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政治學視角下小產權房的形成機制與調控政策研究》是依託南京林業大學,由李志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間政治學視角下小產權房的形成機制與調控政策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志明
- 依託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近年來,小產權房的盛行致使城市規劃失控,房地產市場受到衝擊,城市社會空間分異加劇。儘管中央部委多次頒發檔案,嚴格控制小產權房的開發,然而這些調控政策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小產權房依然呈蔓延的態勢。因此,亟待研究小產權房的形成機制問題,這是推進城鄉統籌、實現健康城市化的迫切要求。.針對相關研究在對象認識、機制解釋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本項目從空間政治學這一新的視角考察小產權房的形成機制。首先,從空間權力、空間權利和行動策略這三個方面建構解釋小產權房形成機制的分析框架。接著,以南京為例進行實證研究,考察作為結構性制約因素的國家權力在集體土地上的運作策略,分析其對土地財產權利造成的影響,再考察相關利益主體對這種權利的認同狀況,並分析其可能的行動邏輯與策略。最後,基於實證分析的結果,提出小產權房問題的調控政策。.本項目可以豐富我國非正規住房研究的內容,提升對中國城市非正規性現象的認識。
結題摘要
近年來,小產權房的盛行致使城市規劃失控,房地產市場受到衝擊,城市社會空間分異加劇。儘管中央部委多次頒發檔案,嚴格控制小產權房的開發,然而這些調控政策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小產權房依然呈蔓延的態勢。因此,亟待研究小產權房的形成機制問題,這既是制定有效調控政策的邏輯基礎,也是推進城鄉統籌、實現健康城市化的迫切要求。不同於很多相關研究將小產權房看成是一種靜態的社會現象並從巨觀的法律和制度層面探尋其成因機制,本課題將小產權房看成一種違法占用空間的行動,進而考察這一行動的激發機制及其空間效應。在研究的方法論層面,首次運用空間政治學的理論方法並整合批判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相關前沿成果,從空間權力、空間權利和空間抗爭這三個層面建構了小產權房形成機制的分析框架。在研究策略上,本課題遵循結構化理論的基本原則,將巨觀的理論分析與微觀的實證研究相結合,既考察制約主體行動的結構性力量,又分析主體能動性展現的策略,同時關注認同政治對主體能動性的激發作用。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本課題研究了南京市小產權房的發展演變歷程與空間分布,探尋了小產權房開發建設與行銷的運作機制,掌握了小產權社區的人口結構和居民的社會生活狀況。基於空間政治學視角下小產權房形成機制的分析框架,從利益剝奪、空間權利貧困和社會保障缺失這三個方面考察了南京城鄉結合部地區農民面臨的結構性制約,分析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面對財政困境的認同政治建構狀況。通過對南京市典型小產權社區的深度訪談,發現正是集體土地上的空間發展權利被排斥以及財政困境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自治職能嚴重異化,激發了村集體和農民對國家空間治理的反抗性認同的建構,小產權房這種違法建設行為才最終得以發生。因此,小產權房的產生並非完全是經濟利益驅動的結果,課題從國際城市非正規性研究的視野,提出建立一種包容性的規劃認識論以應對日益嚴重的城市非正規性問題。課題繼而從微觀實證的角度考察了小產權房對南京城市發展所造成的具體影響與空間效應,在此基礎上從規劃控制、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加大土地監管力度和擴大保障性住房覆蓋面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小產權房問題的調控政策。在本基金資助下,課題還研究了當前農民工的住房問題和保障性住房問題,試圖從系統的角度來探索解決小產權房問題的策略。 本課題豐富了我國非正規住房研究的內容,並為轉型期中國城市發展中的空間矛盾與衝突問題提供新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