類體育運動的愛好者;英國人把同樣的熱情
傾注在音樂上;英國人好出門遠遊;年輕人都愛跳舞;英國人以愛花聞名;英國人以善飲著稱;上夜校,是英國人業餘生活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300萬美元的音樂喜劇《星光快車》英國音樂家安德魯・韋伯由於他的作品《貓群》而在西方社會名聲大噪
觀念的轉變最為重要――從“同性戀、妓女與裸體遊行”談起
對於人們常常提出的一個問題“裸了沒有?”,我不甚明特別是某些男士提問時那種“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好意思,卻又抑制不住好奇的神態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才想起在會議籌備階段,全國婦聯的同志們就對社會上流傳的“NGO是同性戀妓女和愛滋病患者匯集的場所”這一說法很生氣。
形象環境方式五萬人開進八萬人的小縣城 這裡成了一片聯合國的天地。
文化差異引出分歧種種
那天規模最大來勢最洶湧的竟是同性戀要求合法權利的遊行隊伍,約有300多人。在快步行進中,她們高呼著“女同性戀的權力是婦女的權力”遊行隊伍中白種人、更確切地說是美國人居多。就在這當兒,從正對面路口又默默地行進過來一支扯著巨大橫幅、人數不多的隊伍。這是一群身穿齊
地長袍,頭戴蓋頭的阿拉伯婦女 她們的口號是“反對同性戀和亂戀,家庭是社會的唯一維繫”解、交流與進多元文化衝撞、交流的結果,必定是促進相互了解,擴大人們的視野,從而推動人類精神與物質文明的進步
引子――那通亮的生命燈盞為何熄滅?圖書新大陸從哪裡發現?――法蘭克福書展掠影幾個賣書人的小故事書業發展――層出不窮的機遇與挑戰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