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與演進特徵進行了綜述,分析了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並套用空間相依性、空間異質性、空間變異性的區域化理論分析方法對中國省域尺度上FDI流入與創新活動之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分布特徵進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基於隨機性和結構性的空間計量經濟模型的設定、估計、檢驗的研究思路
基本介紹
- 書名: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
- 又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經濟研究系列
- 作者:李新忠、汪同三
- ISBN:9787509785003
- 頁數:356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作者簡介
李新忠,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博士後研究工作出站,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汪同三,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學術委員、國家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
目錄信息
第一篇 空間計量經濟學發展綜述
第一章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在中國的發展概況/3
第一節 空間計量經濟學發展概述/4
第二節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的發展變化和前沿套用/14
第三節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在中國的套用前景與進一步研究的問題/33
第二篇 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基礎
第二章 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分析/43
第一節 經濟變數的空間相依性、空間異質性與空間變異性/43
第二節 空間權重矩陣/46
第三節 空間滯後/48
第四節 空間相依性的表現形式/49
第五節 空間自相關的度量與檢驗/56
第三章 空間計量經濟模型的設定/63
第一節 空間滯後模型/63
第二節 空間誤差模型/64
第三節 高階空間回歸模型/65
第四節 混合空間過程模型/66
第五節 時空面板模型/67
第四章 空間計量模型的估計方法/69
第一節 空間計量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計法/70
第二節 空間計量模型的空間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法/71
第五章 空間計量經濟模型的檢驗/73
第一節 基於誤差項空間相依性的檢驗/73
第二節 空間模型的拉格朗日乘數檢驗方法/75
第三篇 空間計量經濟學實證研究
第六章 跨國公司價值鏈和創新產出的空間分布機率模型/79
第一節 空間機率模型/80
第二節 模型結果分析/84
第三節 主要結論/91
第七章 創新集聚與擴散的空間計量經濟分析/93
第一節 創新集聚與擴散的空間統計特徵/93
第二節 創新集聚與擴散的空間自相關分析/102
第三節 主要結論/111
第八章 創新活動的空間外溢效應/112
第一節 創新活動集聚與擴散的空間知識生產函式模型/113
第二節 創新活動集聚與擴散的實證結果/114
第三節 主要結論/135
第九章 區域經濟成長的空間外溢效應研究/136
第一節 研究區域概況和數據源/137
第二節 空間自相關效應的度量與檢驗/138
第三節 空間外溢效應的計量模型分析/141
第四節 主要結論/144
第十章 FDI的技術外溢及影響因素的定量研究/148
第一節 影響FDI技術外溢的決定性因素/149
第二節 FDI技術外溢的主要渠道/151
第三節 生產率的構成與技術外溢幅度的測度方法/151
第四節 主要結論/155
第十一章 金融發展對經濟成長的長期和短期影響/165
第一節 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關係的文獻調查/167
第二節 變數選取與數據描述/170
第三節 理論與實證模型/178
第四節 實證結果/181
第五節 主要結論/190
第十二章 FDI對中、日、韓三邊經濟體區域內貿易的影響/196
第一節 韓、中、日區域內貿易與投資一體化的程度/200
第二節 中國與韓國和日本雙邊貿易的基本特徵/202
第三節 韓國與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基本特徵/204
第四節 韓國和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及對雙邊貿易影響的模型分析/207
第五節 主要結論/231
第十三章 FDI流入的貿易特性/233
第一節 FDI流入與國際貿易的互動關係/234
第二節 FDI流入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240
第三節 變數選取與數字特徵/243
第四節 模型與方法論/246
第五節 模型結果/255
第六節 主要結論/268
第十四章 FDI流動的產業升級效應/273
第一節 基於FDI流動推動的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與模式/273
第二節 FDI流動所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關係/277
第三節 中國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徵/281
第四節 FDI流入的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徵/283
第五節 FDI流入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的模型分析與檢驗/284
第六節 主要結論/303
第十五章 FDI流入的空間集聚對中國持續創新能力的影響/309
第一節 FDI流入的空間集聚與空間相依性/309
第二節 基於空間滯後效應的FDI流入的區位選擇/321
第三節 基於空間滯後的不同類型創新產出的空間溢出效應/323
第四節 主要結論/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