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大地測量學中大氣折射理論》是2011年測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捍衛、丁安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間大地測量學中大氣折射理論
- 作者:張捍衛 丁安民
- 出版社:測繪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4月1日
- 頁數:26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3022494
- 外文名:The Theory of Atmospheric Refraction in Space Geodesy
- 語種:簡體中文
《空間大地測量學中大氣折射理論》是2011年測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捍衛、丁安民。
《空間大地測量學中大氣折射理論》是2011年測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捍衛、丁安民。內容簡介《空間大地測量學中大氣折射理論》是測繪科技專著出版基金資助。《空間大地測量學中大氣折射理論》較全面地闡述了電磁波在大氣中傳播...
《空間大地測量學中的大氣折射理論》是2011年測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捍衛。內容介紹 《空間大地測量學中大氣折射理論》較全面地闡述了電磁波在大氣中傳播所涉及的各項問題。開篇講解了與大氣折射理論研究有關的物理學基礎,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對大氣折射指數制定的有關標準和決議,不同觀測技術...
《現代大氣折射引論》是2006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豪健,符養,洪振傑。內容簡介 大氣折射理論及其改正的研究在天文學和大地測量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就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是由於大氣結構和活動的複雜性,這個問題呈現了特殊的困難。自牛頓以來,近代自然科學包括天文學不斷發展,一代又一...
《空間大地測量理論基礎》是1998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征航。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該書主要介紹了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基礎知識。包括二體問題,衛星攝動理論,時間,歲差與章動理 論,極移原理及參考坐標系概念,大氣折射原理和地球自轉基礎理論。該書為普通高等院校教材,也可供從 事地球科學,...
大氣折射改正是天體視高度比真高度大時兩者高度的差異。舊稱“蒙氣差”。由於地球周圍大氣的折射作用,觀測者所看到的天體的方向與天體的真方向有差別,天體視高度比真高度大,兩者高度的差異稱為“大氣折射改正”。天體愈近地平,改正值愈大,在地平線時約為35',在天頂時為零。大氣折射改正還隨溫度、氣壓而變化。
這是天體測量學與大地天文學的邊緣學科,在測站(通常稱為天文點)使用天體測量儀器觀測天體以測定天文經度和緯度,也可測定測站至相鄰固定目標的方位角從而確定測站的子午線。學科要義 簡介 通過觀測天體以測定地麵點(又稱天文點)的天文經度、緯度和該點至相鄰固定目標的方位角的理論和方法。它是實用天文學的分支學科...
除了用傳統的大地測量方法外,還要採用新的空間大地測量手段。前者包括高精度重複水準測量、天文測量、重力測量等,後者包括甚長基線干涉測量、衛星雷射測距、衛星都卜勒定位和GPS衛星定位、衛星雷達測高、衛星跟蹤技術等。大地測量學 研究在廣大地面上建立國家大地控制網,測定地球形狀、大小和重力場的 理論、技術與方法的...
在衛星大地測量中,不可能沿電磁波傳播路線直接測定對流層的折射數,一般可以根據地面的氣象數據來描述折射數與高程的關係。 [2]由於大氣濕度隨地理緯度、季節和大氣狀況而變化,尚難以建立折射數濕分量的理論模型,一般採用與乾分量相似的表示方法。積分可得沿天頂方向對流層對電磁波傳播路徑影響的近似關係: 公式 數字分析...
衛星大地測量學是研究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地麵點定位以及測定地球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研究歷史 研究利用人造衛星進行地面定位以及測定地球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它是對地觀測的一個重要方面。人造地球衛星的出現,給大地測量帶來了巨大變革。衛星大地測量學可以解決常規測量中...
探討了利用天氣大氣折射測定值建立中性大氣折射延遲實測模型的理論和方法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河南省科技創新人才項目1項。出版專著3部(①張捍衛, 丁安民, 雷偉偉· 空間大地測量學中的大氣折射理論, 測繪出版社, 2011;②王文均, 張捍衛· 非線性地球自轉動力學, 科學出版社, 2009;③張捍衛, 許...
大氣折射對GPS觀測結果的影響,往往超過了GPS精密定位所容許的精度範圍。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通過模型加以改正,或在觀測中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減弱,以提高定位精度。定義:對接收到的時號的時刻消除時號從發播地到收時地的傳播時延所加的改正。套用學科:測繪學(一級學科);大地測量學(二級學科)
子午線弧長計算是經典大地測量問題之一,因子午線弧長問題涉及橢圓積分,不能直接求出,其經典算法是按二項式定理展開的級數展開。為提高收斂速度,國際上多以橢球的扁率來進行代換。利用橢球扁率進行對子午線弧長公式的簡化,豐富了子午線弧長的理論與套用。對引潮力位的影響 固體潮廣泛用於地球物理、空間科學與地震監測研究...
光學測距:一、直接方法,測量光往返目標所需要時間,然後通過光速c = 299792458m/s 和大氣折射係數 n 計算出距離D。二、相位測距,測出發射和接收光波的相位差得到目標的距離。定義 由於直接測量方法中的測量光往返目標所需要時間的測定是比較困難,所以常用的光學測距方法是相位測距。光學測距是利用晶體調製光束,...
本科生課程:《工程測量》、《變形觀測與數據處理》、《測繪學概論》、《大地測量學基礎》研究生課程:《大氣折射理論及套用》、《高等套用測量》科研概況 研究方向 工程建築物變形監測質量控制、大氣折射理論與套用、大地測量學及其套用 主要成就 主持過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及10多項企、事業單位委託課題,獲省...
GPS作為一種空間大地測量技術,本身並不具備測定世界時(UT)的功能,但由於一方面GPS衛星軌道參數和UT相關,另一方面,也和測定地球自轉速率有關,而自轉速率又是UT的時間導數,因此IGS仍能給出每天的日長(LOD)值。IGS還能進一步求定章動項和高解析度的極移(達每2小時1次),後者主要源於IGS各觀測站觀測質量的...
教師。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地測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大地測量、GPS測量、工程變形 監測方面的研究。參加編寫《大地測量學》,《大地測量學基礎》兩本教材。先後參加 和主持了多項測繪科研項目,主要包括:三維大氣折射場理論與套用研究,GPS技術建立 “行政區多城鎮不均勻合級聯網”的研究,武漢長江二橋變形監測研究,...
當年他和珀蒂測定了許多液體和固體折射率,發現根本不存在微粒說所述的和密度成正比的關係;此外,他還認識到1801年楊的干涉理論能更好地解釋色偏振等實驗事實。因此,當1815年,當菲涅耳的關於光的衍射論文在法國科學院初次宣讀時,就得到阿拉果和珀蒂的全力支持,他們用折射實驗證明波動說的優越性,並回駁拉普拉斯等...
羅三明,男,1965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1989年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專業,學士學位。中國地震學會會員,中國測繪學會會員,中國地震學會空間對地觀測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地震預報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科技委委員。近年來,...
他引用希臘哲學家的話,並使用巴比倫的觀測結果和巴比倫的月球理論。14世紀的天文學家西奧多·梅利特尼茨說他的出生地是希臘城市托勒梅斯Hermiou(希臘語:Πτολεμαΐς“Ερμείου)在Thebaid(希臘語:Θηβαΐδα[Θηβαΐς] )。但是年代過於久遠,並且沒有其他證據可以證實或矛盾...
本書根據在南京大學天文系授課的講義編寫.全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包括時間計量系統,天球坐標系,影響天體坐標的各種因素——大氣折射、視差、光行差、歲差、章動等,以及恆星位置的計算.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天文系的教材,也可供天文學、大地測量學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參考.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球面三角學和其它預備...
為了建立天文大地網的天文經緯度,大多用全能經緯儀測定。天體的視運動是地面觀測者直 接觀測到的天體的運動。天體在作周日視運動時,經過天球上一些特殊的圈(包括大圈和小圈)或點,這些現象在天體測量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2)視差、大氣折射和光行差的理論及其套用。視差是觀測者在兩個不同位置看到同一天體的方向之...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由三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 信號接收機。GPS定位技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優點,使其在各類大地測量控制網的加強改造和建立以及在公路工程測量和大型構造物的變形測量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套用。GPS導航儀 簡單地說,GPS...
但這一理論並非神聖不可侵犯,自1955年以來一系列理論與實驗研究企圖發現超光速現象,多個實驗顯示超光速是可能的。物體要到光速需要無限能量,而在平行空間下無法超光速。現已有科學家提出構想,將物體前方的空間壓縮,將物體後方的空間擴大來超過光速。只是需要巨大的能量,現有科技也無法做到。
畢業於中南大學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教授課程 承擔《計算機圖形學》、《測量學A》、《測量學B》、《測量學實驗A》、《數字影像處理》課程教學工作。獲獎項目 1.“精度優於±5″的自動陀螺定向與亞毫米級精度機器人位移監測技術”獲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6完成人)2.“電機學交流電機繞組的磁動勢”...
工程熱物理與空間技術專家,中國太空飛行器熱控制技術學科創建人之一。許厚澤,1934年5月4日出生於安徽歙縣,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62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許厚澤原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近代外部重力場逼近理論研究。模型逼近方面,...
我們提到擬極差而不是極差的原因正是這種“污染”與未知的接收機時鐘偏移量。GPS定位有時被稱為三邊測量,但更準確地稱為偽三邊測量。遵循誤差傳播規律,接收器位置和時鐘偏移量都不是精確計算的,而是通過從大地測量學已知的最小二乘平差程式估計的。為了描述這種不精確性,已經定義了所謂的GDOP量:精度 的幾何...
根據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第十三次會議的決議,實際氣象條件下調製光折射率n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a=1/273.16為空氣膨脹係數;t為實際大氣乾溫單位℃;P為大氣壓單位mmHg;e為實際水汽壓單位mmHg;ng為標準氣象條件(t=0℃,P=760mmHg,e=0mmHg)下調製光的折射率:其中λ為單色光波長,單位微米(μm);nλ為單色...
不變子空間問題 不動點理論 不可知論 不列顛博物館 不確定關係 布達拉宮 布爾巴基學派 布拉格學派 布朗運動 布雷艦 步槍 步談機 部位記號說 C CT 掃瞄器 cai 財政學 採礦 彩票 彩色電影 彩色顯像管 彩色音樂 can 蠶豆 cao 漕運 草的提升運輸機 草莓採摘機 草染 ce 測風儀器 測謊儀 測量術 測樹 測血壓 策...
理論模型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據高速運動的衛星瞬間位置作為已知的起算數據,採用空間距離後方交會的方法,確定待測點的位置。假設t時刻在地面待測點上安置GPS接收機,可以測定GPS信號到達接收機的時間△t,再加上接收機所接收到的衛星星曆等其它數據可以確定以下四個方程式:上述四個方程式中待測點坐標x、 y、 z ...
低—低SST的理論最初是由Wolff(1969)提出來的。1978年歐洲空間局(ESA)就提出了一項稱為“ SLALOM飛行”的計畫。 80年代初美國又提出了一項“重力衛星飛行計畫”(GRAVSAT),後被“重力位研究飛行計畫” (GRM)所代替,其目的是通過在同一個低圓極軌道上的兩顆衛星約六個月的連續跟蹤測量,以100km的空間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