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造趺

穿山造趺

穿山是浙東黃峙港畔的一個村落,這裡是名聞遐邇的民間藝術———穿山造趺的誕生地。

造趺(fu),又名“肩背戲”,亦稱“造型”與“造臉”(畫臉譜)戲,俗稱“馬嘟嘟”。造趺的造,即造型、造臉(畫臉譜)之意,趺即盤腿端坐的意思。男女少年站在青壯年男子肩上,邊舞邊唱、念、做、打,常見於廟會及重大節慶活動,站立在肩上的叫“天盤”,下面行走的稱為“地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山造趺
  • 類別:民間舞蹈藝術
  • 誕生地:寧波穿山
  • 誕生年代:清道光十九(1839)年
  • 性質: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起源與劇目,傳承與發展,老藝人的心愿,

簡介

穿山是浙東黃峙港畔的一個村落,從前叫荊堤村,“荊”源自宋朝王安石(王荊膠多洪公)曾在此當縣令“築碶拒鹹”,當地百姓為紀念王安石而得名。這裡是名聞遐邇的民間藝術———穿山造趺的誕生地。
穿山造趺
造趺(fu),又名“肩背戲”,亦稱“造型”與“造臉”(畫臉譜)戲,俗稱“馬嘟嘟”。造趺的造,即造型、造臉(畫臉譜)之意,趺即盤腿端坐的意思。男女少年站在青壯年男子肩笑榜上,邊舞邊唱、念、做、打,常見於廟會及重大節慶活動,站立在肩上的叫“天盤”,下旋碑槓尋面行走的稱為“地盤”。
穿山村靠海,歷史上曾為著名的穿山港,港口與上海、舟山、台州等地通航,不僅是浙東貨物的集散中心之一,也是海貨的交易地,故舊時村中男子常以肩挑手拉腿跑做腳夫謀生,穿山曾有個“腳夫會”。由於腳夫腳力好,適合做“地盤”,因此,為穿山造趺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今,穿山造趺不僅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人後繼有人,觀眾群體日漸恢店糊膠復,可謂重獲新生。

起源與劇目

穿山造趺始於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當時,穿山村有人去寧波,在廟會時看見這種肩背表演的形式,不禁被其吸引,後經借鑑移入穿山村。
歷史上,穿山村附近的蘆江廟會規模宏大,往往會隔年舉行一次,時間通常是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五,穿山村就以民間藝術形式造趺、高蹺、獅子竄形式參加廟會。最早參加廟會的造趺,當時以少年扮童男童女或八仙,騎在成年人的肩上,但不表演,百姓俗稱“馬嘟嘟”,這是造趺發展的初始。
到了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造趺發展為成人雙肩立童,少年扮“活觀音”及《借東風》等劇目中的人物,但沒有唱和舞蹈,只是從原來騎在成人肩上發展成站立在成人肩上。
到1912年後,又發展成“天盤”扮演戲中人物,能唱會舞,“地盤”也能配合動作的獨特民間歌舞形式。由於肩背表演的局限性,當地村民逐步把肩背改進成肩坐,後又改變為肩站。
1912年後,造趺成為肩上的孩童會唱念做打(稱天盤),地上的成人配合孩童的表演舞動腳步(稱地盤),因此造趺又有了肩胛戲之稱。“天盤”有了表演,對“地盤”的要求更高了,如天盤表演追打,“地盤”則需緊邁圓步;“天盤”做亮相動作,“地盤”必須停頓立正;“天盤”演唱時,“地盤”必須踏步、跺腳或轉身加以配合等等。
人們看造趺無非兩個形式,一是看巡遊,即看人物造型,二是看錶演,造趺表演時,先是全體出場,恥束紋屑繼而繞八字,走圓場,然後逐對表演。穿山村造趺傳統劇目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雌雄金錢豹格鬥》、《春草戲貪官》、《岳雲與金國公主交戰》和《薛丁禁樂采山三請樊梨花》共5對。
查當地《鎮海縣誌》,上載:“造趺,兩人為一對,由10歲左右兒童扮演各種戲劇人物,站於成人肩上,稱‘天盤’或‘上盤’,肩負者稱‘地盤’或‘下盤’,負童而走,隨鑼鼓節奏,摹擬戲劇動作,上下配合默契,流行於穿山一帶。”
從前,浙東行廟會時,由於觀者似海如潮,一般節目往往被人群所遮掩,後面的人們很難看到。而造趺由於演員站在人肩上表演,高出人群,加以技巧驚險,還有劇情,拳請恥因此,格外吸引人。從前廟會時,人們常說:“造趺一出來,場面就熱鬧了。”

傳承與發展

穿山村主要姓氏為丁、周,因此造趺第一代藝人為丁、周二姓的祖先。
穿山造趺
第二代藝人周尚秀,因體魄強壯又精通武術,人稱“武壯”。約於清朝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將肩背戲的造趺改編為造型戲,表演者扮演活觀音等劇目。
第三代藝人丁月林(生於1870年)將原名造型戲更名為造趺。
第四代藝人丁玉清(生於1904年)因父傳授,曾扮演“天盤”中的小羅春和金錢豹等角色,先後學會了“天盤”打花鼓、大補缸、金錢豹、雙看相等20多套劇目,多次應邀去外地重大廟會獻藝。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這種獨特民間藝術的傳承,又由於老藝人的熱情傳藝和指導,穿山造趺隊得以發揚光大。
第五代藝人周德興、王靜波,周德興現任造趺隊總務兼古、時裝劇的編導及化裝,王靜波現任造趺隊編導兼古裝劇目的導演。此外,像丁阿根、丁象藏、丁榮法、王靜波等藝人雖年過半百,但十分喜愛造趺,兼任了排演教練。其中周德興老人,已培養出了第七、第八代藝人和藝苗。
第六代藝人為丁榮祥、周呂長、王靜祥、樓名珍、周方群、丁而榮、王靜華等30多人。曾應邀多次參加外地遊行表演,出演的節目有《兄妹開荒》、《雙下山》等。
第七代藝苗有周旭君、周幸峰、顧東波、樓裕君、周歡春、周振雨、周依會、丁劍平、樓丹娜、樓維娜等,這些人是當地國小造趺藝苗基地的小學生,均為“天盤”角色,穿山造趺後繼有人。

老藝人的心愿

年近9旬的第五代藝人周德興,家裡珍藏著不少有關造趺歷史的材料,其中有手抄的《穿山村民間舞蹈造趺發展史》、《穿山史志》和已經出版的《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寧波卷》、《寧波民間舞蹈》等。
據周德興老人介紹,造趺戲要緊的是“天盤”和“地盤”配合默契。周德興老人9歲時開始當“天盤”,後來也做過“地盤”。他笑著說,當年站在他肩頭的小女孩,如今已經當上外婆了。他兒子做過“地盤”,孫女則是“天盤”。那時兒子背著孫女經常出去看演出。如今,他的孫女也培養成為“天盤”了。
周德興說,穿山造趺歷來都是附近一帶廟會上深受歡迎的民間藝術項目,5對裝扮一新衣著鮮艷的金童玉女高高在上,威風凜凜。廟會上人山人海,他們的人最高,老遠就能看得見。初見造趺的人不禁會問“這是真的嗎?”下面的人看到上面的孩子往往不相信,還以為是木頭人。等孩子們一開腔一表演,又是一片驚呼:“真的,真的,還會唱呢!”如今逢年過節,如果附近有穿山造趺表演,觀眾往往人山人海。
確實,想要挑幾個敢站在大人肩上面的孩子也真不易。孩子們一站上去,全靠下面的大人扶住他(她)的小腿。如果腿打顫,不敢站、不敢看,那就別說唱念做打了。造趺講究的是“天盤”和“地盤”的配合,“天盤”在上面又舞又打,“天盤”之間也有各種各樣的對手戲,這就需要“地盤”配合好“天盤”的各種動作;如果一個往前,一個要往後,就非跌跤不可。人們看上去都是“天盤”在表演,其實“地盤”是基礎,同樣十分重要,更何況上面孩子的安全,大多掌控在下面“地盤”手裡。
周德興只念過4年書,文化程度不高,卻寫過很多造趺戲劇本。造趺戲的唱念做打,“地盤”走場的線路,都裝在他的心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金錢豹》、《春草闖堂》等都是造趺戲的傳統劇目。周德興老人在傳統戲基礎上,作了創新,編寫了《兄妹開荒》、《雙下山》等新劇目。周德興老人有一個心愿,這就是希望“穿山造趺代代相傳”。
從前,浙東行廟會時,由於觀者似海如潮,一般節目往往被人群所遮掩,後面的人們很難看到。而造趺由於演員站在人肩上表演,高出人群,加以技巧驚險,還有劇情,因此,格外吸引人。從前廟會時,人們常說:“造趺一出來,場面就熱鬧了。”

傳承與發展

穿山村主要姓氏為丁、周,因此造趺第一代藝人為丁、周二姓的祖先。
穿山造趺
第二代藝人周尚秀,因體魄強壯又精通武術,人稱“武壯”。約於清朝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將肩背戲的造趺改編為造型戲,表演者扮演活觀音等劇目。
第三代藝人丁月林(生於1870年)將原名造型戲更名為造趺。
第四代藝人丁玉清(生於1904年)因父傳授,曾扮演“天盤”中的小羅春和金錢豹等角色,先後學會了“天盤”打花鼓、大補缸、金錢豹、雙看相等20多套劇目,多次應邀去外地重大廟會獻藝。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這種獨特民間藝術的傳承,又由於老藝人的熱情傳藝和指導,穿山造趺隊得以發揚光大。
第五代藝人周德興、王靜波,周德興現任造趺隊總務兼古、時裝劇的編導及化裝,王靜波現任造趺隊編導兼古裝劇目的導演。此外,像丁阿根、丁象藏、丁榮法、王靜波等藝人雖年過半百,但十分喜愛造趺,兼任了排演教練。其中周德興老人,已培養出了第七、第八代藝人和藝苗。
第六代藝人為丁榮祥、周呂長、王靜祥、樓名珍、周方群、丁而榮、王靜華等30多人。曾應邀多次參加外地遊行表演,出演的節目有《兄妹開荒》、《雙下山》等。
第七代藝苗有周旭君、周幸峰、顧東波、樓裕君、周歡春、周振雨、周依會、丁劍平、樓丹娜、樓維娜等,這些人是當地國小造趺藝苗基地的小學生,均為“天盤”角色,穿山造趺後繼有人。

老藝人的心愿

年近9旬的第五代藝人周德興,家裡珍藏著不少有關造趺歷史的材料,其中有手抄的《穿山村民間舞蹈造趺發展史》、《穿山史志》和已經出版的《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浙江省寧波卷》、《寧波民間舞蹈》等。
據周德興老人介紹,造趺戲要緊的是“天盤”和“地盤”配合默契。周德興老人9歲時開始當“天盤”,後來也做過“地盤”。他笑著說,當年站在他肩頭的小女孩,如今已經當上外婆了。他兒子做過“地盤”,孫女則是“天盤”。那時兒子背著孫女經常出去看演出。如今,他的孫女也培養成為“天盤”了。
周德興說,穿山造趺歷來都是附近一帶廟會上深受歡迎的民間藝術項目,5對裝扮一新衣著鮮艷的金童玉女高高在上,威風凜凜。廟會上人山人海,他們的人最高,老遠就能看得見。初見造趺的人不禁會問“這是真的嗎?”下面的人看到上面的孩子往往不相信,還以為是木頭人。等孩子們一開腔一表演,又是一片驚呼:“真的,真的,還會唱呢!”如今逢年過節,如果附近有穿山造趺表演,觀眾往往人山人海。
確實,想要挑幾個敢站在大人肩上面的孩子也真不易。孩子們一站上去,全靠下面的大人扶住他(她)的小腿。如果腿打顫,不敢站、不敢看,那就別說唱念做打了。造趺講究的是“天盤”和“地盤”的配合,“天盤”在上面又舞又打,“天盤”之間也有各種各樣的對手戲,這就需要“地盤”配合好“天盤”的各種動作;如果一個往前,一個要往後,就非跌跤不可。人們看上去都是“天盤”在表演,其實“地盤”是基礎,同樣十分重要,更何況上面孩子的安全,大多掌控在下面“地盤”手裡。
周德興只念過4年書,文化程度不高,卻寫過很多造趺戲劇本。造趺戲的唱念做打,“地盤”走場的線路,都裝在他的心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金錢豹》、《春草闖堂》等都是造趺戲的傳統劇目。周德興老人在傳統戲基礎上,作了創新,編寫了《兄妹開荒》、《雙下山》等新劇目。周德興老人有一個心愿,這就是希望“穿山造趺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