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時自適應信號處理》是2001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永良。
基本介紹
- 作者:王永良
- ISBN:9787302038764
- 頁數:191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1
內容介紹,章節目錄,
內容介紹
章節目錄
-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 1.2 空時二維自適應信號處理的研究進展及其相關問題
- 1.2.1 相控陣天線與超低副瓣技術
- 1.2.2 雜波抑制與相位中心偏置天線技術
- 1.2.3 最優處理與運算量問題
- 1.2.4 降維處理與誤差問題
- 2.1 引言
- 1.2.5 非均勻雜波環境問題數據採樣要求
- 1.2.6 非正側面陣雜波特性及其信號處理
- 1.2.8 熱雜波抑制
- 1.2.7 有源干擾與雜波同時抑制
- 1.2.9 方法的實測數據檢驗
- 1.2.10 處理器算法結構與實現
- 1.3 結論與展望
第2章 機載雷達雜波抑制技術
- 2.2 TACCAR技術
- 2.3 DPCA技術
- 2.3.1 物理位置上的CPCA
- 2.3.2 電子DPCA
- 2.4 現代DPCA技術
- 2.5 小結
第3章 機載相控陣雷達雜波特性及其分析
- 3.1 引言
- 3.2 天線模型
- 3.2.1 發射方向圖
- 3.2.2 接收方向圖
- 3.3 雜波特性
- 3.3.1 二維雜波數學模型
- 3.3.2 雜波協方差矩陣
- 3.3.3 功率譜
- 3.3.4 特徵譜
- 3.4.1 雜波子空間定義
- 3.4 雜波子空間分析
- 3.4.2 理想雜波子空間分析
- 3.4.3 存在誤差時雜波子空間分析
- 3.4.4 計算機仿真分析
- 3.5 小結
第4章 空時自適應處理原理
- 4.1 引言
- 4.2 空時自適應處理的基本原理
- 4.2.1 空時最優處理器的原理、結構、算法
- 4.2.2 抑制雜波的機理
- 4.2.3 廣義旁瓣相消器
- 4.3 最優處理器與現代DPCA的相互關係
- 4.4 空時自適應處理涉及的有關主要問題
- 4.4.1 運算量
- 4.4.2 採樣率
- 4.4.3 誤差影響
- 4.4.4 環境因素的影響
- 4.4.5 天線方向圖
- 4.5 小結
第5章 空時自適應處理方法
- 5.1 引言
- 5.2.1 空時級聯自適應處理
- 5.2 空時級聯與時空級聯自適應方法
- 5.2.2 時空級聯自適應處理
- 5.3 輔助通道法
- 5.3.1 輔助通道法原理與結構
- 5.3.2 輔助通道特徵矢量接收機
- 5.3.3 輔助通道法性能分析
- 5.3.4 簡化的輔助通道法
- 5.4 時空二維Capon法
- 5.4.1 時空二維Capon法原理
- 5.4.2 性能仿真
- 5.5 多通道聯合自適應處理方法
- 5.5.1 M-CAP方法的結構與原理
- 5.5.2 M-CAP方法性能分析
- 5.6 先空時自適應後濾波方法
- 5.6.1 ASF方法的結構與原理
- 5.6.2 ASF方法的性能模擬分析
- 5.7 先滑窗濾波再空時自適應處理方法
- 5.7.1 FSA方法描述
- 5.7.2 FSA方法性能模擬
- 5.8 局域聯合處理方法
- 5.8.1 JDL方法描述
- 5.8.2 JDL方法性能分析
- 5.9 組合空時主通道的自適應處理方法
- 5.9.1 變換矩陣的構成
- 5.9.2 物理意義及實現結構
- 5.9.3 CMCAP方法性能模擬
- 5.10 廣義相鄰多波束法
- 5.11 和差波束法
- 5.11.1 Σ 法原理
- 5.11.2 頻域Σ 法原理
- 5.11.3 擴展的Σ 法
- 5.11.4 性能模擬分析
- 5.12 三維處理
- 5.12.1 三維處理的基本原理
- 5.12.2 性能模擬分析
- 5.13 增加輔助單元的二維Capon法
- 5.13.1 固定於主雜波區增加輔助通道的空時二維聯合處理方法
- 5.13.2 固定於主雜波區增加二維輔助“波束”的混合處理方法
- 5.14 小結
第6章 空時自適應處理典型方法的綜合性能比較與分析
- 6.1 引言
- 6.2 系統改善因子的性能比較
- 6.2.1 理想情況下的性能比較
- 6.2.2 有陣元誤差情況下的性能比較
- 6.2.3 不同PRF情況下的性能比較
- 6.2.4 雜波起伏頻寬的影響比較
- 6.2.5 載機偏航的影響比較
- 6.2.6 同時存在多種非理想因素時的性能比較
- 6.3 運算量比較
- 6.4 數據採樣要求比較
- 6.5 實現複雜度比較
- 6.6 小結
第7章 空時自適應處理的穩態方向圖
- 7.1 引言
- 7.2 STAP方法的方向圖畸變機理分析
- 7.3 自適應方向圖的保形技術
- 7.3.1 去掉小特徵值
- 7.3.2 對角載入技術
- 7.3.3 部分自適應技術
- 7.4 方向圖保形能力比較與分析
- 7.5 空時二維頻響特性
- 7.6 小結
第8章 空時自適應處理的統一理論與處理框架
- 8.1 引言
- 8.2 空時自適應處理的統一理論
- 8.3 統一框架與模型
- 8.3.1 空時二維自適應降維處理的統一處理框架
- 8.3.2 統一數學計算模型
- 8.4 四大域變換及其特點
- 8.4.1 陣元-脈衝域處理系統
- 8.4.2 波束-脈衝域處理系統
- 8.4.3 都卜勒-陣元域處理系統
- 8.4.4 波束-都卜勒域處理系統
- 8.5 子空間雜波自由度
- 8.6 子空間雜波自由度分析
- 8.7 四大域不同結構處理器的性能比較
8.8 小結
第9章 非正側面陣的空時自適應處理
- 9.1 引言
- 9.2 非正側面陣雜波分布特性
- 9.2.1 二維雜波分布
- 9.2.2 非正側面陣二維雜波數據模型
- 9.2.3 fd-R分布
- 9.2.4 強雜波譜寬分析
- 9.3 非正側面陣的空時自適應處理策略--空時頻三維聯合處理
- 9.4 非正側面陣性能仿真分析
- 9.4.1 非正側面陣二維Capon法性能
- 9.4.2 非正側面陣M-CAP法性能
- 9.5 脈衝重複頻率的最佳化設計
- 9.5.1 PRF最佳化設計思路
- 9.5.2 計算機仿真
- 9.6 小結
- 10.2 干擾的空時二維分布特點與最優處理器抑制
- 10.2.1 干擾的空時二維分布特點
第10章 雜波與干擾同時抑制的方法
- 10.1 引言
- 10.2.2 最優處理器實現干擾與雜波的同時抑制
- 10.3 空域濾波與全空時自適應濾波相結合的方法
- 10.3.1 全自適應空間濾波和輔助通道MTI串聯
- 10.3.2 同時抑制干擾和雜波的輔助通道時-空濾波器
- 10.3.3 空間和時-空輔助通道濾波器串聯
- 10.4 雜波與干擾同時抑制的實用方法
- 10.4.1 時空級聯處理法
- 10.4.2 空時聯合處理法
- 10.5 密集干擾的抑制
- 10.6 地形散射干擾的抑制
- 10.7 相干轉發乾擾的抑制
- 10.7.1 孔徑-CPI的平滑
- 10.7.2 子頻帶平滑
- 10.7.3 樣本選擇
- 10.7.4 降低靈敏度
- 10.8 小結
第11章 空時自適應處理的算法
- 11.1 引言
- 11.2.1 採樣矩陣求逆算法
- 11.2 幾種典型的算法
- 11.2.2 廣義最大似然比檢測算法
- 11.2.3 局域聯合廣義似然比算法
- 11.2.4 特徵相消器算法
- 11.3 數據選取方法
- 11.3.1 分段自適應數據選取方法
- 11.3.2 非均勻檢測數據選取方法
- 11.4 遞推算法
- 11.4.1 均方域算法
- 11.4.2 數據域算法
- 11.5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