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錯覺是指當自我由於消極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臨威脅時,用自我概念的理想、誇大對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現實的樂觀等作為緩衝器,來保護自己的自尊。並以不現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誇大、個人控制的知覺和不現實的樂觀主義為其表現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極錯覺
- 外文名:positive illusion
- 提出者:Shelley Taylor等人
- 最早提出時間:1988
起源提出,表現形式,不現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誇大的個人控制的知覺,不現實的樂觀主義,在婚戀中作用,積極錯覺在戀愛關係中的形成機制及作用,
起源提出
真正提出積極錯覺(positive illusion)這一詞語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當屬Shelley Taylor等人。在那之前很多研究者用bias或者error來表示錯覺,後來,Shelley Taylor等人在1988年將bias和error改為一個更寬泛的詞,即illusion。這種術語的改變是有原因的。Bias和error意味著可能是一種由失誤或其他一些暫時的忽略所導致的短期錯誤或歪曲(Funder,1987)。相反,illusion意味著是一種更一般的、更長久偏向和失誤,或者說他們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反應方式或定型(Shelley E.Taylor&Jonathon D.Brown,1988)。
Taylor等人在提出積極錯覺時並沒有確切地對它進行界定,後來,研究者們根據對Taylor等人的文章的理解提出了對積極錯覺的認識。如田錄梅等人指出積極錯覺就是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田錄梅,張向葵,2007);王瑋(2007)認為Taylor等人提出的“積極錯覺是指用自我概念的理想、誇大對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現實的樂觀等作為緩衝器,來保護自己的自尊。這些總結有利於人們更深入地認識積極錯覺、為促進積極錯覺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表現形式
雖然Taylor等人沒有確切地定義什麼是積極錯覺,但他們指出了積極錯覺的三種表現形式,即不現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unrealistically positive views of the self)、誇大的個人控制的知覺(exaggerated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control)和不現實的樂觀主義(unrealistic optimism)。
不現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
傳統的觀念認為人們日常的自我知覺是理性的、有邏輯的、不帶偏見的。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種觀點受到衝擊,越來越多研究者開始意識到人們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偏見、甚至非理性。在自我概念方面,Taylor等人認為存在不真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即大多個體認為自己要好於一般人,他們對自己的評估要好於其他人(如朋友等)對他的評價。後來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Shelley E.Taylor&Jonathon D.Brown,1988)。這種表現形式體現戀愛關係中就是個體會誇大他們的關係,對伴侶的優點或積極品質存在積極的偏向、錯覺等。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誇大的個人控制的知覺
很多理論學家包括社會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學習理論家和心理分析理論家都認為個人控制是構成自我概念和自尊所必需的。然而研究證明人們對個人控制的信念遠比實際的高轉引自(Shelley E.Taylor&Jonathon D.Brown,1988)。而這種誇大的個人控制的知覺在戀愛關係中也存在。有一項研究,所有被試(包括已婚夫妻和未婚情侶)需要評估對於他們的婚戀關係中將出現的積極和消極的事件有多大的控制影響力度。比如,被試要求對諸如“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和伴侶能夠解決我們關係中的任何難題”等問題進行評估。同時,他們還要求對一般關係進行評估。結果顯示,不管是已婚夫妻還是未婚情侶,他們相信他們能夠對他們婚戀關係中的事情施加更大的控制力度,比起一般關係而言。換言之,個體會高估他們控制其婚戀關係的程度(Murray,S.L.&Holmes,J.G,1997)。
不現實的樂觀主義
Taylor提出的不現實的樂觀主義是指向未來的,即個體會對未來事件存在積極的錯覺。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相信如今比過去好,而未來將比如今要好很多(Brickman,Petl,1978)。體現愛情里就是個體會認為自己的婚戀會持續很長時間,認為未來婚戀關係比別人更好、更幸福。總的來說,戀愛中的人會把其戀愛關係預測為一個美好的未來,而他們預測一般關係時則不會出現這種積極的錯覺(Murray,S.L.&Holmes,J.G,1997)。
“積極錯覺”導致情人眼裡出西施
愛情是盲目的,這種盲目讓相愛的人看不到對方身體上的瑕疵。我們透過“玫瑰色眼鏡”看待自己所愛的人,忽視他們身上的一些瑕疵,例如彎曲的鼻子、突起的腹部或者其他不討人喜歡的特徵。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消除疑慮,鑑定自己的信心和保持一種安全感,相愛的人經常精心編織一個虛構的故事,放大伴侶的優點或者將缺點減至最少。通過積極錯覺這種方式,相愛的人可能提高安全感,強化責任同時忽視其他可選性伴侶,進而讓戀情長期穩定。 ”
對伴侶的身體缺陷視而不見讓我們更容易對伴侶遭到的批評持保留態度,同時更容易拒絕辦公室的其他追求者。放大對伴侶的渴望同樣可能引起嫉妒,導致婚姻不幸福。是否結婚越久便越能忽視另一半身體上的缺陷?研究者對此表示了否定態度,因為積極錯覺可能在交往之初更為強烈,此時的雙方特別恩愛,往往將對方理想化。年輕人的積極錯覺可能更為強烈,因為他們更具有吸引力。
在婚戀中作用
大量研究證明個體在評估其愛情伴侶和婚戀關係時會帶有積極的錯覺。那么,積極錯覺在婚戀關係中到底起什麼作用?它會促進婚戀關係發展,還是阻礙婚戀關係發展?對於這些問題,仍存在爭議。Murray等人發現,個體滿意度與對伴侶知覺的理想化有關,而不是與對伴侶知覺的真實化有關。理想化的建構能預測個體更多的滿意度。總的來說,一定程度的理想化或錯覺可能成為使戀愛關係甚至婚姻關係滿意的一個關鍵的特徵(Sandra L.Murray&John G.Holmes&Dale W.Griffin,1996)。類似地,王瑋(2007)也認為積極錯覺對發展戀愛關係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與以上觀點相反,Aaron Ben-Zeév認為極度的錯覺很明顯容易毀壞整個婚戀關係。如果個體把對方的特徵看作是完美的,那么這份感情就是極其脆弱的。事實上,個體也期待得到真正的理解(如自我確認)以準確預測更好的滿意度,因為親密關係的人最終會知道、了解相互的真實優點和缺點(Swann, W. B.etl,1994)。Robins等人(Richard W. Robins&Jennifer S. Beer,2001)發現,短期內的積極錯覺對個體是有利的,而長期而言它需要個體付出一定代價。
積極錯覺在戀愛關係中的形成機制及作用
很多戀愛理論都提到在戀愛關係中存在著積極錯覺現象,即正處於戀愛關係的人戀人們把對方理想化的現象。但對於這種現象,都僅限於描述性的介紹,較少理論性或實證性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Sandra L.Murray對此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以人際互倚模式為研究範式的戀愛關係中的積極錯覺模型:即個體由於自我投射的作用形成了心目中的理想對象的印象,然後又把理想對象的特點投射到其現實對象身上,形成積極錯覺,這種積極錯覺有助於增強雙方對戀愛關係的滿意度。本研究選取124對戀人,這些戀人全部要對自我印象、理想對象及現實對象進行人際交往品質的等級評定,以人際互倚模式為研究範式,以配對樣本T檢驗和結構方程模型為主要統計方法,探討積極錯覺在戀愛關係中的形成機制及其作用,也就是自我對理想對象的投射過程、理想對象對現實對象的投射過程及積極錯覺對戀愛滿意度的作用。結果發現:積極錯覺現象多發生在戀愛初期,並在短期內對女性的戀愛滿意度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