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餄”這道地方美味菜餚的,在三秦大地,八百里關中一帶,只有涇陽一地。“讓餄”,按照諧音即為軟和一意,才上飯桌,熱氣拌著香氣,早已讓頑皮稚童急切地咂吧著嘴巴,吐一下舌頭,大聲疾呼“讓餄上來了”,一邊麻利地伸出筷子,一邊再也忍不住口水呼啦從口角流出。大人們任其頑皮的樣子不說,也迅速加入朵食美味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餄
- 主要食材:雞蛋,豬肉,饅頭
- 分類:特產,陝西涇陽
- 口味:香甜味美,營養豐富
- 小名:讓活
歷史起源,源頭一,源頭二,讓餄本意,製作方法,選料,做法一,做法二,其他,
歷史起源
源頭一
1900年,正是吳家寡婦(安吳寡婦)生意興隆時,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到西安,吳家寡婦向慈禧太后捐獻了十萬兩白銀,以及一個價值連城的楠木屏風,慈禧十分高興,因此被慈禧認作干女兒,並封為“一品夫人”。吳周氏為表敬意特意聘請涇陽當地名廚來到西安,為慈禧太后烹飪涇陽地方美食。慈禧太后吃後覺得其中一位名為楊貴財的廚子做的那道菜非常好吃,於是她就問那道菜的菜名。楊師傅就回答到:“這道菜叫讓餄”,讓餄就由此得名
源頭二
“讓活”雖是小吃,但卻陝西的一位大名人有淵源。
清末時社樹村里大戶劉家有個後生叫劉浮生,此人風流儒雅精到書畫,年輕時一個人跑到四川雅安做起了買賣,有一天劉浮生無意間碰見了到雅安辦事的于右任先生,鄉當見鄉當兩眼淚汪汪,兩人又是對酒當歌又是筆墨揮毫,劉浮生崇拜于右任的英才,於老讚賞劉先生才華,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慨。數年後于右任功成名就,但對劉浮生先生的雅安盛情一直在懷,回三原老家時專程上門拜訪了劉浮生,見貴客上門劉浮生激動萬分,立刻捧出祖上秘制的食品款待於老,于右任品嘗後連連用說“讓活,讓活”,從此劉家這道秘傳小吃就流傳開了,小吃的名字就是於老口說的“讓活”。
讓餄本意
讓餄陝西涇陽縣方言,其本意軟活,錦軟的意思,以軟錦筋香為特點。現盛行於涇陽縣境內,為宴請親朋好友,逢年過節必備的佳品。在涇陽當地有一句俗語叫“無讓餄不成宴席”之說。當年只有皇帝才有的口福,如今大多數陝西人也能品嘗到。
製作方法
選料
以肥瘦各一籠計
肥肉:最好是肋骨上的肥肉,去掉豬皮。2斤左右。
瘦肉:最好是肥肉上的瘦肉。2斤左右。
雞蛋:50---60個。(20個左右用於攤雞蛋餅)
鹽、味素:適量。
油菜油:0.5斤左右
生薑:最好用老薑1.5斤左右。
生蔥:去掉綠葉的白乾大蔥。2---3斤
饃花:70---80個。最好用買下的涼饃,揉成饃花,把饃皮去掉。
紅、黃:各一包,用水花開。
調和水:用大料調和熬成,適量。
粉面汁:少量粉面用水和成汁子。
做法一
把準備好的肥肉和蔥姜用清水淘淨、晾乾,用刀砸成肉泥,加入菜油,將雞蛋打碎,蛋黃倒入肥餡內,蛋清全部加入瘦肉餡內。
再將事先準備好的吃黃水適量拌入肉餡中攪勻,再將一半饃花倒入,加入適量的鹽和味素攪勻。
以能用手丸成團且不掉水但能看到水為宜,若太乾,可加少量調和水。放置0.5---1小時後,將其灘在籠里,以兩指厚為宜,底下最好用蒸布墊上,以防油掉在鍋中。
再將事先準備好的吃黃水適量拌入肉餡中攪勻,再將一半饃花倒入,加入適量的鹽和味素攪勻。
以能用手丸成團且不掉水但能看到水為宜,若太乾,可加少量調和水。放置0.5---1小時後,將其灘在籠里,以兩指厚為宜,底下最好用蒸布墊上,以防油掉在鍋中。
(有愛好著,還可以將拌好的料分成兩半,一半染成紅色,另一半染成黃色,現將紅色攤上,在中間加一些木耳、蝦米之類的東西,再將黃色的那半攤上),勻火燒30分鐘即可。
做法二
1:攤雞蛋餅。將鍋在火上燒熱,用油紙察光(有煙但不焦為宜),把鍋從火上提下,用勺子舀一勺雞蛋汁在半鍋沿繞一圈,在想法使之攤勻,不能有露洞,以不爛為宜。
2:拌餡:和肥肉的一樣,只是用蛋黃和吃紅。
3:卷餡:將雞蛋餅一分為二,拿出一半,在上面塗上粉面汁,將拌好的瘦餡攤成古樓子,再將其用蛋卷捲起來。
4:蒸卷點:勻火,蒸30分鐘左右即可。
5:點紅:剛蒸出的肥瘦讓餄,趁熱可用吃紅水點紅。就是用手蘸點紅水,向讓餄上撒撒,意圖裝飾。
其他
這道菜餚冬季可當熱菜吃,夏季可當冷盤用,只須沾蘸用油潑辣子、醋、鹽等配置好的調料水即可食用。這道菜,入口綿軟,香甜味美,營養豐富,老少鹹宜。涇陽讓餄,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種風味佳肴,也是涇陽特有的一種美味佳肴,在涇陽幾乎是逢宴席必上的一道菜,長出現在過年、結婚、喪事等較大的事情的宴席上出現。此小吃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小吃,食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