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作用

穿甲作用,彈丸依靠本身動能破壞目標裝甲的效應。彈丸穿甲作用的強弱主要取決於著甲時的動能與其橫截面面積之比(比動能)和著甲時的傾角, 比動能大,垂直著甲的彈丸穿甲能力強。現代尾翼式次口徑超速脫殼穿甲彈,初速可高達1800米/秒,採用合金鋼或密度高達18克/厘米3的鎢合金材料,長徑比達12~20,可獲得很高的著甲比動能,其穿甲作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甲作用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彈丸(或戰鬥部)以自身的動能侵徹或穿透裝甲對目標形成的破壞效應。彈丸著速通常為500~1800米/秒,有的高達2000米/秒。在穿透裝甲後,利用彈丸或彈、板破片的直接撞擊作用,或由其引燃、引爆所產生的二次效應,或彈丸(或戰鬥部)穿透裝甲後的爆炸作用,可以毀傷目標內部的儀器設備和有生力量。高速彈丸碰擊裝甲時,可能發生頭部鐓粗變形、破碎或質量侵蝕及彈身折斷等現象。鋼質裝甲板被穿透破壞的主要形式有韌性、花瓣型、沖塞、破碎型和崩落穿透等。
實際上,裝甲板的破壞往往由上述多種形式組合而成,但其中必有一種為主。此外,彈丸(或戰鬥部)還可能因其動能不足嵌留在裝甲板內,或因入射角過大而從裝甲板表面上跳飛。比如,普通穿甲彈小著角對裝甲板的穿透作用通常主要以韌性侵入開始,以剪下沖塞破壞結束,而當其著角較大(≥45°)時則易於發生跳飛;尾翼穩定的桿式脫殼穿甲彈,由於著速大(一般為1300~1800米/秒)、彈芯細長,且在穿甲時彈芯不斷破碎,因而穿甲能力強、大著角時不易跳飛。其穿甲過程一般可分為飛濺成坑、反擠侵徹和剪下沖塞三個階段,是破碎型穿甲、韌性穿甲和沖塞穿甲現象的綜合。
通常將彈丸(或戰鬥部)穿透給定裝甲的機率為50%的撞擊速度,稱為彈道極限速度。在工程上,將大、中口徑穿甲彈彈丸穿透給定裝甲的機率不小於90%的最低撞擊速度,稱為極限穿透速度,常用以度量彈丸的穿甲能力,其大小受到裝甲板傾角、彈丸(或戰鬥部)和裝甲材料性能、裝甲厚度及彈丸(或戰鬥部)質量、結構與彈頭形狀等因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