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

空心病

空心病,價值觀缺陷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並稱之為“空心病”。由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心病
  • 領域:教育、健康
  • 提出者: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
  • 提出時間:2016年11月
簡介,症狀,治療,原因,反思,案例,

簡介

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症狀為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疲憊、孤獨、情緒差,感覺學習和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人生看不到希望,終日重複沒有結果,生活迷茫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價值觀缺陷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並稱之為“空心病”。
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空心病”的核心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即必須要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症狀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

治療

作為精神科醫生,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原因

基礎教育唯分數論功利主義,存在人格和身心缺陷;新生進入大學,陷入迷茫和困惑等。是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評價教育的一項重要指標。中國基礎教育長期重視知識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單一分數標準評價學生,這讓學生面臨很大的學業壓力、升學壓力,個性和興趣得不到充分發展,是厭學、倦怠情緒的根源。大學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辦學政績的導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因此,對學生的需求並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有的學生是帶著夢想進大學的,但進入校園後,很快就對大學失望,進而喪失人生的目標。

反思

引起社會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是心理諮詢工作者的責任,但基本前提是:尊重學生的權利,保護學生的隱私。這是育人的基礎。
站在大學立場,空泛地指責基礎教育,而忽視大學責任,並不利於解決問題,而且,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從自己做起,審視自身的作為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是改善教育最基礎的力量。

案例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 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