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校園:網路傳播與教育

空中校園:網路傳播與教育

本書以前瞻性的視野,闡述了網路教育對人的生存方式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網路教育模式的變革,國外網路教育的經驗,國區域網路絡教育的現狀和發展等,並對如何選擇網路學校、如何使用網上資源等作了具體的指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中校園:網路傳播與教育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3頁
  • ISBN:7309029585
  • 作者:傅榮校 楊福康
  • 出版日期:2001年9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電腦網路傳播已將人類帶進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個社會就是信息傳播社會。這個時代就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和知識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和核能,已成為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內容。它標誌著人類將從此面臨一種新的文化傳播模式。

媒體推薦

後記
網際網路廣泛介入於社會成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使得人類又到了思考和改變以往行為方式的時候了。在網際網路基礎上,如何開展教育,引導學習,現在看來,既涉及到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的變革,也關係到學習觀念和教育體制的革新問題。作為高校教育和教學工作者,也作為社會信息化的研究人員,我們在前人的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尤其是參考了陶文昭、詹英兩位學者編寫的《網路教育》一書),編著了這本書稿。本書由傅榮校負責統稿並撰寫引言、第一、二、三、六章;楊福康撰寫第四、五章,並負責收集遠程教育網、網上學校及大學網址(附錄四)。
本書得以殺青並付梓出版,我們要感謝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邵培仁教授,作為信息傳播專家,他從新媒體基礎上的信息傳播和大眾傳播革命方面,向我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並對我們的研究和寫作予以很大的關注和指導;同時我們也要感謝嘉興高等專科學校金庸圖書館的陸加敏女士,她向我們提供了許多有關資料。由於我們學識有限,書中欠缺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專家們批評、指正。
傅榮校
2001年4月於西子湖畔

圖書目錄

.COM時代的智者寶典(總序) 邵培仁
引 言 走進網路社會的教育
第1章 網路時代與教育的革新
1.1 教育要變革
1.傳統教育的三次變革
2.教育繼續革命——第四次教育變革
1.2 網路所造就的空間及文化屬性
1.退而織網
2.進入賽伯空間
3.網路文化屬性的新張揚
1.3 與教育結緣的網路
1.為什麼一定是網際網路?
2.各國進展中的網路教育革命
3.我國基於網際網路基礎發展的教育未來
1.4 網際網路給教育帶來了什麼?
1.全方位感受信息
2.更新教育觀念
3.所影響的教育內容
4.未來教育機構的變遷
5.需要研究更多的教育問題
第2章 基於網際網路的現代遠程教育
2.1 遠程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1.遠程教育的三代模式
2.傳統教育與現代遠程教育
3.現代遠程教育的特徵
4.現代遠程教育的技術基礎
5.現代遠程教育系統
6.現代遠程教育的模式
2.2 女口何選擇網路學校
1.當你決定選擇遠程教育需牢記的
2.當你決定接受遠程教育需明確的
2.3 專家對遠程教育的評價
第3章 教育模式的大變革
第4章 網上學校
第5章 網上資源
第6章 震盪由此引起
附錄一 《普通高校招生計算機網上錄取工作試行辦法》
附錄二 《初、中等學校校園網建設規範》(徵求意見稿)
附錄三 美國遠程教育的原則
附錄四 國內教育網址選輯
參考文獻
後記
……

文摘

書摘
1.為什麼一定是網際網路?
從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看,只有到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才能看到教育革命的真正到來。
為什麼一定會是網路呢?
20世紀最後十年里,有幾個重要的統計數字可能鮮為人知:1993年,全世界PC個人電腦的數量達到了4 000萬台,第一次超過了汽車的銷量。1994年,個人電腦的數量又激增至5 000萬台,把電視機和錄像機的銷量也甩到身後。1995年,全球各種電子光碟讀物大約有10 000種。其中,電子百科全書的銷售量,第一次超過了用紙張印刷的百科全書。
統計數字是枯燥的,但它們卻昭示著人類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已經悄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英語中信息“傳播”和“通信”是同一個單詞(Communica-tion)。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教育是廣義上的信息傳播或通信過程,它同樣是一種特殊的遠程信息傳播或通訊。即按照一
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信息內容,通過有效的媒體通道,把知識、思想、觀念和技能等遠程地傳送給教育對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還能實時進行雙向交流活動。
正如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首創“地球村”概念的馬歇爾·麥克盧漢指出的那樣:任何傳播都需要媒體,媒體是人體的延伸,媒體就是信息。

3.起來,挑戰老師
互動式教學的結果,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轉變為以學生
為中心。當然這種轉變對老師來說,似乎是一件不那么痛快
的事。
當你使用的教學軟體本身就在不斷地教你的時候,還用得
著傳統意義的老師嗎?當全世界的知識都可以聲色俱全地通過
電話線或者電(光)纜,像自來水一樣廉價和方便地流進你家的
時候,你還用得著辛辛苦苦地去買書交學費上學校嗎?筆者自
己也是一個大學老師,每當我想起在網路上學生接收到的知識,
可能遠遠超過我所能傳授的程度和範圍時,我就會對這種角色
的轉變感到恐懼。學校是知識分子最終的家園,教師是知識分
子最正統的形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知識分子藏身這
個堅固的“象牙塔”也有一天會坍塌嗎?而這時,專家的警告又
更會敲打大學老師的靈魂:小心,網路顛覆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院長阿瑟·列文日前發表談話
指出,新科技和網際網路所產生的強大衝擊波有可能導致美國現
行的大學體系徹底解體。
列文說,他所指的新科技包括有可能取代書本的硬體以及組織和顯示網上教學材料的軟體。他稱上述硬體和軟體的結合可使美國的高等院校為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提供教育服務。如果再加上其他因素,比如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類技術將使高等教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列文是在某網路教育軟體企業資助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時講上述一番話的。大約有350名教育學者、高等院校信息系統管理員參加了這次會議。
列文還說:技術已經被廣泛用於通過網際網路傳播現有的大學課程,但是新技術的真正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例如虛擬現實技術套用一旦獲得普及,學生通過這種技術到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去做一次親身體驗,傳統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將不那么重要了。列文說:“對大學教師來說,這是一個令他們感到恐懼的未來。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擁有其他任何一代人所不曾擁
有的機遇:改造現有的教育模式,在未來的教育模式上打下我們的烙印!”
他還說,今後隨著遠程教育的普及,今天的3 600多所大學校園還有沒有必要全部保留都將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因為學生在任何一個地點都能夠接受教育,完成學業。列文估計,未來傳統的大學校園雖然還會存在,但是它們必須與只存在於網際網路上的虛擬大學展開競爭。他認為未來最受歡迎的可能是綜合了傳統校園和純粹的網上大學兩種模式的大學辦學模式。
美國學者詹姆斯·H·斯尼德爾也在《未來學家》上撰文提出,在從工業化時代教育轉向資訊時代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將失去金錢、地位和權力。他認為,教育中新的經濟意義包括以下一些趨勢:
第一,由勞動密集型轉變為資本密集型。工業化時代的教育很少使用技術,它是低技術和勞動力集約型教育。與此相反,資訊時代教育則是資本密集型的,包括輔導在內的教育資源,是通過網路、高清晰度電視、多媒體電腦等。想學習的人可以獲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創造出來和發布的教育資源。在一種全國通行的傳統教科書以外,現在又增加了“虛擬課程”、“虛擬教室”和“虛擬學校”。
第二,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生產轉化。在傳統的教室教學中,每一個教室至少要有一名極為熟練的專職老師是進行充分教學所必需的;而在資訊時代要取得同樣的教學效果,只需要少得多的老師。
第三,從小規模範圍評價轉變為大範圍評價。工業化時代教育要求一個教室一個教室地進行評價,資訊時代的教育課程可以在同一時期被成千上萬的學生採納,這就形成了課程評價的一個大市場。如何對課程進行科學的認證、評價,顯然具有極高的意義。
第四,從壟斷轉變為競爭。工業時代的教育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壟斷,因此學生處在確定的某一年級某一課程時,對課程和教室乃至老師都別無選擇。而在資訊時代,由於消除了時空上
的障礙,因而學生就有了選擇自己的課程、專業和同班同學的可能和權力,從而使學校和老師都形成了競爭。
總而言之,網際網路給教育的影響,其產生的經濟意義顯示出了一種權力的轉移,即權力從區域教育工作者轉向全國教育工作者甚至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再轉向學生。目前,全國教育工作者之所以獲得權力,是因為關鍵的教育資源是在全國的基礎上產生和分配的;而學生之所以可以起來挑戰老師,獲得權力,是因為他們現在有了選擇的機會,他們不再完全需要依靠所在區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教育資源,學生可以炒教育工作者們的“魷魚”。

3.數字圖書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存儲和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信息的種類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傳統圖書館的機制顯然不能滿足這些需要。因此,人們提出了數字圖書館的構想。數字圖書
館是一個電子化信息的倉儲,能夠存儲大量各種形式的信息,用戶可以通過網路方便地訪問它,以獲得這些信息,並且其信息存儲和用戶訪問不受地域限制。
數字圖書館是將包括多媒體在內的各種信息的數據化、存儲管理、查詢和發布集成在一起,使這些信息得以在網路上傳播,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信息。數字圖書館利用多媒體資料庫技術、超媒體技術,針對數位化圖書館中各種媒體的特性,在圖像檢索、視頻點播和文獻資料提供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檢索方案。在當今電子商業、環球市場、虛擬機構日
趨普及的年代,Bit Library作為一套完善的媒體資產管理系統,無疑創造了一個安全穩妥的環境,方便共享和銷售數字資料。
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在資訊時代的發展,它不但包含了傳統圖書館的功能,向社會公眾提供相應的服務,還融合了其他信息資源(如博物館、檔案館等)的一些功能,提供綜合的公共信息訪問服務。可以這樣說,數字圖書館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樞紐。信息化、網路化、數位化,這一連串的名詞符號其根本點在於信息數位化;同樣電子圖書館、虛擬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不管我們用什麼樣的名詞,數位化也是圖書館的發展方向。
現有的圖書館上網是一種形式,還有另一種形式的網上數字圖書館。隨著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發展,一種新的數字圖書館概念正式產生。
數字圖書館沒有排成架的書架,也沒有那泛著古老氣息的卷宗和檔案。數字圖書館是運用現代最新信息技術所支持的信息資源系統工程。建設數字圖書館的計畫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首先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主開始籌備的。儘管目;前對數字圖書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總的來說,數字圖書館不僅是簡單的館藏資源的數位化,而且是要把數位化了的資源按照統一的標準來進行加工,形成超大規模的資源,並實現資源庫的無縫連線,形成空中圖書館。
我們可以用以下兩個互補的觀念來理解數字圖書館:一方面,數字圖書館是一個存在於分散式網路中的總體,既包括許多(可能是異質的)數字資源庫,也包含與其相關的創建、查找及利用這些數字信息的整個技術系統。它處理和連線各種形式(常常是多媒體的聲、像、圖、文、電影等)的數位化對象,使用戶無論身在何地,任何時間都能存取它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圖書館是信息存儲與檢索系統的重大延伸。另一方面,數字圖書館又是一個面向全球的虛擬的社團,進人數字圖書館系統的每個人和團體都能與這個系統上的數據和信息產生互動。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多種多樣的物理位置的信息單位的擴展、增強和集成。在這些信息單位中,選擇、收集、組織、保存多類資源並支持用戶群體對它們的存取,這些單位不只是圖書館,還包括博物館、檔案館、學校和實驗室。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