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7年9月30日,穆恩之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
右邊為穆恩之 1931年,穆恩之從豐縣大程莊高級國小畢業後,考取江蘇省立徐州中學(1953年改名為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1937年,穆恩之中學畢業後在張五樓國小任代課老師。
1938年,穆恩之考取位於雲南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在大學期間因經濟困難而輟學,從事教學工作。
1941年,穆恩之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復學。
1943年7月,穆恩之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畢業,被派往湖南晃縣資源委員會管理處,先後任甲種實習員、工務員。
1944年9月,穆恩之在貴州遵義縣立中學短期執教,併兼任教務主任。
1945年2月,穆恩之到四川北碚
中央地質調查所 工作,任技佐、技士。同年7月隨調查所遷至南京。
1949年4月,穆恩之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1971年3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並先後兼任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副院長、顧問。
1956年,穆恩之身患肺結核病,仍帶隊參加祁連山考察工作。
1977年,穆恩之參加海南島富鐵礦會戰。
1987年4月8日,穆恩之在江蘇南京病逝。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早在1950年,穆恩之率先提出筆石的系統分類,描述了從寒武紀到石炭紀的大量筆石,建立了一個新亞目、10餘個新科、20餘個新屬和新種。由他指導建立了中國寒武紀至早泥盆世的筆石帶,劃分了五個筆石動物群。他對中國奧陶紀筆石動物群及其有關地層進行生物地理分區,劃分為六大地層區和三大生態地層類型,創立了一系列新的筆石分類單元。在筆石的演化和分布方面,他先後提出了筆石體複雜化和筆石動物生態分異的學說,還研究了中國海百合、海蕾和海膽化石,建立了志留系和三疊系的海百合序列與白堊紀海膽序列。他以筆石地層為標準,提出了奧陶紀與志留紀的地層劃分對比方案,解決了國際學術界長期爭議的地層對比問題。
右邊為穆恩之 古生物學方面
穆恩之主要研究筆石動物,其次是棘皮動物(海百合、海蕾和海膽)。中國筆石科的發現,證明早在叉筆石動物群筆石胞管發生高度變形以前,中國筆石科的筆石胞管就已發生變形。嬌筆石科的發現,證明除了有軸筆石有體壁退化的現象外,無軸筆石也具有體壁高度退化的特徵。1950年,穆恩之提出筆石的分類系統,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筆石分類系統之一。這一分類系統以後逐漸完善,為國內普遍採用。在世界上,有的基本上採用這個系統(如蘇聯),有的部分採用。在筆石動物的演化方面,他提出一些重要的演化趨向,如筆石體的簡化、生長方向的轉變、胞管的變形、體壁的退化和局部增厚、筆石體的複雜化及胎管的擴大等。其中筆石體的複雜化的提出最引人注目,因為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筆石體的演化總是趨向於簡單。在這些演化趨向中,筆石體的簡化和生長方向的轉變起主導作用,其次是次一級演化趨向。穆恩之系統總結和建立了中國筆石帶,其中奧陶紀25個帶,志留紀23個帶,泥盆紀5個帶。從寒武紀到志留紀劃分為5個筆石動物群,即寒武紀樹形筆石動物群、奧陶紀反稱筆石動物群、對筆石動物群、叉筆石動物群和志留紀單筆石動物群。他對中國筆石動物群及其有關地層進行生物地理分區,將中國奧陶系分為6個大地層區,即華北區(或稱黃河區)、華中區(或稱揚子區)、華南區(或稱珠江區)、藏滇區(即西藏—滇西區)、西北區、北方區(或稱準噶爾—興安區)。其中藏滇區和華南區又分為3個亞區和3大生態地層類型,即華北型、華中型和華南型。他將中國筆石劃分為兩大筆石動物群類型,華南筆石動物群類型和華中筆石動物群類型,分別相當於太平洋動物群和大西洋動物群。他提出生態分異學說,認為筆石動物群類型的不同,是各種筆石以其不同生活方式,適應各種生活環境,進行生態分異的結果。
左四為穆恩之 生物地層學領域
穆恩之主要從事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學研究,其次是泥盆紀、三疊紀和白堊紀地層。他以筆石地層為標準,提出奧陶系與志留系的劃分對比方案。他對華中區奧陶系的研究,初步解決了華北與華南區奧陶系的對比問題。在國際對比上,中國上奧陶統上部6個筆石帶的建立,填補了世界這一層段筆石序列的空白,為確定全球奧陶系—志留系界線提供了極重要的依據。他在四川長寧雙河奧陶系剖面上同時發現上、下兩層下垂對筆石動物群,解決了長期爭議的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大洲奧陶系的對比問題,過去國外誤認這兩層下垂對筆石為同一層,因而引起對比上的混亂和爭論。他研究了中國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百合、泥盆紀海蕾、白堊紀及第三紀海膽,建立了志留紀和三疊紀海百合序列和白堊紀的海膽序列。
穆恩之 為了普及古生物學知識,滿足生產實踐和教學、科研的急需,穆恩之提出編著《中國各門類化石》叢書,他自己主編其中的《中國的筆石》。從1962年至1978年,這套中國古生物門類的系統總結叢書共出版15種17冊。
1穆恩之.關於筆石的演化和分類[J].地質論評,1950,15(4~6)(171~188)。
2穆恩之,中國樹形筆石,中國古生物志,新乙種第5號,科學出版社,1955。
3穆恩之,中國的志留系,科學出版社,1962。
4穆恩之,陳旭,中國的筆石,科學出版社,1962。
5穆恩之.筆石體的複雜化[J].古生物學報,1963,11(3)(347~377)。
6穆恩之.正筆石及正筆石式樹形筆石的演化、分類和分布[J].中國科學,1974,2(174~183)。
7穆恩之,葛梅鈺,陳旭等,西南地區下奧陶統筆石,中國古生物志,新乙種第13號,科學出版社,1979。
8穆恩之,中國奧陶紀生態地層的類型與生物地理區,中國古生物地理區系,科學出版社,1982。
9穆恩之,李積金,葛梅鈺等,華中區上奧陶統的筆石,中國古生物志,新乙種第28號,科學出版社。
10Mu Enzhi,Graptolite Taxonomy and Classification,BullGeolSoc Denmark,1986,35:203~207.
11Mu Enzhi,A-J;Boucot,Chen Xu et al,Correlation of the Silurian of China (A Part of the Silurian Correlation for EAsia), GeolSocAmerica,Spec.Paper,1986,202:1~80.
12Mu Enzhi,The Ordovian-Silurian Boundary in China,BullBrMus NatHis(Geol),1988,43:117~131.
穆恩之所寫的論文《遼東太子河流域地層》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穆恩之所寫的論文《遼東太子河流域地層》獲於197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穆恩之所著的《中國的志留系》是中國志留紀地層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獲得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4年發表的專著《寒武系與奧陶系界線》和《奧陶系與志留系界線》於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穆恩之所寫的專著《西南地區下奧陶統的筆石》於1987年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穆恩之與美國學者A J 布科《中國志留系對比》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有關中國志留系的最有價值的文獻,並於198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人才培養 穆恩之一貫重視人才的培養,認為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人才濟濟,才能碩果纍纍。他主張大膽放手讓青年科研人員挑重擔,使他們在工作中學習,在工作中提高,通過“以老帶新,層層帶動”,幫助青年一代迅速成長。他對青年人總是悉心指導,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竭誠鼓勵。對青年人在學業上、政治思想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不少人成為中國地層古生物研究的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中間為穆恩之 榮譽表彰 1980年,穆恩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穆恩之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古生物協會筆石工作組主席、國際交流委員會主任、全國筆石學科專業組組長、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員會科技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古生物志》主編、江蘇省古生物學會理事長。
穆恩之曾擔任第五屆江蘇省政協常務委員、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兼職教授。穆恩之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層委員會志留系分會正式委員、奧陶系—志留系界限工作組選舉委員、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工作組通訊委員等職。
人物評價 穆恩之不僅為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研究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還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去世後一幅悼念的輓聯寫道:“嚴格要求、嚴謹工作,勤耕耘、勤灌溉、結出一串美果;平易近人、平淡生活,不貪求、不伸手、留下兩袖高風”,這正是他一生的寫照。(九三學社評)
穆恩之全面推進了中國筆石學的研究,是中國筆石學科的帶頭人,國際知名筆石專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