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目標監視雷達:搜尋、監視、跟蹤和識別空間目標並測定其坐標和軌道參數的雷達。
搜尋、監視、跟蹤和識別空間目標並測定其坐標和軌道參數的雷達。
空間目標監視雷達是空間監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探測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探測器、太空梭及各種空間碎片等空間目標,也可兼顧對彈道飛彈的預警。
空間目標監視雷達多採用相控陣邊掃描邊跟蹤體制,具有全天候、全天時觀測能力。為便於觀測空間目標,在北半球通常架設在低緯度地區,天線朝向偏南。主要功能是搜尋、監視規定的空間區域,及時發現並跟蹤新出現的目標,測定其軌道參數,判別目標類型。對於軌道目標(衛星、軌道碎片等),精確測定其軌道參數,獲取目標信息,如大小、形狀、姿態等,據此進行目標分類編目、識別衛星的國際編號及其特性,預測軌道碎片的衰變期等,評估目標的威脅度,建立目標資料庫,編報各種空間目標的活動情報,為發展航天事業和科學試驗等空間活動提供支援,並為反衛星武器系統提供信息。若為彈道飛彈目標,則進一步確定飛彈飛行軌道,計算彈著點和發射點,及時上報飛彈來襲情報。典型雷達如美國AN/FPS-85空間目標監視雷達,架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軸線對準墨西哥海灣的南部。主要戰術技術指標:工作頻率442兆赫;探測距離5600~7000千米;覆蓋範圍:方位120°,仰角0°~105°;天線口徑:發射29.6米×29.6米,接收58米(直徑);峰值功率32兆瓦,平均功率400千瓦。
1957年蘇聯首次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也隨之產生與發展。美國和蘇聯是最先研製、使用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的國家,到20世紀80年代已有較完善的空間目標監視系統。空間目標監視雷達主要是相控陣雷達,但單脈衝雷達和雙基地雷達也曾用於空間目標監視。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提高雷達的跟蹤能力和作用距離,滿足空間目標日益增多及探測小目標、隱身目標的要求;採用大口徑多極化天線、寬頻信號、一維或二維成像技術,提高對目標的測量精度和識別能力;發展陸、海、天基等多平台空間目標監視雷達。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