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中國有個句子叫:“此時無聲勝有聲”。它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中,語言變得蒼白無力,人們早已從作者描繪的場景,人物的心理活動、行為舉止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啟示
在教學中,也存在著“空白”效應。教師要善於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教師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鍊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教師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白,批評之後,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示例
教學中,如法國作家
都德在《
最後一課》描寫主人翁韓麥爾先生:“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幾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後……向我們作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這段文字描寫,讀者從主人翁的行為舉止已完全了解他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作者沒有著力描述主人翁的語言,卻已把要歌頌的
愛國主義精神渲染到極點,同時也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又如:一位老師在朗讀課文《
孔乙己》,當他讀完最後一句“……大約
孔乙己的確死了”,全班學生肅然,課堂頓時沉寂——他們沉浸在思考中。這位教師維持著這種“課堂空白”,並不急於講課,讓學生繼續自己去咀嚼、體味文章的內涵。兩、三分鐘後,一個學生長吁了一聲,課堂又活躍起來了。這位老師馬上抓住時機提問:孔乙己這個人似乎很可笑,但你讀完之後,笑得出來嗎?有什麼感想?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即使笑,也是沉悶壓抑的。”,“孔乙己既可憐又可氣。”好!這位老師感到很滿意,因為他並沒有講解,而學生卻已正確理解了教材的意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可見空白效應運用得恰到好處會帶來神奇的效果。目前,中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運用空白效應情況如何呢?情況並不樂觀。
原理分析
中國現代教育,選才的方法和依據從來未變,考試成績一直是選才的唯一依據。學校教育永遠跟著考試這根指揮棒轉。在教學中,教師為追求升學率,往往把“滿堂灌”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在課堂上象個機器人一樣忙於聽課,忙於記筆記,對教師講授的內容來不及消化就吞進肚子裡去了。“堂上記筆記,課後背筆記,考試憶筆記,考完忘筆記”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1)“滿堂灌”的教法極易使學生產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勞,容易引起學生“分心”現象。(2)從記憶原理看,“滿堂灌”的教法不易使學生記憶所學知識,這是因為後者受到
前攝抑制的緣故。(3)從創造和想像原理來說,“滿堂灌”的教法容易使學生產生惰性,滿足於現成的答案,不利於培養創新思維。
相反,在課堂教學中留下空白點,學生受
後攝抑制的影響較少,在課堂中大腦可以得到積極的休息,由聽轉為思,容易記憶所學知識,而且更容易盪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漣漪。
教學中的套用
空白效應在授課前的運用
上課鈴響,教師走進教室時,面對吵吵嚷嚷的教室,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剛走上講台的教師也許會大聲疾呼制止學生吵鬧。可是任憑你如何大聲嚷嚷,如何生氣,學生也許都無動於衷,教室也許依然如故。而有經驗的教師則會一言不發走上講台,用威嚴的目光環視四周。這時,教室卻會奇蹟般迅速安靜下來。這就是空白效應帶來的效果:威嚴的目光和恰當的沉默讓學生更快地從吵鬧中醒悟過來——上課時間已到。
空白效應在課堂上的運用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分析得出:人們的注意分
有意注意和
無意注意兩種。無意注意是初級的、不持久的注意,而有意注意才是高級的、持久的注意。
據有關實驗表明: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入課堂後,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大約能維持20分鐘。在這之後,學生的神經便處於相對抑制狀態,注意力難以集中。教師應抓緊這寶貴的20分鐘,精心設計導語,然後通過新穎、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或形式,提高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習課文主要內容。其餘時間用討論、提問、講練結合等方式來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刺激人的眼、耳、鼻、手、腦等器官,鞏固
課堂教學內容。
如果我們把課堂的40分鐘都用來講授知識點,不給學生留下一點思考餘地,學生就會覺得疲憊不堪,從而對授課內容感到厭倦。我們就達不到
教學目的了。
空白效應在作業和考核中的套用
現代教育,教師一般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並把完成情況作為衡量學習成績的一部分。結果,部分學生把完成作業看作負擔,不懂裝懂,胡亂抄襲下來應付了事,甚至花錢請人代勞。這樣,不但掩蓋了學習的真實情況,而且也不利於教師的授課,等到考試暴露出問題時已經晚了。
目前,有些學校開始實行改革,不把學生平時作業情況列入學業成績的考核範疇,允許學生作業出現空白。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採取滿足和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體現因材施教的思路。
實行這樣的改革,對學生而言,學習的自主權交還自己後,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學習心態和動機發生根本變化。有同學就表示:“我們會以良好的心態盡力完成作業,再也不用為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了。”結果,學生抄襲作業現象大大減少,
學習效率反而事半功倍。
對教師而言,由於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布置同樣難度的作業比較難看出學生掌握程度如何。改革後,教師布置作業時,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分層次布置作業,教師明確哪些作業是必做的,哪些是選做的。第二,作業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給學生一個靈活掌握作業的餘地,防止“一刀切”。第三,根據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有目的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及時調整授課進度,從而做到面向全體,培優補差,發現學生創新的火花。
相應地,在平時測驗、考試中,也允許學生留空白,允許學生重考,從中取最好的成績。這樣,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使學習變成自覺的行動;另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程度及時補救,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相反,那種因學生考不好就橫加指責、訓斥的做法,只會使學生以不健康的心態來對待考試——為了避免挨罵,往往會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弄到高分數。這種現象對有些學生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不已為然。
空白效應在批評中的套用
教育犯錯學生,恰當地套用空白效應也很重要。缺乏經驗的教師,喜歡喋喋不休地批評犯錯學生,使得學生心扉緊閉,有時甚至當場“頂牛”對罵起來,既影響教師形象,又收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批評學生最好留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再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教育效果反而會事半功倍。其實,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問候、一句玩笑話有時也可以讓犯錯學生心領神會,心存佩服和感激。
對待愛面子和偶然犯錯學生,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一邊繼續上課,一邊不動聲色用責備眼神掃射他一眼或眼睛瞧著別處,不點名批評某事。這樣既保全了學生的面子,又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過錯,
教育目的就容易達到。
對待累教不改的學生,恰當地套用空白效應更重要。一次,一位學生憎恨班主任對他的嚴格管理,揚言說要殺死班主任。這話剛好給他班主任聽到了。按常人的第一反映必定很生氣,接著就會狠狠地臭罵學生一頓。但這位老師深知空白效應的神力,他控制自己的情緒,一言不發地把學生叫回自己的房間,把房門一關,說:“你不是想殺我嗎?現在可以動手了!”一句話開口就把學生嚇得跪地求饒了。其實,這位學生在跟班主任回宿舍的路上,看見他一聲不吭,心慌得早已七上八下,不知他會如何處置自己。當房門一關時,他的心裡防線就崩潰了。經過此事後,這位學生改變了對班主任的看法,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重點中學。
空白效應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明白空白效應的神力後,在使用時要注意掌握時候,並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應的。也就是說,留“空白”是一門藝術,不是一件簡單、隨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設計,找到引與發的必然聯繫,並在點撥之後,使學生有聯想,有垂直思考與平面思考的交叉點。然後以“發問”、“激題”等方式的誘因激起學生的思維,從而使之上下聯繫,左右貫通,新舊融合,用所思、所慮、所獲填補思維空白點,獲取預期的效果。
本著教書育人的宗旨,廣大教師還應勇於實踐,敢於創新,改變“
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恰當地使用空白效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