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余堂

積余堂,建於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四五十年,系鹽商吳某為其六個兒子所建,由南北兩套樓院相連而成。兩座樓的木雕數量相當、風格一致,目前南樓保存尚好,北樓卻已於二十多年前毀於火災。由於吳某與盧幫燮建房動機不同,塔川木雕樓在內容與風格上與盧村木雕樓存在著較大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余堂
  • 外文名:無
  • 別名:無
  • 時間:乾隆年間
簡要概述,建築特點,景點介紹,木雕文化,文物保護,

簡要概述

塔川木雕樓起名積余堂,建於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四五十年,系鹽商吳某為其六個兒子所建,由南北兩套樓院相連而成。兩座樓的木雕數量相當、風格一致,目前南樓保存尚好,北樓卻已於二十多年前毀於火災。由於吳某與盧幫燮建房動機不同,塔川木雕樓在內容與風格上與盧村木雕樓存在著較大差異。
積余堂

建築特點

積余堂的建造規模超過了盧村的志誠堂,蓮花門楣板和胸板上設計的內容更成體系,雕刻工藝也更為精湛。志誠堂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裙板上的大幅木雕,但積余堂大面積的裙板上僅雕有簡單的花邊,精華全部集中在腰板上,並且主題十分明確,即力求表達仁、禮、學。4塊位置顯著的腰板上刻著岳母刺字、唐姑乳婆、蘇武牧羊和一諾千金,分別代表著忠、孝、節、義,清楚表述出了兩千餘年儒家文化薰陶的價值觀念。
其實積余堂木雕內容最多、也最有特色的還是教育的內容,充分反映出“學”的重要性:不僅在廂房門的4 塊大腰板上雕出了府學、社學、鄉學和私塾的教育體制,還在16塊小腰板上雕刻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詩教圖,這也是積余堂木雕最精華的部分:主人從《千家詩》里精選出16首唐宋七絕,配以畫面刻在腰板上,畫面的空白處用蠅頭小楷抄錄著詩文,對幼童進行啟蒙教育。這些詩畫大都描寫辛勤而又殷實自在的農家生活和如畫的鄉村風景,生活氣息十分濃郁。

景點介紹

積余堂是一幢規模恢宏、上下對開間的四合大屋。也是一幢典型的古黟明清民居建築。跨進大門是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家庭園林院落,花台里栽有各種花木,石几、石凳相互配置。面積不大,卻也錯落有致,令人賞心悅目。越過飾有浮雕門罩的正大門,來到了門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幅金光閃閃的飾金木刻楹聯。“禮義廉恥,孝梯忠信”,聯文內容主體上雖然滲透了儒家傳統文化思想和做人準則,今日看來卻正體現了當年房屋主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與文化修養層次。房屋上廳、下廳相對,中間是寬大的天井。上廳是三間式,地坪較下廳高出尺余。作為正廳,中間廳堂十分寬敞,後半部平頂天花,彩繪圖案;前半部以拱形卷篷為頂並高於後部,使得天井光線能直接照射到太師壁。下廳亦是三間式,但進深略淺。上下廳兩側迴廊用十六扇蓮花門裝飾,使整幢房屋內外形成完全的整體。
積余堂建造十分精緻。紅漆粉彩、雕樑畫棟,特別是上下廳梁托、雀替、斗拱等木雕圖案均描以金水,雖歷經數百年卻依然金光閃爍。“積余堂”的木雕圖,堪稱“塔川一絕”,上下廳四個窗戶的窗欞均配雙幅圖案,分別用深淺不同的兩種刀法,雕刻出寓意相關的八幅圖畫。其人物之多,故事之詳、場面之大,在眾多明清民居中鮮有的。
上廳左右兩廂房的四扇門上也雕刻了非常精美的圖案:門的上部分是透雕。四周以松鼠、葡萄組成圖案,中間主畫面由上中下三幅吉祥圖組成。上為博古如意八寶圖,中為騰雲嘯天駿馬圖,下為獅虎麒麟象鹿圖。門的下部分是四幅浮雕圖案:左邊兩扇門雕的是《岳母刺字》、《蘇武牧羊》,以示意“忠”;右邊兩扇門雕的是《兒媳乳婆》、《王祥臥冰》,以示意“孝”。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忠孝雙全確實是房屋主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還可以看出主人的聰明之舉,即讓其子女在天長日久的耳濡目染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廳堂上的另一幅楹聯就更加說明主人在這方面的情趣:“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漢書。”
欣賞積余堂的木雕,論其精華部分,還得數迴廊上的十六扇蓮花門,那才當令人拍案叫絕。如廂房門扇一樣,蓮花門上的木雕也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也是透雕,四周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組成圖案,襯托起主畫面三幅圖。上圖用寶物格,飾以如意八寶;中圖呈菱形,雕以飛禽走獸等吉祥物,每幅一對,如獅配鳳,虎配鷹,羊配雞,兔配烏等;下圖均是一幅幅山水國畫,遠山近水、高樹低從、亭台樓閣、塔寺廟字、城郭拱橋、竹籬農舍等一一排列。下部分是浮雕,其創意乃是整幢房屋的精華之精華。每扇門一幅,共十六幅。十六幅圖案各配一首小詩。且不說其畫面雕刻技藝之精湛,形象之生動,內容之豐富,就是以詩配畫在明清古民居的三雕藝術中也是極少見的。從左側下廳開始為第一幅到右側下廳結束為第十六幅。

木雕文化

十六幅圖均是十六首唐宋七絕詩,全詩選自於古時流行的啟蒙讀物《千家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文化素養之高,而且當時那位工匠理解詩意的水平也是令人刮目相看。另外,從詩的出處還可以看見當年主人對孩子的起蒙教育是何等的重視。可以想像到主人一手牽著兒孫,一手指著蓮花門上的詩畫圖,逐字逐句地為他們講解,箇中滋味豈是世俗之人能夠體會。
沿著太師壁後的樓梯,來到積余堂的樓上。這時,一座精美絕倫的供家庭祭祀之用的香火案座會出現在眼前。香火案座從寬大的青石祭台計算,高:一米五,寬兩米五。整個香火座成宮殿式:三大開間,雙層飛檐,前後兩進,四周怖以雕花欄桿,頭進正中的四根圓柱及柱礎是用“黟縣青”大理石雕磨而成,其它則均用上等細木。其梁托、雀替、拱斗等都雕刻了精美的圖案,其精細程度毫不遜色於樓下廳堂中的木雕。一個普通的香案,居然建造成宛若一個藝術品。無論是建築之精美,構造之別致,都是人們在其它地方所不多見的。

文物保護

“文革”即將開始之際,正是國內大興“破四舊”、“立四新”的時候,木雕樓里刻滿樑柱門窗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當然屬於“四舊”範圍。志誠堂當時的主人迫不得已拿起了刀,用力剜去木雕上一個個神態迥異的人頭⋯⋯積余堂的主人卻用報紙將刻滿木雕的門窗糊個嚴嚴實實,並寫上許多醒目的政治標語,巧妙地將這一工藝完好地保存下來。
由於木雕樓過分倚重木材,使得火災隱患也與生俱來。積余堂雖巧妙避開了人禍,卻無法躲過自身隱患帶來的重重一劫。1978 年乾燥的冬日,北樓火桶里的火星引燃了敷烤的床單,門縫裡飄出的濃煙召回了外出做客的主人,當眾人推開木門,新鮮的空氣撲入房內,濃煙瞬間變成大火吞噬了整座房屋,根本無法撲滅,北樓就這樣付之一炬,從此積余堂只剩下孤獨的南樓經歷著寒來暑往,延續著殘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