穞,漢語漢字,讀作lǔ,其本意為自生稻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穞
- 拼音:lǔ
- 部首:禾
- 鄭碼:MFRK
- 筆順:31234352512112511
- 筆畫數:17
- GBK:B774
- U:7A5E
詳細釋義
拼音 | 釋義 |
---|---|
lǔ | 同“穭”。自生稻也。 |
穞,漢語漢字,讀作lǔ,其本意為自生稻也。
拼音 | 釋義 |
---|---|
lǔ | 同“穭”。自生稻也。 |
穞豆衣:為黑大豆的種皮。灰色或灰黑色,卵圓形,或成碎片狀。體輕,質脆。具豆腥氣味。草藥產地 全國各地均栽培。種子或種皮入藥,種皮稱為穞豆衣。成熟時收取。性味歸經 甘,平。歸肝,腎經。功效作用 1.滋陰養血,平肝益腎:適用於肝血不足,血虛肝旺,或陰虛陽亢所致的頭痛眩暈。2.滋陰清熱:用於陰虛...
穞,漢語漢字,讀作lǔ,其本意為自生稻也。詳細釋義 (參考資料:)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力舉切《集韻》《韻會》《正韻》兩舉切,𠀤音呂。自生稻也。又《韻會》與穭同。《唐書·馬燧傳》懷州穭生於境。又通作旅。《後漢·光武紀》嘉穀旅生。《注》寄也。不因播種而生。《前漢·天文志》參主...
野大豆,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野大豆GlycinesojaSieb. et Zucc.的種子。分布於東北及河北、陝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補益肝腎,祛風解毒之功效。用於腎虛腰痛,風痹,筋骨疼痛,陰虛盜汗,內熱消渴,目昏頭暈,產後風痙,小兒疳積,癰腫。別名 穞豆、零烏豆、...
唐代醫學家陳藏器寫道“穞豆,味甘,溫,無毒……生田野,小黑”,從產地和種子的形態可見“穞豆”應為野大豆(Glycine max subsp. soja)而非栽培大豆,說明唐代時藥用黑豆仍限定為黑色種皮的野大豆而不含栽培大豆。宋《本草圖經》描述大豆:“其豆有黑白兩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其緊小者為雄豆,入藥尤佳”...
以乾燥、色黑、無雜質者為佳。主產江西,江蘇。現今商品穞豆衣(亦稱穞豆皮或料豆衣)藥材,即為本品。穞豆原出《本草拾遺》,其原植物歷代均有考證,但意見不一,尚無結論。化學成分 黑大豆皮含矢車菊甙和飛燕草素-3-葡萄糖甙,又含果膠18%。又含乙醯丙酸和多種糖類。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注釋: 黑豆因色黑而名,又名烏豆、穞豆,性味甘平,入腎經。養陰補氣,滋腎明目。黑棗即大棗之皮色黑者,亦有柿科植物柿樹的小柿子,形如棗,比棗小,又名軟棗。此湯中之黑棗當為前者,養血補肝、滋腎暖胃,治虛勞損。蓮子甘、澀、平,入心、脾、腎經,養心安神,補腎健脾,諸物相合,滋腎補脾,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