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積沙石槨磚室墓
- 出土地點:西安百花家園
- 館藏地點: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 所屬年代:西漢
2012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北郊配合百花家園地下車庫建設工程中發掘了9座漢墓,其中編號M6的一座西漢墓規模宏大,墓壙內積沙,尤其是在磚砌墓室內砌築石槨,是西安地區較為少見的漢代墓葬形制,墓葬雖盜擾嚴重,但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現將該墓的發掘情況作一簡要報導。
該墓
墓道,位於墓室東側,平面呈梯形,東窄西寬,靠近墓室一端開口殘寬約4.6米,自上而下殘存兩級台階,第一層台階距開口約1.5米,台階寬0.35米,再向下約1.7米有第二層台階,寬0.35米,再向下約2.8米至底部,底寬約1.25米。墓道內填土經夯打,夯層清晰,厚約0.20-0.30米。
過洞,位於墓道與墓室之間,條磚砌壁券頂,底呈斜坡狀,有較硬的踩踏面。過洞長4.7米,寬1.10米,壁殘高1.5米。
封門,三重。第一重位於過洞入口處,條磚橫、縱隔層平砌。第二重位於過洞與墓室接合處,僅殘存一層。第三重,位於前、後室之間,石門兩對,分別封堵南北並列後室。
耳室,位於甬道南北兩側,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由地面下挖一長方形豎穴,在底部用條磚、子母磚砌築耳室,其封門是甬道的兩側壁,從甬道看不出耳室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耳室長3.1米,寬1.5米,高1.40米。北側耳室盜擾嚴重,南側耳室保存完好,出土器物豐富。
墓室,位於甬道西側,其做法為先自地面下挖一長方形土壙,底部先墊約0.50-0.60米的卵石,卵石之間填以細沙,再在之上砌築磚室、石槨,之上再以細沙填實,再上填土夯實。 從墓道保存情況看,墓壙四壁亦應有兩層台階,惜被破壞,其規模大小不可知,底部長7.8米,寬4.8米。墓室,砌於墓壙底部中央,四壁距墓壙壁約0.60米,其間填以細沙,由前、後室組成。前室,條磚、子母磚砌壁券頂,頂部塌毀,高度不詳,前室東西長1.9米,南北寬2.8米,壁高1.75米。後室,由南北並列兩室組成,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磚室混合結構,下部為石板砌築並列雙槨室,石槨之上為磚砌並列券頂。石槨,由厚約0.20米厚的沙岩石板砌築,內側磨平,外側較粗糙,石板之間由“Z”形槽相扣接,均有刻劃或墨書標識其位置的文字,並列槨室前室由小門相通,以兩對石門與前室相隔。槨室長4.58米,寬1.30米,高1.55米。
該墓盜擾嚴重,骨架與葬具已無法搞清,但仍出土了大量器物。器物主要出土於墓室前室及南室之內,尤其是南耳室未經盜擾,主要有釉陶鼎6、盒2、壺1、倉5、罐4,硬釉瓷壺2,銅灶1、釜1、甑1、勺1、弩機2、銅環2及車馬器、五銖錢、鐵釜、鐵刀等。
該墓未出土明確紀年或墓主的文字資料,其年代及墓主身份只能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作大體推斷。該墓出土的陶器青綠釉或墨綠釉,器型上鼎、盒、壺、倉、罐均具有西漢晚期的典型特徵,出土的錢幣最晚也為西漢晚期,不見新莽錢或東漢五銖錢,所以該墓年代當在元、成、哀、平的西漢晚期。從墓葬形制與規模看,該墓屬大中型墓葬,墓壙開口雖被破壞,但底部邊長近8米,寬近5米,尤其是用厚20厘米厚的石板構築石槨,顯示了該墓主人不同尋常的地位,出土器物中殘存的6件釉陶鼎、2件青釉瓷壺、銅灶等也再現了墓主人較高的地位,據此我們認為該墓主至少為一高級貴族官吏,甚或高至列侯。另外,西安地區西漢石槨墓也不多見,公布的有鹹陽任家咀22號墓和西安北郊楊家莊2號墓兩座,但在結構也與這次發現的M6有較多不同,任家咀22號墓僅以石板構築成並列石槨,無磚砌墓室,楊家莊2號墓則也僅用石板構築石槨,但分為前、後室,與多槨箱結構較為相似,而這次發現的M6則是磚石混合結構,前室磚室,後室內為石槨,外為磚室,且雙券並列,這在西安地區是極少見的,為西安地區漢墓的結構與葬俗研究提供了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