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主要社會活動及評價,主要作品,獲得名譽,個人名言,
人物簡介
穆罕默德·達維希(阿拉伯語:محمود درويش,拉丁化:Mahmoud Darwish;1941年3月13日-2008年8月9日),“巴勒斯坦民族詩人”,阿拉伯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大多講述巴勒斯坦人民為立國而與以色列對抗的情況,並批評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土地、哈馬斯與法塔赫內訌等。
2008年8月10日,巴勒斯坦舉國致哀,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宣布,即日起3天為穆罕默德·達維希官方哀悼日。
“全體巴勒斯坦人民、阿拉伯和以色列人民,全世界深愛和平和自由的所有人,我懷著刺入我心和靈魂的痛惜宣布,一顆巴勒斯坦之星隕落了。”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在聲明中說,“偉大詩人、巴勒斯坦人的驕傲和現代巴勒斯坦文化事業的開拓者穆罕默德·達維希的離去,將給我們的文化、政治和國家生活留下巨大空白。”達維希遺體擇日將從美國運回巴勒斯坦,阿巴斯還希望以色列政府能允許將達維希安葬在其故鄉加利利,該地區在以色列境內。
主要社會活動及評價
穆罕默德·達維希(Mahmoud Darwish,1941-2008)是當今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幾十年來詩人用其詩句向世界描繪巴勒斯坦人的苦難和為求獨立做出的犧牲,並向世界傳達了巴勒斯坦人的呼聲。達維希還是巴勒斯坦國歌的詞作者,(“在最後的國境之後,我們應當去往哪裡?在最後的天空之後,鳥兒應當飛向何方?”)也是巴解組織1960年代通過的《巴勒斯坦國民憲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對於巴以衝突,達維希將其解讀為“兩種記憶之間的鬥爭”,對於詩歌,達維希曾在一份演講中說道,“詩歌真正的身份,乃是它的人道精神,它的獨特之美,它在多文化、多語言間的自由旅行。我們不能把詩歌限制在一個狹窄的圍牆之內,它必定會參與塑造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抵禦對這一身份的攻擊,抗拒剝奪民族表達自我特性的一切。”在他看來,詩人應該堅信,“當野蠻、仇恨和戰爭的語言喧囂於耳時,我們更需要另一種語言——詩的語言,以便加深我們對人性的感覺和意識,並讓我們繼續夢想自由與和平,信仰人類的共識。”
達維希 1941年3月13日出生於巴勒斯坦名城加利利附近的一個村莊,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達維什的家園被以軍摧毀。成年後,達維希成為一名反以分子,在家中被軟禁兩年後於70年代加入巴解執委會。此後,在長達20年的流亡生活中,他輾轉於莫斯科、埃及、貝魯特、巴黎等地。由於對巴以和談持不同政見,達維希於1993年退出了馬解組織。達維希的詩歌“表達了強烈的阿拉伯意識和巴勒斯坦身份”,以至於詩人在長達26年的時間被禁止進入以色列。在阿拉伯國家及歐洲流亡近半個世紀之後,達維希於1996年返回巴勒斯坦。詩人曾三度被以色列占領當局囚禁,在鐵窗寫下許多優美感人的愛國詩篇。2000年,以色列教育部長決定將達維希的五部著作用作學校的選讀課本,後因激起鷹派的反對,被總理巴拉克否決。他的詩歌早期通俗曉暢,大都描寫巴勒斯坦人民不為敵人所屈的尊嚴和反抗占領的勇氣,其名篇《身份證》、《巴勒斯坦的情人》等詩作在阿拉伯各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橄欖》以來,詩人至今共出版了30餘部詩集及散文集,其作品被譯為35種語言。2007年,達維希還獲得了著名詩歌獎“金桂冠獎”。他也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2008年8月9日,達維希因為心臟手術的併發症在休士頓的一家醫院去世。
在柏林國際文學節的呼籲下,2008年10月5日,為紀念他,全世界數十個城市用多種語言舉辦詩歌朗誦會。為回響這一呼籲,《今天》和《字花》在香港尖沙咀美麗華中心商務印書館舉辦專場朗誦會,播放關於達維希的紀錄片,以音樂和各種語言,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主要作品
穆罕默德·達維希的詩歌早期通俗曉暢,大都描寫巴勒斯坦人民不為敵人所屈的尊嚴和反抗占領的勇氣,其名篇《我屬於那兒》、《身份證》、《巴勒斯坦的情人》等詩作在阿拉伯各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橄欖葉》以來直到詩人去世,詩人共出版了30餘部詩集及散文集,其作品被譯為35種語言。
同時,穆罕默德·達維希也是巴解組織1960年代通過的《巴勒斯坦國民憲章》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我屬於那兒》
我屬於那兒,我有許多回憶,我像每個人那樣誕生。
我有母親,一棟很多窗戶的房子,兄弟朋友,和帶寒窗的
牢房!我有海鷗族擁的波浪,一幅我自己的全景畫。
我有豐盈的草地。在我詞語深處的地平線,我有一輪月亮,
一隻鳥的糧食,和一棵永遠的橄欖樹。
我住在劍把人變成獵物之前的土地上,
我屬於那兒。當天堂衰悼她母親,我把天堂還給她母親。
我哭泣而一朵蹄來的雲會帶上我的淚水。
打破清規戒律,我學會了血的審判所需之詞。
我學會並拆開所有的詞得以去從中獲取一個
詞:家
(李偉譯)
獲得名譽
2007年,達維希還獲得了著名詩歌獎“金桂冠獎”。同時,作為一位偉大的阿拉伯詩人,穆罕默德·達維希也被認為是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有力競爭者。穆罕默德·達維希也被稱作是巴勒斯坦乃至是阿拉伯世界最有影響力,最偉大的詩人,穆罕默德·達維希也被巴勒斯坦人民稱為是“民族詩人”。
個人名言
“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在最後的國境之後,我們應當去往哪裡?在最後的天空之後,鳥兒應當飛向何方?”
“我並不怨恨(以色列)國民,我不會盜取任何(以色列)人的財物,但是,如果我憤怒,我會將侵略者的肉大口吞噬。(侵略者,你們)最好小心點,我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最好小心點我滿腔憤怒的肚子。”
“詩歌真正的身份,乃是它的人道精神,它的獨特之美,它在多文化、多語言間的自由旅行。我們不能把詩歌限制在一國狹窄的圍牆之內,它必定會參與塑造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抵禦對這一身份的攻擊,抗拒剝奪民族表達自我特性的一切。”
“當野蠻、仇恨和戰爭的語言喧囂於耳時,我們更需要另一種語言——詩的語言,以便加深我們對人性的感覺和意識,並讓我們繼續夢想自由與和平,信仰人類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