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奎信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7年
- 職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書協理事,海河印社副社長
藝術歷程,書法篆刻欣賞,
藝術歷程
大師印象
津門有懷沙抱石、溫恭敦厚大雅之印人,曰穆先生奎信。先生年已六十,孜孜三十載鍥而不捨,所鏤之金石逾萬方。他以秦漢起家,旁觸六朝,浙皖及鄧吳黃齊。以刀作筆,摛石成篇,其格閻易以戍削,其聲清揚而遠聞,蔚為印壇大家。
對穆奎信的第一點印象,是他敦實憨厚的外貌和篆刻家特有的氣質。面對他,你不僅僅能感受到他對篆刻的認真與深情,更能感受到這位篆刻家不斷創新的欲望。三有堂是穆奎信給自己工作室取的名字。其實只是十幾平方米,採光不太好的一個斗室而已。不過,這斗室里一幀幀篆刻作品,一枚枚印章,還有刻刀、畫筆、印泥、宣紙、棕刷、硯墨……甚至於一桌一椅似乎也都沾滿了靈氣。走進了三有堂,也就走進了穆奎信營造的精神家園,走進了熔書法與金石為一爐的篆刻藝術世界裡了。
穆奎信這樣對我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生的樂趣,不在起步的水平,而是在於他的奮鬥精神。”我想這大概就是穆奎信篆刻藝術成功的精神動力之所在。
博採眾長
出生於北京的穆奎信,自小喜歡書法和篆刻,穆奎信質樸憨厚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去追求華麗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其書工篆隸,剛健婀娜,端莊勻淨,受益於篆刻名家吳昌碩、趙之謙。而富於靈動之姿,清潤之氣,則是承篆刻家鄧散木、齊白石等名家技法。博採各家之長,兼收並蓄,深悟、活用古璽印形式美之規律。以書法入印,將篆刻之意與個性趣好相發於刀石之間。作滿白、細朱,布白舒適安詳、線條勻淨挺健,方厚光潔不拘滯、圓細流美不浮滑。其用筆章法自然、篆法精妙、虛實合理、疏密適宜、穿插得法、舒展自如、直而不僵、圓而不滑。轉折長劃搭接處,善於使筆觸就勢暗合,一氣呵成,不露接痕。使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他手中出來的一枚枚印章,雄渾、酣暢、陽剛,既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形成了古樸率真的獨特韻味。
篆刻藝術的風格源於篆刻家的氣質、學識的碰撞。根遠端正的儀表與正肅的心智是北方人剛健爽朗南方人細膩沉凝性格的濃縮,故在篆刻風格的選擇上,他的印也屬渾厚蘊藉一路,在法度森嚴中時見其質樸與放達。追求在漢印平正渾樸的基調下融會書法的書寫韻味,以多維而統一的面目出現,給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觀根遠的篆刻作品,法度嚴謹而不乏靈氣,線條凝重而富於張力,刀法爽利而精氣內含。
就個人而言,穆奎信尤喜白文印章,厚實凝重,拙中見巧。結字方中寓圓,線條變化多端,框線殘破天成,章法虛實相映。起刀、收筆、轉折處無不顯現其功力與匠心。深得秦漢印之神髓。熟悉文字學的他對印章的結字也特別慎重,看似漫不經心,實經悉心推敲和選擇,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
氣韻厚重
穆奎信的印是屬於辣中帶甜的那種,讀其印正如小酌一杯陳年老窖,入口中辛辣過後便覺醇香四溢,回味悠長。
“大朴不雕、古拙雄渾,樸實凝練盡得汗印高古厚重之氣韻”,這便是讀其印最直接的感受。穆奎信早年於秦漢印用功最勤,出秦入漢淫浸其間,心追手摹,臨古之佳作不計其數,為其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對明清以來各流派、各大家的作品亦廣泛涉獵,苦心研習。穆奎信治印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基於古人,但不對某家某派作簡單的模仿,而通過借鑑熔鑄、提煉而為我所用,討百家米煮一鍋粥。穆奎信對秦漢印多年的研究及感悟,使其有了很深的傳統底蘊,這是其印中處處流露出古韻的根本所在。他把每次創作作為抒情達意的過程,作為一種藝術觀念的實踐和探索,給予獨立的審美取向和個性表現。穆奎信在一篇文章中說:“每每創作前,我閉上眼睛,靜靜地去體會一種平和的、虛無縹緲的感覺。好像在傾聽一首婉轉的小曲,四大皆空,渾然忘我。我不懂禪,也許這就是佛家所謂的禪吧?有時亦苦思冥想,如痴如呆;靈感上來,乘興操刀,無拘無束,忘乎所以遊刃於石田,淋漓盡致地表達著自己的心扉及藝術語言。”正是基於他對篆刻藝術獨到的領悟及擁有這種創作心態,因而使他的作品顯得更加渾樸靈動,真力瀰漫。
穆奎信治印善用沖刀,揮刀就石,鏗然有聲,以氣貫之,大刀闊斧,痛快淋漓,一氣呵成,頃刻間毫無生氣的石頭變得充滿了活力,方寸之間便有了生命,觀之則渾然天成,樸實生動,金石氣息溢滿其間。他的作品以奪人心魄的態勢、韻律和骨力宣瀉出來,其治印以長刀直衝,用刀潑辣,以意為之,不過分追求細節,整方印的虛與實、動與靜、輕與重、疏與密、曲與直、剛與柔、朱與白的呼應,全憑線條隨機調節,極富感染力;其治印取法漢白文高古雄渾一路,用刀古樸自然,於精微處見精神,幾處點睛之筆,使全印皆活。
妙在天然
清代篆刻家有云:“古印有筆亦有墨”,有刀無筆失神,有筆無刀失骨。刻刀奏於石,輕重急緩、沖削頓切,使線條富於變化,或光潔圓潤或挺勁蒼茫,這便是刀法美產生的特殊藝術魅力。穆奎信臨池多年,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他善於把握刀與筆的關係,驅刀如筆,用刀爽利而不單薄,線條渾厚而不臃腫,落刀處如壯士舞劍,小心處如美女拾針,每一刀下去都如錐劃沙,充滿堅實的內在力度而又擁有微妙的變化。穆奎信說,搞藝術的好處就在於輕輕鬆鬆之間流露出真情來。像王羲之舉觴在山水間所寫的《蘭亭序》、王獻之抄寫的《洛神賦》,讓人看起來是那么的真誠、隨意,沒有那么多後天的裝飾味道。書法和篆刻之所以讓他動心,其原因也在於此。
採訪時記者說,篆刻是件挺枯燥的事,光是用刀就要練上很久。穆奎信人很幽默,笑著告訴記者,他都用刀30多年了,至今每天還要在家“用”上一個多小時呢,就是為了提高篆刻的線條質量。穆奎信笑言,論起勤奮來自己與王羲之的墨池、智永的鐵門限、懷素的綠天庵相去甚遠,可對藝術的那份戀情倒是一致的。
在解讀穆奎信印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其作品中有好多看似無意,而實乃苦心經營、巧藏於拙的佳構。從穆奎信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吸取古人之精髓食古而化之的痕跡,與甲骨、鏡銘、瓦當、封泥、貨泉、古碑帖及漢簡等古文字皆有借鑑。另外,穆奎信在肖形印的探索上也下過一番工夫,得益於漢畫像石,頗具來楚老之遺韻。所刻肖形印構思精巧,形神皆備,栩栩如生,刀法洗鍊簡潔,神采飛揚,意境深遠,有意到筆不到之妙。有前輩曾讚譽:“穆奎信作肖形印頗為古拙可愛,甚愛之……”
溫良敦厚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穆奎信於金石書畫既好且樂,流光與刀筆俱下,方寸與心情共糅,所謂自得其樂。他不僅精於治印,其繪畫也堪稱一絕。他的畫具有濃烈的金石氣,也頗有齊白石的味道。
穆奎信先生為人忠厚,忠於業,篤摯於朋友,其做人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志在廣結鴻儒,砥礪學問,接人待物如其印文所銘“坦蕩蕩”“處其厚”,眾多書畫同道對其讚賞有加。
然而穆奎信先生一直遵循低調處事的風格,儘管很多大家對其評價相當高,對於這些評論,穆奎信總是一笑置之,他說,究竟誰的印好,那要等半個世紀以後才能分出高下。他的作品雖然傾盡了其全部的心血,但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有待於完善。聽得出,篆刻藝術已經成了他今生永無止境的追求。
書法篆刻欣賞
如圖: